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全国一片大炼钢铁的口号声中,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的人民公社为兴办工厂,挖开了一座封建地主反动派、卖国贼的墓地。据说,当年棺柩被打开的时候,里面的遗骸全身裹着黄袍马褂,尸骨未腐,面色安详,栩栩如生,然而随后它就遭遇了车裂之厄。人们用绳子拴住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这个最终落得粉身碎骨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皖人李鸿章。对于他的功过是非,一直以来都是毁誉交加:刽子手,卖国贼,慈禧走狗,同时又是洋务领袖,中国开放第一人。
代表没落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很多人对李鸿章这个封建大官僚的最初认识。他的名字似乎也就是和耻辱,和卖国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对中国近代史认识的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这个留着山羊胡子的晚清重臣,也有着积极寻求革新、自强,试图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另一面,对他的评价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主持人: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以来,经历了哪一些变化?
嘉宾:第一次以李鸿章为专题的研究会是我们在1988年开的。在这次会上呢,上海的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会上就非常鲜明地提出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此论一出,那么当然引起史学界的热切的关注。
这次具有颠覆性的会议,让一个较为完整的李鸿章呈现在人们面前,也让人们认识到,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主持人:说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我们现在都知道,它是一个已经有100多年的一个历史进程了,而且这个进程就可以推到十九世纪的中叶。在十九世纪的中叶,中国第一次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强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是军事的又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这种全面的挑战正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嘉宾:李鸿章生活这个时代走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或者一个十字路口,他生活在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型的这样一个时代,他处在古今,中外,朝野,满汉这样的多重矛盾冲突的一个十字路口。他就是漩涡中心的人物,也就是说我们讲的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大脚麻子李老妈 养出李鸿章这个大贵人
中国的近代史是在炮火和鸦片的屈辱中翻开篇章的,但是1840年的炮声,并没有立刻让这个缓慢而腐朽的帝国醍醐灌顶,也远远没有让它达到奋发图强的地步。这块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从古到今最大的变化正在加速来临,其中也包括当时年仅17岁的乡间秀才李鸿章。1823年,道光三年的正月初五,他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磨店乡,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二十多年。
主持人:这个地方现在的名字叫群治村,在李鸿章的年代这个村叫祠堂郢。
嘉宾:郢是楚国地方,这个地方是吴头楚尾,楚国地方的村庄就叫郢,明代初年,他的宗祠就在祠堂郢,也是李鸿章从小出生、生活的地方。
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祖辈们却一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境十分清贫。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李家才开始发迹。据说,这是因为从李文安开始,李家搬到了一口名叫“熊砖井”的古井边,喝着井水沾染了神奇。
