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情结与平庸之谬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glqz/20070131/17283300306.shtml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过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也都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小声地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那么,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现象,历史学家弗兰克·曼纽尔曾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将其称为“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马斯洛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在1966年11月写过一篇题为《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的文章,来论述人类的这种普遍心理现象。这篇文章现在被收在《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一书中。

  我们都知道,“约拿”是《旧约》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是亚米太的儿子,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且一直非常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耶和华终于交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以神的旨意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然而,对于约拿来说,这是一件令他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事情,因为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所以,他因为仇恨而不愿意遵从和成就神的旨意。于是,虔诚、仇恨和矛盾的约拿抗拒了这个任务,他乘船逃跑了,并且不断躲避着他所信仰的神,但他逃无可逃。神的力量在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约拿在鱼腹中呆了三天三夜,然后,神吩咐大鱼将他吐在了旱地上。神给了约拿第二次机会,最后,约拿在神的召唤下,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去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而一旦理想成为现实,他又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所以,在此后,“约拿”这个词就被用来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我们能仔细想一想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一看周围人们的行为就非常清楚了。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对自己,另外一方面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其特点是:逃避成长,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其特点是:嫉妒别人的优秀和成功、幸灾乐祸于别人的不幸。

  人类的心理是复杂而奇怪的:我们渴望成功,但当面临成功时却总伴随着心理迷茫;我们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对杰出的人物感到敬佩,但总是伴随着一丝敌意;我们尊重取得成功的人,但面对成功者又会感到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状态,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状态。简单地说,这些表现,就是对成长的恐惧—既畏惧自身的成功又畏惧别人的成功。

  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存在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因素。“大多数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性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成长的渴望、对于提高自我并且实现自我的冲动、对于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这一点现在也已经为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也总是感到他们自己并没有实现自我,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内心愿望。这是什么原因呢?马斯洛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人们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不足,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中本身同时存在着对成功的追求冲动和阻碍其表达的防御因素这两项”(《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

  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对约拿情结进行一定的解释。弗洛伊德曾以当时的物理学为模式,提出了心理动力学,即冲动本身和阻碍其表达的防御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动力因素或条件是构成精神分析的决定因素。所谓动力学概念,简单地说是“力”(Force)或“能力”(Energy)的相互作用概念,就是把人的精神活动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既然冲动与阻碍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人类对于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时,也就有必要分析那些阻碍人们成长的因素,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的心理活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于成长的畏惧以及成长中断甚至倒退的现象,为此,他专门提出了“固着”和“倒退”等心理学术语。但同时马斯洛也认为,过去心理学的研究分析并不能够解决人类成长领域中的所有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马斯洛认为,人们存在着一种“健康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压制自己危险的、可怕的、可憎的冲动,也常常压制美好而崇高的冲动”(《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决定行动,而人们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出于安全的需要,会把自己真实的个性特点隐藏起来,而迎合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这些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有可能是崇高和美好的,也有可能是恶劣和丑陋的。比如: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同情心为廉价盲目、视善良为懦弱等,为了表现“男子”气概,英语中的cool也因此成了显示“有派”和“时尚”的赞美之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显示出人类美好、和谐、崇高情感的东西,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当代人们不自觉的情感禁忌。并且,即使是对于看似美好品德的追求,也有可能出现不是很好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中,谦虚通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种美德,所以,大家都喜欢“低调”的言论和行动,而讨厌甚至敌视喜欢“高调”行事的人。而人们的本性又都有追求成长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内心冲动,在此冲动的作用下,人们为了自己的目标或理想而努力奋斗,人们都希望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希望得到认可;但长期的生活实践告诉他们,张扬的个性和行动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大多数人总要像变色龙一样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防冒犯别人和遭到众人的敌视。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压抑的情绪长期折磨着人们,无法宣泄,尤其是对于人类社会中优秀的个体而言。马斯洛认为,神经症患者就极有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面对这种由于内在本性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心理矛盾,实际上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对强大的和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妥协,他们变得温顺、服从、谦恭、缺乏质疑和进取精神,因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失去了“棱角”,如此做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平庸。当然,还有少数人会勇敢面对这样的冲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妥协,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梦想,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取得成功,成为杰出人物。在这两种情况下,因为成长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方式不同,能够达到的状态也不同:妥协的人是在恐惧、紧张情绪的伴随下,以谦恭、温顺的表面形象为掩护来成长,所以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不健康和不快乐的,并且也是不能够发挥自身潜能的,马斯洛将他们称为“萎缩的个体”。勇敢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有效解决冲动与阻碍之间的关系,达到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状态,因此,他们的成长是正常和快乐的,取得的可能状态也就会更高一些,他们则是“奔放的个体”。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自我实现—在人类世界中,多数人的平庸是环境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心的成长障碍没有得到克服。

  英国著名作家柯林·威尔逊(Colin Wilson ,1922—)曾在《人的境界》一书中提到,“平庸之谬”削弱了现代文学。马斯洛觉得这一观点与他的“约拿情结”很相似。

  笔者认为,无论是“约拿情结”还是“平庸之谬”的出现都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所一直崇尚的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规范。“中庸”一词由孔子首先提出,《论语·雍也》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人的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即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虽然,一直以来对于“中庸之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中庸之道”对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影响就是中规中矩、缺乏质疑、缺乏创新,人们习惯于服从权威,遵循规矩,不敢“出头”,不能自由选择和发挥,整个民族所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因循守旧、缺乏活力与激情,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出头的椽子先烂”,“平淡是福”,“难得糊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等。这种影响是如此深刻,如此彻底,渗透到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已经习惯,以至于自己不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 “约拿情结”这一成长的障碍,发挥自身潜力和更好的成长呢?马斯洛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和深入的回答。萎缩的个体和奔放的个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简单来看就是恐惧与勇气之间的差异”(《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也许,克服“约拿情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但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浑浑噩噩,清楚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勇敢面对冲突和矛盾,相信自己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马斯洛的研究,不仅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他关于人类普遍心理现象——“约拿情结”的论述,将人的自我实现这一管理问题从表面的关注引入到更深的研究层次,即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自我实现?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障碍?管理者如何才能促使员工自我实现?现代管理思想认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发展和成熟。马斯洛对于约拿情结的研究,无疑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活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