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的重点在提对问题;创新的关键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模糊的问题清晰化。以上两点,我认为解答了什么是创新和如何创新这两个问题。
提对问题。很难!难在哪里?要提对问题先要确认引起这个问题的需求,需求是综合的,其之后的背景很深很模糊并且很广。在这门课程中老师以较大的篇幅较多的事例讲述这点。我的总结是,创新因为这个原因让人无从下手,但这里却又是创新的突破点。有需求后,确认需求,分析需求,将需求背后的问题理清。这时问题点就清晰出来。确认需求、分析需求的过程是难点。这对创新者的综合要求很高:首先要能对需求做深度的了解;其次对需求的背景有广泛的认识;最后能根据上面两点作出综合的分析提出正确的问题。
点评:看到这几句话,认定你的课真的没白上。呵呵。
提出问题之后如何解决。课程中提到,创新的目标来源于需求,但不等于需求。当你充分确认分析需求之后,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不代表就可以开始创新了。因为需求往往是不可实现的。然而,需求不能实现不是说就不能创新了,创新恰恰就是在这里开始。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已知的理论,根据客观的条件、约束,寻找解决的办法。难点就在如何分解问题,将模糊的问题清晰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创新的主要工作量在前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分析上,最后的问题解决也就是水到渠成。上述是我对两节课程学习的简单总结。总感觉有些空洞,我想是因为自己还缺乏在这些知识点上的具体实践,缺少实际感悟。
点评:问题简单化之后就变成简单问题了。所以,解决问题就变得水到渠成。其中,问题简单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避开了难点。学生能认识到上述两点,我也觉得课没白上。
在老师列举的众多实例中,给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是:先有飞机才有空气动力学,先有蒸汽机后有的热力学,橡胶材料发明出现在高分子科学形成之前这个例子。它对我的认识观甚至性格都产生了影响作用。我之前做事,是实实在在的先理论后实践,在没有把要做的事牵扯的理论完全搞清楚之前,我总是踌躇不前,不敢继续往前走,以致于性格上都出现了不自信的现象。课程中提到,机理是“坑”,不是必须把机理全部弄懂才能继续。这对我来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日后的工作生活,在这方面肯定会与以前不一样的。
点评: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接触过一些老工程师,总担心自己的基础理论水平不够;具有理论知识之后,才知道其实没啥——当然,探索理论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记得有种说法叫做读书两阶段:先读厚、再读薄。等赌薄之后,就会看淡理论的作用。
但是,理论在创新中的实际作用及角色分量,我认为老师在课程中的评价有些过低了。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创新的重中之重是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分解。而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我认为是很大的。应该这样讲,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必需的。飞机的发明这个例子,我认为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发明者对此事的兴趣及坚持精神,但是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是必需的。当时虽然没有空气动力学理论,但莱特兄弟是在阅读了大量关于飞行的书籍和鸟类飞行原理的论著,结合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总结之后,才制造了第一架成功飞行的飞机。
点评:这个问题是辩证的。完整的说法是:对人类来说,理论研究是重要的;但对具体的技术创新,理论的突破往往不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对多数创新来说,应用理论是普遍的,创新中发明理论则是少见的。试想:莱特兄弟的学历很低,但研究鸟类飞行原理的人为啥没有把飞机发明出来?
我认为,创新过程中,理论是基础是起步的先决条件。实践是关键是实现创新的决定因素。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结合、对立、再结合这样的过程,一步一步实现创新。理论并不是大都无用的,只是没有把它通过实践用到地方。在分析问题时,我们确实不必等把所有相关的理论全部弄懂后再开始动手,但是如果在动手前没有任何相关的理论准备,动手是没有方向的,或者方向是错误的。
点评:同意,因人而异。关键是看自己缺少什么。我从在宝钢的经历中发现:强调数学作用大的人往往是数学水平比较低的人。其实,因人而异就是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在中国,有强调理论作用的传统,我很想在课程上把这种想法矫正过来。可能在表述上有些矫枉过正。总之,要结合实际地理解理论的作用。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我的工作中,这半年接到一个新的项目,需要使用VC编写一个应用程序。十年前我在大学学过一学期的C语言,之后重来没有接触过程序编写。接手前我连基本的if语句、for语句都看不懂。程序中有一块,要实现动态的画圆操作。我在网上搜了很多相关的例子,东拼西凑实现了这个功能。Windows的函数库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么成熟的平台,要实现一个功能,方法有很多种。东拼西凑的这个方法,虽然实现了要求的功能,但语句过多,注释繁杂。过段时间之后,恐怕连我自己都记不清各个环节的实现方法和作用。这样就很不利于后续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将这段程序缩减为很短,很易理解的程序,任何人再接手时,只要看看注释就能完全明白。结合这件事,我对本课程的感悟是很深的。按照我以前的观点,这个项目我肯定不会接。因为我根本不会编程语言,更没有编写过程序。C++说难不难,但也不是很简单,特别对于我这种完全不懂的人。如果等我把C++完全学懂学熟,我估计我们的项目早都完成开发投产使用了,甚至都停产了我还没学懂。接手后,我边苦学C语言,边上网搜相关的实例。根据已经学会的部分,实际编写会写的;再分析实际要编写的自己不会的,去学不会的。项目没耽误,还多学了门编程语言。虽然不精通,但我做的那一块,至少在网上搜的实例中,还是独一份,算是一个小创新。
点评:对于你说的这个例子,我把它算作“技能”。技能是技术活动的基础;技术活动技术技术创新的基础。这四次课,我主要讲的是技术创新的思维。对技术创新构成要素,没有做深入分析。同时,对若干相关概念(技术、科学、创新、工程、技能)的关系也没有展开。这不仅是由于时间仅,更是因为多数人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话题,相关的话题只能“对可言者言之”。有机会可单独交流。
由此,我感觉如果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这个问题完全没法入手,但入手之后,不能全靠理论,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再根据实践检验分析理论,学习新的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一步一步的循环,接近解决的目标。
所以,我觉得老师在课程中,是否要修改下理论在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它与实践应该也是辨证统一、缺一不可的。
点评:你说的有道理。但如何更好地讲清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84bb010172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