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节课中得到了五个结论:
1. 不要选择劣势策略;
2. 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3. 理性选择导致次优结果;
4. 收益很重要;
5. 耶鲁大学的同学很自私;
在上节课中,老师以第一堂课上让大家做的关于“选择一个1-100的数字”的游戏为主要内容深入介绍了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同时也提到了迭代删除劣势策略。
这堂课程以“竞选者该选择怎样的立场才能赢得更多的选票”为例,介绍迭代删除劣势策略的方法。问题大概是这样的:
有两个竞选者,可以选择的立场有1,2,3,...,10,其中1和10分别代表极端左翼和极端右翼,这10个数字则由小到大表明立场右倾的程度(如果这样说合适的话),假设选民的立场均匀分布在这10个选择之中,即每个立场有10%的选民支持。两个竞选者选择他们坚定的立场后,选民会选择具有离自己最近立场的竞选者,若两个竞选者立场一样的话,则选民以均等的概率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即一半一半。为了最大化选民票数,竞选者应该如何选择政治立场?
第一节课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就是不要选择劣势策略,所以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里是否有劣势策略?
很显然选择2是严格优于1的,选择9是严格优于10的,以2和1的对比为例:
对手选择1:50%(我选择1)< 90%(我选择2)
对手选择2:10%(我选择1)< 50%(我选择2)
对手选择3:15%(我选择1)< 20%(我选择2)
...
再往下依次类推,不论对手选择什么(≥3),我选择2总是比选择1要多5%的选票。
那么3和8是不是分别严格优于2和9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对手选择1的话,我选择2会得到90%,而选择3只能得到85%,即3不是严格优于2的。但是若我们假定大家都不会选择劣势策略,即剔除1和10,则3和8是分别严格优于2和9的。这样依次类推下去,最后我们只得到5和6两种选择,这两个选择是平手。
在这样一个理论的模型下面,我们发现最后竞选者的选择都会向中间集中,也就是Median Voter Theorem。
以前遇到过的一些超市或者加油站的选址问题也是这一模型的应用。当然实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肯定会比理想的模型复杂多了!
最后老师又举了一个小例子,有两个参与者,给出各自的策略和每对策略之间博弈的收益(具体的数字这里就不写了),每个参与者该如何选择策略?
这个例子不像之前的例子那样很容易选出一个最优策略,因为咋看起来每个策略都有得有失。
首先,两个参与者都不能找到任何劣势策略,没有任何严格优于其他策略的策略。也就是说,不仅自己没有最优的策略可以选择,也不清楚对手会选择哪种策略(因为他也没有最优的选择),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最优应对策略(Best response)了,也是本例要讲的一个重点。
我们可以假定对手选择R策略的概率,作出我们收益关于对手选择R的概率的关系图,然后可以看出在对手选择R的概率的不同的区间,我们应对它的最好的策略是不一样的。【下一节将继续介绍这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