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退役已经两年了,毕业后读研,天天和paper呆一起的日子,代码量骤降。偶尔刷刷学校的月赛,寻找下当年比赛时的感觉。
<流水账>
9月份招聘季到了,实验室的师兄们开始各种网投,包括腾讯马拉松的一问一答。师兄们不断的现场求助大家。也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先把C++刷到800,接着又把Java刷到800,C只刷到了780+,题目就被我用光了。不久就收到了复赛邀请,其实我一直把初赛当成资格赛,以为只要参加了的都会进复赛。
所以复赛的时候,我还是很淡定的看看题,能做就认真做做。晋级的事情没多想,全国各路神牛实在太多了,名额又少,通过的概率实在太小了。复赛结束后,参加的两场中每场我都只AC了一道。那时我以为就没有然后了。
然后仅仅过了一天,就收到一个来自深圳的未接来电,回过去之后发现是腾讯。心里就开始猜测,不大一会NPC们就和我联系了。一直很激动自己能够晋级决赛。最后听说楼教主也会亲临现场,我就更加不能淡定了。因为楼教主一直出现在各种Final榜首或者人物传记中。这次居然可以一起参加比赛了。
和西安地区的两位同仁一起登上了前往深圳的飞机。这也是我们三个First air travel。日程很紧,当晚就进行破冰活动,近距离膜拜了各路大牛。发现大家在讨论的都是在哪届final中谋过面……
16号上午创意PK。我带了我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时间做的求职好帮手,旨在帮助应届毕业生更便捷的获得就业信息,提高效率。经过大牛岩峰的稳定婚姻算法之后,创意被KO掉了。我和复旦的90后帅哥(谢),华科的研究生(郝)分到了一组。再加上美丽的设计师Tina。我们分配到的项目的是leader谢的目录对战。
当时并没有考虑项目的实际意义,leader谢阐述了项目内容后,我也只是从实现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这可能是程序员的通病吧。反倒是Tina一直问:“这个能干啥”。反思一下,如果当时能够早早意识到并积极转变,可能会更好。彪叔倒是提示我们换个有意义的载体来呈现PK。不过由于已经开始写了很多代码,并没有引起组员的重视。就这样,我负责后台文件目录的扫描及分析,leader谢负责前台,郝负责PK策略的研究,再加上大设计师。团队看起来还不错。
晚饭后,我的文档扫描分析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在各司其职认真做。评委们都关心的来看看我们的开发进度。最有趣的是和Stone讨论热力学中的熵理论,印象极其深刻,非常佩服腾讯的大牛们,思路很野很广啊!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直到现在都在感慨佩服!午夜的时候,大家的建议很多,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跑偏了,做一个没价值的东西有何用。思考后,我们决定临时讨论半小时,离开之前的产品,将PK模式移植到SNS社区中用户的PK,看看能不能做更有价值的东西。半小时的头脑风暴后我们想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想法都诞生了。也就产生了最后的创意:微形象。认真分析之后发现有两大挑战,一是后台数据的爬取,没有任何经验。二是前台界面的开发除了leader谢之外没人熟。我的JSP都两年没用了。JS也都忘光了。
不知道是脑袋犯冲还是怎的,我们居然没有评估风险,leader谢也认为牵扯的前台设计完全可控。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好蠢,那么大的风险,而且是半夜,精力也有限,技术风险非常大。我们居然就实施了。这也就造就了后来的结果:一堆组合不在一起的代码……
leader谢也非常失落,直到最后也没从目录大战中反应过来,我和郝也除了淡定只有淡定了,Tina努力的画的好多图片也没能用上。
</流水账>
总结:此次马拉松决赛之行,真的受益匪浅。第一,近距离膜拜了如此多的大牛,感受到楼教主那种虽处高楼却依旧谦逊的才气,也听闻了Xreborner低调却一丝不苟的态度。真的很让人佩服,值得学习。第二,通过我们失败的项目也深刻理解到,一个产品的诞生不仅仅是敲代码。包括产品本身,风险控制,团队评估等等问题,这一点值得我回味和反思。第三,真的很佩服腾讯评委大牛们,个个都有两把刷子,很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此次经历,认识了好多大牛,40个人,这段感情真的很难忘。希望大家记得彼此的面孔……有缘再见。
Ps:腾讯对参赛者真的很不错,各种自助餐,各种礼物,非常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