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桌面应用与流量入口(浏览器?微信?)之争

一、回顾PC桌面

1、PC桌面
       多为工具类应用:各类办公软件、各类文件播放器、杀毒软件等。而就算是类似QQ这样的社交类软件,也只是符合2/8法则的热门应用才能长时间存活在PC桌面。有哪些群体会将自己的Web服务全部去开发对应的桌面应用?各大提供服务的公司都有桌面应用?在这个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为竞争力的年代,无论是产品的内容,还是本体,都在频繁地进行更新,而客户端用户经不起这折腾!

2、浏览器

       在这个流量打入口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指向连接至互联网的任何地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与便捷给了“长尾理论”一个爆发性的发展。每个特定的人群,每个细分的市场,都有各自的领地。各类内容的网站都在一个互联网浪潮上飞了起来。而桌面,也许PC用户一开始热衷于安装体验各种客户端,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桌面的客户端打开频次很少、安装占空间、运行占内存,于是都转战以浏览器为入口的各类站点;B/S的好处大家都知道,特别是随时随地、无需安装、“无痛”更新等这些特性都为用户提供良好便捷的体验。(记得我之前没了解长尾理论前写的博文《京东是大石、淘宝是碎石与水——论市场空间的无穷性》也是有类似的意思)


二、移动互联网浪潮

       转而看回移动互联网,现在是浪潮正盛,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么一个阶段,在手机里不停地下载安装各类客户端,体验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各类专享的体验。

       移动端应用火起来有如下特点:

1. 硬件基础:准入门槛低,只要有一部几百块的“智能手机”,在各大应用市场渠道,点击几下就安装成功;

2. 软性需求:占领“手机桌面”的不止是2/8法则里排前列的热门应用,用户还能找到各类细分的兴趣爱好软件,自拍的、母婴的、电台的、约炮的,各种各样。甚至各种领域各种品牌都要借势跟上移动互联的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这是无限细分化的市场。

       总的来说,是个体与服务的连接成本低


三、后现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然而现在,大家会慢慢发现,每个人一天打开的APP数量极其有限,今天看到一款相机应用有趣下载看看,明天看到某个做O2O市场的app在搞线下优惠活动也感兴趣,后天看到某炒股利器也玩了几把,昨天下的约炮神器放手机里就不说了。等一段时间后,每个人手机里一堆的app。这段时间,火热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潮涌了起来。大家都是在产品成长期,一下子就有上百万上千万的安装量跟注册用户,过几天就拿到各种种子轮、天使轮,ABCDEF轮的投资。等过了热恋期,每个人都开始清理手机桌面。如果这个过程类比恋爱,那么各类app就是自己一时冲动、好奇、一时脑子里进了水、一时手贱而发生的各种偶遇各种YY,而即将被清理掉的便都成了生命中的过客,而留下来的都是真爱。

       说真话,每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小就那么大,很多人动不动就戳用户痛点、G点,动不动就全民XX等各种YY。其实真正有某方面刚需的人群也是需要市场去甄别,需要经过各种过滤。也许一开始某个应用是爆款,但是用户粘性不大,只是凑个热闹下载来看看。于是留下来的都是种子客户。市场多大,规模多大,也就这样,不必过分夸大。于是,用户在自己的桌面“货架”上只留下自己频繁使用的粘性产品

        接下来从两方面的角度讲。


1、用户

        A用户是电子设备迷,那么安装某款电子设备社区应用并频繁使用,还购买了该app上推的各类电子产品。但是他一年总有几次外出旅游,需要某OTA提供的在线旅游服务咨询及订购。

        B用户是个旅游达人,时常所使用OTA提供的优惠服务,同时,他也时不时买点电子设备,买个kindle、过几个月买部手机啥的。

        对于A用户来说,电子设备社区应用是高频应用,而旅游产品是其低频应用。他会长期安装使用该电子设备社区应用,但是不会为了一年几次的出行去装一个OTA的应用。而B用户正好相反。对于不常用的服务,PC端用户会倾向于以访问网站的形式进行服务的享受,而不是安装客户端程序。


2、商家

        对于电子设备社区应用公司来说,A用户是其高价值用户,B用户是其“业余”用户。对于OTA公司来说,两者相反。那么问题来了,是该服务好高价值用户还是“业余”用户?

        最近正在读《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他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可理解为高价值用户往往是细分的,单个价值高但人群基数少;而“业余”用户(也就是那些一年消费该产品一两次的人)是大众化的,单个价值少但人群基数大。以往的时代连接成本高,大众群体无法连接细分服务,使得2/8法则大行其道;而现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连接成本十分低,长尾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上述的这部分“业余”用户总体的价值加起来可能比高价值用户的总值还要高得多。看完这书到时再谈谈理解,那我们看回这里,是否有一个好的方案将该两部分用户引到统一的入口,而不是高频用户使用app客户端,低频用户使用浏览器类的入口访问网站?


四、H5引流流量入口

        最近移动端的HTML5技术慢慢火起来,桌面有移向统一的流量入口的趋势,像很多简单的H5游戏更是引发了曾经的一个热潮(如神经猫)。但关键要解决几个点:

  1. 流量带宽:H5页面加载势必比安装好于本地的app更耗流量,每次页面的刷新都需要重载所有控件内容。而在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移动手机,难以时刻连接Wi-Fi,3G/4G流量资费却也成为一个大问题(希望提速降费的时代尽快来啊!);
  2. 独立空间:像视频客户端与音频客户端,打开每个客户端都有对应各自的离线文件。而若以浏览器为入口,对应的各类服务站点的离线文件统一目录分类管理?能否将某个应用做成插件放置于浏览器的桌面,点击进入后便单独显示其对应的离线文件。包括各类设置参数表单,这一切是否可独立分配空间并保存将大大影响某个服务的使用?
  3. 本地权限:能否借助浏览器获取各类系统级信息,如读取通信录、短信,调用系统级接口如照相机等功能?

       若解决如上几个问题,以浏览器为入口,以H5等类似技术为依托的细分移动服务将会把“长尾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微信的各类服务号,订阅号便是这个流量入口的一种尝试,是平台型产品中重要的一个布局。完全符合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的愿景!


       现在的浪潮是连接人与服务、信息,是将后两者推到人这一端

       下一个时代的连接发展,或许将会如阿凡达中的脑机接口技术

       将“人”推到虚拟甚至真实的服务场景中,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的尝试便是此“连接”概念的尝试!

移动端桌面应用与流量入口(浏览器?微信?)之争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浏览器,移动,市场,桌面应用,长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