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模块重构,不是描述具体的怎么拆分函数、怎么拆分上帝类,怎么封装变量,也不是介绍怎么搭建测试框架,构建重构的防护网。这些内容请参考《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修改代码的艺术》这些经典著作。我想描述的是如何从头开始做一个模块的重构分析。正好最近在做一个业务模块的重构工作,刚分析完成,趁此机会做一个总结。希望对在做类似工作的同行有一些帮助。
拿到模块重构方案分析的任务时,我连续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并试着自己回答。
1、我首现要搞清楚的是分析需要输出什么? --模块代码重构分析文档。
2、怎么的输出件才是合格的?--满足输出件各关注方的要求。
3、我的工作输出件谁关注? -- 部门领导、项目经理、模块维护人员、参与重构实施的其他工程师。
核心归结到第三个问题,我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们满意。我又试着细化一下这几类人群的关注点:
部门领导:背负公司级领导的KPI指标。领导关注投入和产出,通俗的讲就是投入多少人力,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领导是不关注具体方案的,你怎么做他不关心,这也不是他擅长的。
项目经理:关注投入和效果,需要说服他投入力量重构是有价值的,且产出大于投入,部分参与重构实现的人力需要从项目组抽取。
参与重构的工程师:会投入模块重构的具体实施和分析,关注具体实施的方案,也关注效果。重构得怎么样影响到大家的绩效。
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我就开始了我的具体分析工作:
毕竟参与者不是所有人都对该模块很熟悉,先介绍一下模块的核心功能很有必要。再画一个圈:本次重构主要是针对哪一个部分,超出圈之外的部分不在本轮重构的范围内。避免领导后面拿超出工作范围的内容考核你,也避免大家思维发散。
管理者一般都很关注你的目标,目标具体可量化是很重要的,量化的目标对管理者有两个好处:1:说明你思考过,想法已经比较成熟。2:任务完成后,领导就拿这个目标比对,评价你。省事。但只有量化目标也不够,没有宏图大愿,老大又觉得你格调有点低。所以这块的目标分两部份:
实的:如果公司有代码评价标准,那么重构后的代码满足这个标准的最高标准,这个必须的;有重复代码,重复代码减少多少;输出多少自动化用例,覆盖率是多少。圈复杂度降到多少;输出指导流程,文档等。这些都是实际好衡量的。
虚的:树立什么什么标杆;如何如果发扬光大等等。尽管吹吧。
分析一下以往2~3个版本,这个模块的质量状况怎么样。统计一下发现问题数量,代码增长量是怎么样的趋势,折线图,柱状图画一下。这部分就是想说明一下这个模块质量有多糟糕,对部门领导和项目领导说:“你看,这么烂。重构很有必要”,说服你的投资人,投人投钱。说明这个模块已经烂泥扶不上墙,火烧眉毛了,再不重构就要死人了。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光有数据还不够,再实际采访一下维护过这个模块的同事,新员工,老员工。重点描述一下新员工如果维护困难,添加功能如何痛不欲生,老员工如何痛斥后来人把模块架构搞烂了。云云。
总之就是要告诉相关人,你选这个模块重构是对的,一定要重构,非重构不可。
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与周边模块的接口是否清晰。模块提供的接口体现了设计师对它的定位,模块使用的接口描述了它的外部依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块大致可分解为消息转发层、业务操作层、数据管理层、实体操作层、底层适配层。常见的问题是接口与实现不分,业务与数据管理不分,外部接口不清晰。
一个模块是为处理某一特定业务逻辑而存在的。基于这一业务领域构建专属的领域对象模型,对模块的扩展性,可维护行至关重要。以数据为中心的软件设计是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核心。可以说是否有一套完备,高效的业务领域建模是模块乃至整个系统成败的关键。
如果模块已经存在完善的自动化测试机制,模块重构时就能放开手脚。对于某些历史版本不重视自动化的系统,需要搭建自动话框架,补充用例。这部分要考虑到工作量里面。
这个不用说,肯定得拆。问题是怎么拆,把大函数拆成小函数不难,难的是把易变的部分与不变的部分分离。
这些状态是否和业务处理逻辑耦合在一起,是否有太多的if else。要想办法把它们分理开来,通过一些多态,策略模式把业务和状态分离开来,让业务不关注状态能更好的重用。
尽量详细些,越是大的领导越是关注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