主持人:但是这口井的实际的使用时间,比李鸿章家迁到这里的时间还要长。
嘉宾:这应该是口明代的井,因为传说呢,他这个地方原来住户姓熊,是不是熊廷弼的那一支就很难说,但是他们确实在明代出了一位兵部侍郎。
这口古井中的水是否真的具有神奇的功效,我们无从判定,但是井栏上被水桶绳磨出的一条条印痕至少可以证明,它的确供养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而当年的李家,也确确实实飞黄腾达了,特别是李文安的次子李鸿章诞生之后。
嘉宾:李老妈是有名的李大脚,脸上还有麻子。因为李氏家境贫寒,娶个老婆也不计美丑了,但是这个李老妈是很有识见的,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又是大脚又是麻子,但是,第一,她生育能力强,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传说他们家里,当时到了李殿华(李鸿章爷爷)的时候,虽然是中小地主,但是分到李文安这一房,李文安因为他是兄弟四个,李文安是老四,他又是一天到晚读书,不太理家务,那么他们家里操持的,都是这个李老妈。那么这块地就是他家的,“有田二顷”,二顷土地就这么大一片,就这一片土地,要养活这么大一家子人,李老妈在这种田。有一年过了春节,三月份她去栽秧的时候忽然被一个东西咬了一下,一看是个乌龟,乌龟是不咬人的,结果人家这样说就是早生贵子,她一下怀胎,怀胎十月,她结果是十个半月,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五,就是民间迎财神的这个日子,李鸿章生下来了,这小财神下来了,他们李家就靠李鸿章发达起来的,所以他们就是金玉满堂。
传说中,李鸿章的出生也是不同凡响的。当时刚过正月,就有春雷鸣响,附近还有仙鹤翔舞。加上李鸿章成人后身材朔长,且官居一品,有些江湖术士便联系起来吹嘘他有“仙鹤”之相,还给了他一个“云中鹤”的雅号。不知是不是巧合,我们采访的当天,竟也遇见了一只野鹤在李家当年的田中徘徊,颇令人感到神奇。
当然,传说归传说,当年的李鸿章能够由一介草根走向权倾一时,除了相貌和气质,从小就具备的聪慧敏锐也是一个重要的先天因素。
嘉宾:周菊初是桐城的老先生,桐城学派的,他有一天在这个堂里洗澡,他把衣服一脱,往柳树上一挂就讲“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就说“万里长江做浴盆”,他就说给他的爷爷李殿华听,爷爷不相信。过去读书应该是老大进学,老二不行,但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翰章比较愚钝,没那么聪明,结果一对诗呢,“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李鸿章脱口就出来,他那个大哥就说不出来,所以就让老二去进学。
主持人:所以后来李鸿章也很会读书,是丁未科的(进士),第25名。
嘉宾:道光27年,也就是1847年,他中进士的时候只有24周岁,就是已经当了研究生,是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公,因为他中了进士就进翰林院了,那是非常年轻的,他比郭嵩焘要小很多岁,他比他的同房师兄沈葆桢还要小三岁,沈葆桢还比他后三名,他们是同门,一个房出来的。丁未科的进士中间,出了一大批中兴名臣,都是后来“同治中兴”的名臣。
拜师曾国藩 平定太平天国成就李鸿章
李鸿章少年的求学经历,对他纵横晚清的政治舞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江淮地区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影响,他身上既有中原人的大气、敢作敢为,也有南方人比较务实、精明能干,甚至有些油滑的特点。这使他后来既能笼络一大批有识之士,周旋于清廷与官场之间,也能够用带点痞子腔的手段应付那些如狼似虎的洋人。但是,对于当年刚刚考取进士的李鸿章来说,人生的道路还尚未真正起步,性格和气质也有待于磨练和升华。至于他后来的平步青云,还要得益于一位恩师的引导和栽培,这个人,就是他一生的风帆,湖南人曾国藩。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枭雄。如同管仲与鲍叔牙,萧何与韩信,他们亦师亦友,相濡以沫。两人的相识,还要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说起。虽然资质平平,但李文安却能慧眼识人,一眼看出与自己一同中进士的曾国藩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便有意与之交好。李鸿章22岁时,考中举人,父亲便带他来北京拜见了曾国藩。这位少年才俊的诗文和才学深得曾夫子的赏识,后来,李鸿章正式拜在曾国藩门下,并在两年后如愿考中了进士。
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很快,他就厌倦了这里无所事事的生活,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在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在1851年爆发。朝廷的“绿营军”不堪一击,只得借助民间力量来“平乱”。曾国藩此时被派回湖南组织团练,结果他的湘军在战斗中屡建奇功。这自然大大触动了空有一腔抱负的李鸿章,据说,他找到了时任工部侍郎的安徽同乡吕贤基,怂恿他上书朝廷。
