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JVM(四)--GC的三大高级算法

C的基本算法,大体上都逃不出 标记清除法/标记压缩法、复制收集算法、引用计数法 这三种方式以及它们的衍生品。现在,通过对这三种方式进行融合,出现了一些更加高级的方式。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即分代回收、增量回收和并行回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对这些方法中的几种进行组合使用。

1、分代回收
首先,我们来讲讲高级GC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即分代回收(Generational GC)。由于GC和程序处理的本质是无关的,因此它所消耗的时间越短越好。分代回收的目的,正是为了在程序运行期间,将GC所消耗的时间尽量缩短。 分代回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了一般性程序所具备的性质,即大部分对象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垃圾,而经过一定时间依然存活的对象往往拥有较长的寿命 。如果寿命长的对象更容易存活下来,寿命短的对象则会被很快废弃,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GC变得更加高效呢?如果对分配不久,诞生时间较短的“年轻”对象进行重点扫描,应该就可以更有效地回收大部分垃圾。
在分代回收中,对象按照生成时间进行分代,刚刚生成不久的年轻对象划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而存活了较长时间的对象划为老生代(Old generation)。根据具体实现方式的不同,可能还会划分更多的代,在这里为了讲解方便,我们就先限定为两代。如果上述关于对象寿命的假说成立的话,那么只要仅仅扫描新生代对象,就可以回收掉废弃对象中的很大一部分。像这种只扫描新生代对象的回收操作,被称为小回收(Minor GC)。小回收的具体回收步骤如下。首先从根开始一次常规扫描,找到“存活”对象。这个步骤采用标记清除或者是复制收集算法都可以,不过大多数分代回收的实现都采用了复制收集算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扫描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属于老生代的对象,则不对该对象继续进行递归扫描。这样一来,需要扫描的对象数量就会大幅减少。然后,将第一次扫描后残留下来的对象划分到老生代。具体来说,如果是用复制收集算法的话,只要将复制目标空间设置为老生代就可以了;而用标记清除算法的话,则大多采用在对象上设置某种标志的方式。

从任何地方都没有进行引用的老生代中的F对象,会通过大回收操作进行回收。

对来自老生代的引用进行记录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 从老生代对象对新生代对象的引用怎么办呢?如果只扫描新生代区域的话,那么从老生代对新生代的引用就不会被检测到。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年轻的对象只有来自老生代对象的引用,就会被误认为已经“死亡”了。因此,在分代回收中,会对对象的更新进行监视,将从老生代对新生代的引用,记录在一个叫做记录集(remembered set)的表中(图5)。在执行小回收的过程中,这个记录集也作为一个根来对待 。

要让分代回收正确工作,必须使记录集的内容保持更新。为此, 在老生代到新生代的引用产生的瞬间,就必须对该引用进行记录,而负责执行这个操作的子程序,需要被嵌入到所有涉及对象更新操作的地方。这个负责记录引用的子程序是这样工作的 。设有两个对象:A和B,当对A的内容进行改写,并加入对B的引用时, 如果①A属于老生代对象,②B属于新生代对象,则将该引用添加到记录集中。这种检查程序需要对所有涉及修改对象内容的地方进行保护,因此被称为写屏障(Write barrier) 。写屏障不仅用于分代回收,同时也用在很多其他的GC算法中。虽说老生代区域中的对象一般来说寿命都比较长,但也决不是“不老不死”的。随着程序的运行,老生代区域中的“死亡”对象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避免这些死亡的老生代对象白白占用内存空间,偶尔需要对包括老生代区域在内的全部区域进行一次扫描回收。像这样以全部区域为对象的GC操作被称为完全回收(Full GC)或者大回收(Major GC)。分代回收通过减少GC中扫描的对象数量,达到缩短GC带来的平均中断时间的效果。不过由于还是需要进行大回收,因此最大中断时间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从吞吐量来看,在对象寿命假说能够成立的程序中,由于扫描对象数量的减少,可以达到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其性能会被程序行为、分代数量、大回收触发条件等因素大幅度左右。

2、增量回收
在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程序中,比起缩短GC的平均中断时间,往往更重视缩短GC的最大中断时间。例如,在机器人的姿势控制程序中,如果因为GC而让控制程序中断了0.1秒,机器人可能就摔倒了。或者,如果车辆制动控制程序因为GC而延迟响应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在这些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程序中,必须能够对GC所产生的中断时间做出预测。例如,可以将“最多只能中断10毫秒”作为附加条件。在一般的GC算法中,作出这样的保证是不可能的,因为GC产生的中断时间与对象的数量和状态有关。

因此,为了维持程序的实时性,不等到GC全部完成,而是将GC操作细分成多个部分逐一执行。这种方式被称为增量回收(Incremental GC)。在增量回收中,由于GC过程是渐进的,在回收过程中程序本身会继续运行,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已经完成扫描和标记的对象被修改,对新的对象产生了引用,这个新对象就不会被标记,明明是“存活”对象却被回收掉了。在增量回收中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和分代回收一样也采用了写屏障。当已经被标记的对象的引用关系发生变化时,通过写屏障会将新被引用的对象作为扫描的起始点记录下来。由于增量回收的过程是分步渐进式的,可以将中断时间控制在一定长度之内。另一方面,由于中断操作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GC所消耗的总时间就会相应增加,正所谓有得必有失。

3、并行回收
最近的计算机中,一块芯片上搭载多个CPU核心的多核处理器已经逐渐普及。不仅是服务器,就连个人桌面电脑中,多核CPU也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例如美国英特尔公司的Core i7就拥有6核12个线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需要通过利用多线程来充分发挥多CPU的性能。并行回收正是通过最大限度利用多CPU的处理能力来进行GC操作的一种方式。 并行回收的基本原理是,是在原有的程序运行的同时进行GC操作 ,这一点和增量回收是相似的。不过,相对于在一个CPU上进行GC任务分割的增量回收来说,并行回收可以利用多CPU的性能,尽可能让这些GC任务并行(同时)进行。由于软件运行和GC操作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就会遇到和增量回收相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行回收也需要用写屏障来对当前的状态信息保持更新。不过,让GC操作完全并行,而一点都不影响原有程序的运行,是做不到的。因此在GC操作的某些特定阶段,还是需要暂停原有程序的运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j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