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老歌(The Mass)+图文欣赏



作者:Era
歌曲:The Mass/弥撒
从音乐角度欣赏,这是一首气势磅礴,节奏强劲的好歌曲。
可惜,是属于描叙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歌曲。

歌词
The Mass/弥撒
  
空气布满紧张的气氛,大战即将来临,
泪水划过母亲的脸庞,祖国就在身后,
远方传来敌军的脚步声,大地在颤抖,
是捍卫正义的时候了,热血早已澎湃,
干枯树枝上最后一片树叶被寒风打落,
闪电撕破了远处承重的黑幕,看,是SS部队在前进。


历史回顾
全体指挥官的合影(正中为该师首任师长约瑟夫·迪特里希)



党卫军第一装甲师/1st SS Panzer Division
  该师的前身是1933年3月17日组建的“柏林警备队”,当时希特勒从慕尼黑的卫队中亲自挑选出120名士兵,作为个人的贴身警卫。同年9月的慕尼黑大会中,正式改称“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由迪特里希任首领。1939年发展到3700人。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它从南部发起进攻,势如破竹,于9月底攻入华沙。
  1940年德军进攻西欧,由于机械化程度高,该师6小时便攻入荷兰境内80公里,荷兰投降后,受命向南转进,协助在法国边境的德军作战。当6月24日法国投降时,它已攻至圣爱田地区,是进展最快速的德军部队。

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士兵在法国战役时小憩



        为准备对苏作战,它于1941年被调到东线,并在南欧作战中以闪电般的速度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在希腊投降的3天前,俘虏了16个师的希腊部队。此役结束后,该部扩编为机械化步兵师团,共有10796名官兵。其后,在侵苏作战中被编入南方集团军,1941年6月22日攻入苏联,并和“维京”师团通力合作,协助第11和第17军团在乌曼包围苏军3个军团,会战结果有10万多名苏军官兵被俘。乌曼会战后不久该师改编成装甲掷弹兵师团。
  斯大林格勒之役后,德军在哈尔可夫引诱苏军发动攻势,然后投入SS第一装甲师(即阿道夫-希特勒师团)进行作战,结果苏军损失52个师级和旅级部队,造成2万多名士兵阵亡,损失了600多辆坦克。该战役是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大败后的首次胜利,为此希特勒大喜:“武装党卫队装甲军团足可抵得上20个意大利师!

        1943年春季哈尔科夫战役后,古德里安将军视察第1SS师直属第4重坦克连的老虎,站在车上穿黑制服的是连长-科林SS上尉



库尔斯克战役中,第1SS师直属第13重坦克连的老虎“1313”号(看炮塔上)



接下来武装党卫队各装甲师开始大量换装新研制的“虎”式及“黑豹”式坦克,并参加了库尔斯克作战,后在南乌克兰地区遭苏军包围,元气大伤。
  1944年6月6日,盟军大举登陆诺曼底,该师虽然受命阻击盟军,却由于盟军激烈的空中攻击而再次蒙受惨重的损失。

该师最著名的坦克王牌——米歇尔·魏特曼



        诺曼底之战后,阿道夫-希特勒师从比利时撤到安亨(即:阿纳姆)地区,并在那里参加了著名的安亨之役(即:市场—花园战役),结果重创英军空降部队。随后,该师又于1944年12月16日参加了争夺西线主动权的阿登战役。此战结束后,希特勒火速将遭受重创的武装党卫队各师团加以整编,并派到匈牙利境内以解救布达佩斯的德军守备队。这次作战成为阿道夫-希特勒师团的最后一战。在苏军强大的压力下德军已是筋疲力尽,几经惨败后不得不撤退。希特勒为此非常震怒,认为他最心爱的武装党卫队已经背叛他,于是在1945年3月底下令取消他们的袖标,正式宣告希特勒与武装党卫队的决裂。其后阿道夫-希特勒师团和其他的武装党卫队一起退到奥地利,终于在史泰尔地区向美军投降,部分后卫部队被苏军俘虏。


        今天的德国是一个,富有,宁静,美丽的国家,但是老一辈的德国人不会忘掉曾经有过的悲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二十多亿人被卷入战争。参战士兵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激烈程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勃兰登堡门仿照了雅典建筑风格。两侧共有六个多立克式的圆柱,支撑着11米深的五条通道。1794年,勃兰登堡门顶上装饰了沙多(Schadow)塑造的四马战车及胜利女神塑像,指向东方的市中心。二次大战勃兰登堡门是由沙石为建筑材料建造的城门,建于1788年至1791年,由C.G. 朗汉斯设计,期间,勃兰登堡门四周的建筑被毁。在二战结束后勃兰登堡便成了分隔东西德的象征,两边分别由苏军和美,英,法军驻守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



        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性的建筑。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文字“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镶上的。
        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



        御林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是游客的必游之地。广场由德国大教堂,法国大教堂和音乐厅所环绕,美丽、和谐,令人流连忘返。
广场从1688年开始由J.A Nering开辟建造,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常1736年至1782年,广场由军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广潮。1777年后,广场由Georg Christian Unger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设计和扩建。二次大战期间,广场毁坏严重。在纪念科学院250周年的庆典之际,广场曾被改名为“学院广潮,1991年,又恢复了“御林广潮的原名。



著名经济学家,哲学思想家K.Marx铜像。



柏林的夏洛藤堡宫(Schloß Sharlottenburg),是第一代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之妃索菲·夏洛藤的避暑行宫。自1695年起分3期建造,到1790年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战争终于结束了,枪炮停了下来,德国人的制造业驰名世界,德国人的质量控制和服务理念被推崇倍至。德国人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一个全新的柏林。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在现在创造未来,然而历史的痕迹始终没有被抹去,今天的德国依然保留了部分当时的建筑。
位于波茨坦广场上的世界上最早的红绿灯。



塞琪琳霍夫宫,划分世界的地方。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这里举行了波茨坦会议。这座宫邸的36个房间,用作工作室。签约的地方在进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厅内中央置一大圆桌,桌上插着三面精致的小国旗,布置得庄严肃穆。绕桌分放三把大扶手椅,靠窗一把是斯大林的座位,其余两把为杜鲁门和丘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续会)所坐。每把的扶手椅之间放着四把靠背椅,是与会三国高级官员的位置。椅套、台布、地毯一色朱红,为大厅凭添一层隆重悦目的色彩。波 茨坦协定对德国战后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45年后,德国才重新统一。到这里游览的人们,凭吊三巨头会议旧址,追昔抚今,无不感慨万千。



塞琪琳霍夫宫内,英方谈判室。



位于吕贝克,曾惨遭盟军轰炸的老教堂。



当时这口钟的残骸始终被保留着,似乎警告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在二战接近尾声时,英军曾报复性的对得国许多城市进行地毯式的轰炸。炸毁的房屋占所有房屋的半数以上。



重建中的柏林。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制造,音乐,b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