嘉宾:吕贤基是道光非常宠爱的股肱之臣,跟曾国藩可以相提并论。吕贤基很喜欢这个家乡的后辈,而且李鸿章的文笔非常好,进京时候,他的《入都》诗十首,当时在仕子中传唱。因为李鸿章自己不能直接上奏,他跟吕贤基说了一大通,吕贤基说这样吧,你帮我起草一个奏章,他晚上可能约会下棋,都是文人嘛,一帮清客,李鸿章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因为他知道他的老师已曾国藩经回家去办湘军了,他就把他老师办团练办湘军的心得写一通,就是我要在家乡要拉起支队伍,用吕贤基的口气,然后弄上去以后,因为他的老师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就是关心民间疾苦,他临离开北京前的上书是《备陈民间疾苦书》,他回家是要有一番抱负的。道光很勤奋,四更天就上朝了,上朝一看这个太好了,马上把吕贤基喊上来,说你就回家办去吧,吕贤基是一介书生,李鸿章熬了半夜早上磕睡咪咪地跑去一看,他们家里哭成一团,然后吕贤基一把抓住他说,你小子害我,我要把你跟我一块回去,这是《异辞录》上面的记载。然后他们师生二人就回来了,到了舒城以后,吕贤基还没拉起多少人马,太平军胡以晃大军压境了,吕贤基毫无办法投水自尽了,李鸿章也准备跟着投水,他的一个家人叫刘斗斋拽着他,你小子发什么混,你赶紧回家,到你那个磨店老家赶紧去拉队伍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李鸿章就跑了,当时李鸿章这种气节品行肯定有人有微词,但是在当时,他的举动也很明智。
回到老家之后,李鸿章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团练。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以一介书生带兵,虽然取得了一些战功,但仍吃尽了苦头。三年后,他的父亲李文安在战局僵持中抑郁而死,他自己也在官场的暗斗中被打发回家,结束了失败的团练岁月。
1859年1月,走投无路的李鸿章来到了同样处于低谷的恩师曾国藩身边,开始了他湘军幕府的生涯。
嘉宾:他写了一封信,想请曾国藩收容他,当时也有一些幕僚说这个少荃(李鸿章的字)智大才高,是不是把他收来以后大材小用?曾国藩说他是自己的门生,很希望李鸿章过来。那个时候曾国藩在三河已经大败,刚刚打完三河之败,他的精锐6500湘军全军覆没,湘军悍将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都死了,所以他急需臂助,所以他还是希望李鸿章来,他知道李鸿章的文字特别好,他说:“少荃天资于公牍相近,将来炉火纯青的时候,青出于蓝也未必可知。”
来到湘军大营,李鸿章很快展现出机敏灵巧的才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巧改曾国藩奏折一事。
嘉宾:他来没几天,看到曾国藩的案上放着一个奏折,因为刚刚战败,三河大败嘛,曾国藩觉得自己很内疚,然后他就写臣,确实也是出事不利,屡战屡败,上负朝廷圣恩,下负三湘黎民之望。李鸿章一看不妥,一调,臣屡败屡战。一字之改,就把湘军这种宁折不弯的这种勇气,曾国藩的这种人格就提炼了。
主持:在这点上,他比他老师曾国藩,要灵巧一些,曾国藩相较而言太过迂实了。
嘉宾:曾国藩做事总是迂缓,不如少荃来得明快决断。曾国藩自己非常清楚,他自己的家信和日记里就这么说的。所以呢,他重用看上了李鸿章,就是这一点,就是补他的短处。
经李鸿章修改的奏折呈上之后,朝廷非但没有怪罪曾国藩,还大大表彰了他,这自然让他十分欢喜。但是老练的曾国藩也早已看出,这个年轻气盛的爱徒,优点和缺点一样的鲜明,对此,老师也自有一番训诫之法。
嘉宾:他经常就是目中无人,睡懒觉。曾国藩不行,他那个幕府里面,每天清早他就要在,因为就利用早上吃早饭的时间,吃完早饭他要交代很多事情,哪怕四五十个幕僚,上百个幕僚最多是三百多个幕僚,大家都在一个大院里,大家都蹲着,湖南人蹲着,稀饭还有咸菜,也没有什么,也是很困难,没有多好的军需,大家稀哩呼噜喝粥,然后馒头咸菜那么一吃。李鸿章经常是迟到或者干脆就躲觉,所以每次很多事要向他重复,曾国藩有一次特别不耐烦,再三催,李鸿章说他头疼不想来了,结果踉踉跄跄过来,曾国藩正颜厉色地带幕僚,就是他一声不吭,大家都不吃,他不吃他不动筷子,谁也不动,都是他的门生、门客,都等他。然后看了李鸿章进来以后看了他一眼,端起饭,一声不响,然后听到一片稀哩呼噜的喝粥声,然后喝完了以后大家都走了,他也想溜。曾国藩说:“少荃你坐下,为师有话和你说,进我门来唯有一个诚字,如果你再下去,那下面就是不要说了,请你走人。”李鸿章从此以后,知道老师对他,身教言教受益匪浅,后来他每天像老师一样早上起来练字,散步,踱步。
主持人:就这么一次好像就把他的性格整个给变过来了。
嘉宾:这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很有灵气,他知道,响鼓不用重敲,关键是点拨他。
