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集成:软件质量改进和风险降低之道》与新古典主义双重感悟——“Jolt大奖精选丛书”有奖征文

      真正接触敏捷和持续集成已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了,当时就曾经度过《持续集成:软件质量改进和风险降低之道》这本CI(持续集成)圣经。如今已经一年多过去了,看到了iteye举办的这个活动,便毅然决然的决定写些感想出来。

      以前有个朋友,在我还没有了解敏捷、没有了解持续集成的时候告诉我他们公司在折腾持续集成。我很好奇的追根究底,他告诉我就是各种以hudson为依托修改自己的流程、代码提交方式等等。我一下子对持续集成没了太多好感,觉得这似乎是个流于形式的框架。直到后来正式接触并实践敏捷和持续集成。


      其实很多人还是在实践敏捷的时候走入了误区,为敏捷而敏捷,为敏捷而持续集成,没有真正领略CI的意义。那么CI是什么?


      在我看来,CI是一种探索性实践过程,让团队在持续的接收反馈并改进,从而减少开发后期寻找和修复缺陷。就像大家都了解的,软件缺陷越到开发后期修复的成本越高,所以尽量把缺陷停留在开发初期,甚至是需求设计阶段。敏捷的重点不在于站立会议,而在于执行力和团队模式。
      引用书里的一个引言吧:


         “整个该死的宇宙必须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重新构造。
                                     ---Henry Miller”

    
      这或许是CI的最简单表达,突破了瀑布式开发的束缚,在分解中实现全程管理。共享工作状态,共享平台,共享一切资源,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除了流程之外,CI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和一种新的思路。
   
      既然这次征文主题提到了古典音乐,我们也来聊聊古典音乐。其实我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最早接触恐怕就是从李云迪、温雨川这些年轻人演奏中带给我的悸动。后来略微接触了下西方古典音乐,不算精通,只能说略有所知。


      如果要把CI比作一种古典音乐乐派的话,我觉得恐怕是新古典主义。最早期的新古典主义乐作恐怕要数《钢琴小奏鸣曲》,后来又有了俄国的舞剧乐曲。称其为新古典,是因为作曲家们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融合了古典与浪漫主义的优点,规避了二者的不足。相比之下,CI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古典”的瀑布开发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改进后的模式既没有摒弃瀑布开发的优势,同时也适应于现代不断变化的软件开发过程。


      敏捷和CI目前并没有大量的应用在软件行业的各个角落,但是它已经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在让人们开始了解并喜欢上它。我相信在未来,持续集成会逐步深入到软件、甚至是其他领域的工作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持续集成,敏捷,Jolt,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