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条码管理解决方案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非赢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的组织形式之一,其固定资产管理在盘点、使用监管、报废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他们的存在不仅与管理当局的现状有关还存在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本文将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运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控制

第一部分:引言

    固定资产是指那些使用期限超过一定年限并且单位价值在一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尽管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惯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不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的实现的需要,同时也是事业的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赢利组织行使之一,在核算上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相比其核算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问题

    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帐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第二、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理报废存在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这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的及时性;其次,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国有”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与“私有”相对应,这种理解仅仅树立了职工不“挪用、盗用”国有资产的意识,但是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帐实相符问题难以监控,这就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与销账的同步性;最后,由于现在的离任审计将固定资产价值增量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废资产的及时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跨任期使用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在逐渐降低的时候其账面价值却保持不变,这样在固定资产达到可报废状态时,后任领导就不可避免地承担前任领导任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减少责任。

    第三、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不够统一

    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车辆等价值大、一般单件购进的资产,还包括批量购进的资产,比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等。在签订此类物品的购销合同时往往商家对其总价进行控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桌子或者椅子进行定价,因此在入账时存在对同一批次采购的固定资产打捆入账的现象。就办公家具来说,其核算单位先后采用批、延米、张、套等,因此,多年下来难以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具体数量难以进行核查,也就无法有效的对固定资产实行监管。

    第四、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问题

    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往往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第五、重货币资产不重实物资产

    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的差异。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 产计提折旧,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于购买时一次摊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的忽视了,比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第六、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新的《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要求法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法人已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开始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理想难以变成现实。

第三部分: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一部分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存在上述现象的本质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将就一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就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的核算的细化。但是对于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是在 财政部19977年7月17日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在2001年和2002年就预、决算报表制度进行了更新,因此与企业相比,我国的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更新也不够及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约束机制。这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在因素。

    二、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子仍旧残留在如今的管理体制当中,其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其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采购时一次摊销,因此,在核算的制度上也导致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是在验收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三、管理者、使用者的权责划分不明

    由于这种责任划分不明确,在现有制度中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管理模式长期下来自然会形成的意识上不够重视或重视不足。在相当多数的事业单位中,只有法人本人才知道保值增值的具体意义,对于单位内部的其他人员来说,“保值增值”仅仅是一个概念。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影响保值增值的效果,也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造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四、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多数成立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成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体制本身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可避免的残留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当中,影响着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如前所述,对国有资产的概念理解偏差和不完整,必然会导致报废不及时、财务核销与资产报废不同步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健全内部控制程序,按照资产的管理程序完成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盘点、报废等等。

    五、旧的部门的分工问题

    事业单位成立的时间由来已久,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经历变迁,但是由于历时久远,建立初期的部门划分以及分工划分难以避免的仍旧在影响着今天的运作。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的涌现出新生事物,这种旧的部门之间的分工格局不能够解决新生事物带来的转变。

    六、人员因素

    由于专业的限制,财务人员不太了解固定资产的属性,资产管理人员不太了解仪器设备,这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

精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专用于固定资产管理,下载网址:www.kmjrkj.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任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