在湘军大营的岁月,李鸿章跟在曾国藩的身前左右,虽然也有过一些摩擦和矛盾,但这位大儒的学问人格,还是让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完成了根本性的升华,这也意味着他的人生道路真正起步了。
1861年9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军事重镇安庆,他的弟弟曾国荃的重兵也打到了离南京不远的地方。太平天国阵脚大乱,他们一面固守南京,一面将目标转向了富庶的上海一带。这让上海的商人士绅惊恐不已,他们派出与李文安、曾国藩同年中进士的钱宝琛之子钱鼎铭,来到安庆求援。这一举动,给蛰伏多年的李鸿章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机。
嘉宾:有一批绅商买办,要求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是我们这边的父母官,你应该派出救援的兵将,来解救上海的生民于倒悬之中,那么他们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愿意一个月拿出60万两赏银来给曾国藩。曾国藩很心动,他的湘军一直是经费拮据。
要就地求赏,这个赏银怎么办呢?所以他就要想办法,先找老将陈士杰讲不行,那个地方绝地,我去了都被围着,不干。他说我母亲老了马上就要去世了我要在家守孝;然后让鲍超,鲍超不行,鲍超不能走,他要攻坚战;让曾国荃,曾国荃说,我围着金陵打下来,我就是首功,我也不愿意去,无人了。晚上钱鼎铭跑到李鸿章那儿,他说年兄啊,他们两个父亲是同年进士嘛,李鸿章说你看怎么样,钱鼎铭说就像你这样就行,因为谈起来李鸿章意气宣扬,用兵之道谈起来侃侃而谈,他说就像你这样就行。有这么多钱,那李鸿章就说,那你明天要求要求,我就请缨。钱鼎铭第二天一早上,他又约定时间来见曾国藩,曾大帅就说你怎么办,然后钱鼎铭说我跟少荃先生商量了他愿意去,少荃说你看我怎么样,那正好曾国藩思虑半天,确实是最佳的人选了,无论从他的资力,历练,还是在当地人望,就是他拉起部队是不成问题的,然后他已经在曾国藩幕府,已经历练那么多年,炉火纯青了,所以曾国藩最后保举,皖、赣、浙、江,江苏,这个四省最肥的这个缺,因为去带兵,朝廷的意思必须要有地区实权,去了就是江苏巡抚,所以曾国藩一边让李鸿章组建军队,一边力保他做江苏巡抚最佳人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公元186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年份,太平天国运动和刚刚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让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深深体会到了“内忧外患”的痛楚。也许是无力面对圆明园烧剩下的一片灰烬,咸丰皇帝在这一年撒手人寰,接替他的,是年仅6岁的同治和他身后的慈禧。而在千里之外的内战前线,在曾国藩的保举下,李鸿章也终于等来了一飞冲天的机会。他立即行动起来,在家乡合肥附近招兵买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组织起了一支9000人的淮军队伍。这群来自乡下的兵勇,也成为了他日后成就一番大业的家底。
嘉宾:在1862年的阳历的3月4号,曾国藩出城巡阅军队,这支军队就正式组成,然后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陆陆续续用绅商雇的七艘洋轮,先后分了五批陆陆续续,就是穿过长江太平军的防区甚至穿过金陵到达上海,他们是土里土气的,就是两淮之间的老垮,布帕包头,前面一个淮后面一个勇,这样一种土里土气,就是这个土包子兵进上海,结果被薛焕,当时的浙江现任巡抚薛焕,这些绿旗兵看着都笑话,但是李鸿章说军贵能战,待我一战试之,所以叫大家就是不要命不怕死,就是他的这个营训。
由于第一仗关系到自己的声望,淮军抵达上海之后,李鸿章并没有急于出战,在肃整军队风气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放到了港口里那些洋人的炮舰上。
嘉宾:到了上海以后,他三天三夜足不出户,然后让上海道台,是一个买办,吴煦,陪他到英法联军的兵舰上,旗舰上,因为他们刚刚打完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回来在上海,那么李鸿章去了以后一上船一看,这个洋枪洋炮这个器械尖利啊,这个队伍雄整啊,他就给他的老师写信,我要下决心,虚心忍辱学习西人一二秘法,中国旦有货轮船开花炮两项,西人就可以连手,以后就不敢欺负我们,他是唯武器论嘛,就是从那个时候,然后不到半年下令改装,那么在船上的时候,因为吴煦和杨坊这两个道台对洋人都卑躬屈膝,但李鸿章在后面他个子高,长身一立,有点像曹操进匈奴左贤王,他不是化妆成一个侍者在后面吗?李鸿章也这么学的,然后下来以后那个荷国英国那个海军司令就说道台不怎么样,卑躬屈膝,但后面这个人目光如炬不得了,他看出来是马上就要接任的巡抚大人,就是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