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L源码剖析----空间配置器

       对new和delete的理解,分为两步,第一步内存的配置,第二步调用对象构造函数。当申请的空间大于128字节时,调用第一级配置器,第一级配置器没有用operator::new和operator::delete来申请空间,而是直接用malloc/free和realloc,并且实现了c++中类似的new-handler的机制。

       当区块小于128字节时,则以内存池管理,此法又称为次层配置,每次配置一大块内存,并维护对应的自由链表(free-list)。下次若再有相同大小的内存需求,就直接从free-list中拔出。如果客端释还小额区块,就由配置器回收到free-lists中,另外,配置器除了负责配置,也负责回收。为了管理方便,SGI第二级配置器会主动将任何小额区块的内存需求量上调至8的倍数。并维护16个free-lists,各自管理大小分别为8,16,24,32,40,48,56,64,72,80,88,96,104, 112,120,128 字节的小额区块。

       大多数情况下,STL默认的allocator就已经足够了。这个allocator是一个由两级分配器构成的内存管理器,当申请的内存大小大于128byte时,就启动第一级分配器通过malloc直接向系统的堆空间分配,如果申请的内存大小小于128byte时,就启动第二级分配器,从一个预先分配好的内存池中取一块内存交付给用户,这个内存池由16个不同大小(8的倍数,8~128byte)的空闲列表组成,allocator会根据申请内存的大小(将这个大小round up成8的倍数)从对应的空闲块列表取表头块给用户。
这种做法有两个优点:
     (1)
小对象的快速分配。小对象是从内存池分配的,这个内存池是系统调用一次malloc分配一块足够大的区域给程序备用,当内存池耗尽时再向系统申请一块新的区域,整个过程类似于批发和零售,起先是由allocator向总经商批发一定量的货物,然后零售给用户,与每次都总经商要一个货物再零售给用户的过程相比,显然是快捷了。当然,这里的一个问题时,内存池会带来一些内存的浪费,比如当只需分配一个小对象时,为了这个小对象可能要申请一大块的内存池,但这个浪费还是值得的,况且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多见。
     (2)
避免了内存碎片的生成。程序中的小对象的分配极易造成内存碎片,给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系统中碎片的增多不但会影响内存分配的速度,而且会极大地降低内存的利用率。以内存池组织小对象的内存,从系统的角度看,只是一大块内存池,看不到小对象内存的分配和释放。

3)尽可能最大化内存的利用率。当内存池尚有的空闲区域不足以分配所需的大小时,分配算法会将其链入到对应的空闲列表中,然后会尝试从空闲列表中寻找是否有合适大小的区域,
但是,这种内存分配器局限于STL容器中使用,并不适合一个通用的内存分配。因为它要求在释放一个内存块时,必须提供这个内存块的大小,以便确定回收到哪个free list中,而STL容器是知道它所需分配的对象大小的,比如上述:
    stl::vector<int> array;
array是知道它需要分配的对象大小为sizeof(int)。一个通用的内存分配器是不需要知道待释放内存的大小的,类似于free(p)。


你可能感兴趣的:(STL源码剖析----空间配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