他人评审18篇SCI文章的一点感受

最近刚收到一篇SCI杂志的文章让评审,结果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这几年我已陆续评审了18篇SCI稿件,涉及聚合物、环境治理等领域,共8个杂志。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马来西亚、埃及、突尼斯等许多国家,稿件水平可谓参差不齐,下面谈一点我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1。英语应用水平。

总体来看,欧美的英文写作水平明显要高于其它地区,亚洲的写作水平最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评审美国作者的稿件,明显感觉英文写地很地道(甚至地道地很多地方的写作手法我从未见过,当然这也可能理解,毕竟英语是人家母语),而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人写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很汉语化,读起来生硬,不连贯,每个部分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显得很分离不融合。当然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弱势,我想只有多练才能提高,没有捷径可走。

2。文章的创新性。其实如果你搞过科研已有一定年头,你知道一篇文章要有完全的创新性是不太可能的。但现在的SCI杂志原则上要求能发表的文章必须是有创新性的,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基本没什么创新性的东西照样能发表在比较好的杂志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会写,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会哄骗评审人上当,一个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他再做一遍(当然不是完全一样的材料和实验条件),照样可以写出一篇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让你读后即使明知缺乏创新性但仍不忍拒绝的稿件来。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我发现我所评审的稿件中,有一些较为相似的领域,有的作者写得很有层次感和逻辑性;而有的作者写的很简单。

3。文章的完整性。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IDEA,但是由于你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不够,也会给评审人很不好的印象。第一感觉就是你研究做的不系统,有很多影响因素没有考察,进而会怀疑你所得结论的真实性。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个工作尽量要做系统全面,写文章的时候当然没必要把所有的研究内容都写进去,但是一些在类似论文中常出现的考察内容还应该尽可能包括,我们反对文章写得太长,但相较于太短的文章而言,文章内容多一些更好,至少能让评审人感觉你确实做了较为系统的工作。评审人大不了让你修改时删掉一些内容(至少你有可删的),如果太少就麻烦了。

4。文章的书写细节。这一点是很多投稿人不怎么重视的,但在我看来非常重要。说严重点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你这篇文章是否能录用。如果说语法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常用单词的拼写错误是绝对让我无法容忍的。至少在我看来你这个人是很不严谨认真的,连这么简单的词都能拼错,只能说明你没有把这篇文章的写作当回事。既然你都不把自己的文章当回事,我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比如我最近刚评审了一篇文章,实验部分本来是要说材料在60摄氏度烘干。结果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60后面的那个温度符号(晕死!)。另外,我发现很多稿件中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也经常不统一,比如公式中的符号是斜体的,可到了讨论中又变成正体的了,让人感觉很无奈!这些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很不严肃的科学态度。如果一旦让评审人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你的这篇文章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人评审18篇SCI文章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