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的计划:2018年计划
2018年计划如下:
工作中,将自己对产品、管理的工作份量下降,沉淀技术积累,关注知识分享和自我输出能力的提升,加强文档输出;在技术上,前端通过Vue打造一套PC、混合App、微信、h5网页的框架;在后端,基于分布式实现一套业务消息中心,可集群的订阅分发渠道;在成长上面,翻译10个章节《道德经》,陪儿子锻炼身体,助力家庭健康年。
2018年总结:
工作目标1:去除产品与管理的工作份量,加大技术积累
自评: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自然而然的会加重自身的实现能力,基本上重补了自己前端的知识积累,用二个月左右时间,将以前基于jQuery+artTemplate和angular+webpack的结构向Vue+webpack+Element+Typescript转换,用半年的时间熟练掌握Typescript,并借自己对领域的理解,在原有的mvvm基础上实现mvvmd
问题:自从2011年开始进入团队层面操作项目之后,潜意识习惯多人协作,重新回到研发层面,总感觉视野好像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哪怕技术上有所验证自己的理论,依然无法触达内心的自我认可度,就像玩过四国军棋后,在玩两国军棋时,不过瘾的感觉。这种自我潜意识对我的研发进度有反作用,也对个人的长远职业规划产生迷茫。
工作目标2:关注知识分享和自我输出能力的提升,加强文档输出
自评:分享了微信小程序编程小课程,也写了几篇学习相关的心得文档,总体分享不足,自我思维意识不够体系化,过于凌散,对于点,思维活跃,对于面,思维不成体系,无着力点。
问题:自我的状态不佳,在思维体系化上不够,特别在我儿子学习辅导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出体系化不足,虽有能力针对问题出方案,却没有能力形成系统化方案。这个问题已经存在3年,一直没有突破,我有很强的思维惰性情况存在。目标向上的驱动力不足,这两年一直在平行层徘徊。
工作目标3:前端通过Vue打造一套PC、混合App、微信、h5网页的框架;在后端,基于分布式实现一套业务消息中心,可集群的订阅分发渠道;
自评:基本实现了PC、微信小程序、h5三端合一的框架【理论上是可实现IOS与android五端合一】,在后端上实现了基于容器、通道、资源、插件理论的接入插件化容器,该容器已经应用,理论上支持多节点的分布式部署,可支持横向扩展以及容器功能的伸缩。
问题:未完成分布式消息总线及订阅功能,第一是因为后台由我伙伴负责,其次暂时业务中也用不到,最重要的是技术可能触达不到我的兴奋点,从而缺少内驱动力。对于技术这块,在明确职业步伐之间,暂不深究。
成长目标1:翻译10个章节《道德经》,陪儿子锻炼身体,助力家庭健康年
自评:今年未翻译道德经,在儿子锻炼这块上,做的也不够,但在儿子学习辅导上,花了大量的心力。我虽然带过很多人,也只能算带人,在培养这方面,由于体系化思维不够,在儿子学习中应用也是捉襟见肘,出现明显的思维变化过度僵硬,只能保证他听得懂我的讲解,却无法触达他自内而外的豁达开朗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问题:对于《道德经》的翻译,我已经翻译了前21章,却未融入透彻,在生活选择的过程中知行未合一。包括对后面章节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章节思维有断层现象,衔接不上,要么他的编排出问题了,要么我没跟上,等自己的阅历上来了在启动。在儿子们的锻炼与学习上,我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思维过度的断层问题,但这之前,我得先解决个人的生计问题、时间问题,即先解决吃饭问题,在来加重我的未来(我的儿子们)培养问题,特别是培养过程中,我的思维不够体系化的问题。
个人成长总结:
成长:我从技术上实现了一下自己前些年的理论假设;职业规则必须服务于生活规划,这一年也算是尝试切换,总的感觉是成熟度不够,经验不足,算是一种试探,除了这段年龄,下一段的机会需要等到我50之后了;对于身边的环境认识和加深自己的阅历,必须认识到:“先吃饱,在吃好”的现实,成熟的面对生活;今年阅读了12本历史典籍,从春秋战国看到宋,第一次阅读了吴晓波《浩荡两千年》经济类书籍,需要从经济与人性、社会与平衡的思路重新认识自己及环境
2019年计划:
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吃饱问题,思维体系化问题
吃饱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由于内驱力不足引发的思维整理和体系编排困难,希望我能重新找到突破点,克服思维惰性。至于技术,以后我将不在列入计划中。除了两个核心问题外,我的重点突破点:我大儿子的思维方式,必须加强理解与深究的习惯,敢于突破,敢于钻牛角尖。我需要改变,尝试体系化思维,加强思维过度和激发他深思的手段,加强纸质表格的方法应用,把工作中积累的,观察-》分析-》思考-》尝试-》总结的过程纸质化。
猫为什么叫猫,而不叫狗?[记28~32岁之间,我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解答]
述:这个问题现在来看,我觉得应该算简单的问题[是个人的理解],但在我28岁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脑子里大概持续思考了近4年时间,并对我在技术层面和生活思考上有了很大的促进,希望十年后,我能和我的两个儿子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这个问题很傻,却很难回答。
1.什么是猫?
当然,这里的问题,我不是想要深究概念,只是要把自己脑中的印象挖出来。
四只脚、身轻能跳跃、擅长抓老鼠、白天睡觉,应该很快能把猫的印象提取出来。这么说,是否准确?猫是不是一定身轻能跳跃,猫是不是一定擅长抓老鼠,猫是不是一定白天睡觉?我感觉都是不肯定的答案,那么我印象中的猫都是不准确的。我脑中有猫的图像,但我无法保证猫一定是我说的一样【我尝试了几十次描述猫,基本次次被否定】。我说不清什么是猫,后来,我在《道德经》看到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但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直接与“什么是猫”这个问题结合,名即定义的意思,当你给猫定义的时候,你定义的这个猫已经不在是原来你想表达的那个猫。所以,我们有很多东西,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必须明白,领导也好,下级也好,儿子也好,父亲也好,我们听到他们说的话,其实都不是他们脑中的那个话,但你不能要求他表达清楚,我也知道,我不可能把我的意识说出来。而且,只要说了,如果用强定义去理解,那都是错的,我小儿子说话很犀利,犀利的原因是他全部用强定义来压制你的言语,你如果承认,那轻松反拔【因为连什么是猫,都说不清楚,其他要说清楚,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否定,那就是主动投降。这也许是一种语言的辩论艺术,所以当 心 不在一块的时候,任何语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只听语言,不悟语意,沟通效率必然低下。这对我直接的影响是,我其实不太在意自己的话,更没有人能拿强定义来激我,同时,我不太需要领导过多的述说,我要懂他,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角色互换,因为强定义的表达和强定义的确认都是错的。当然,无意识中,我的言语方式也会比较犀利,采用了换位思考的习惯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益处。(有人说潜意识是习惯带来的,我的理解,潜意识是由世界观影响习惯后带来的,所以潜意识里有人的价值观显现出来,心理分析用的就是这套,要看人,不要看他的平时表现,而要看潜意识,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相交都不会很长,天天在一起,除去你专心做事的时间,我们看到的表现也都是很短暂的,当管理二十人以上,这个侦别很有用)
2.为什么叫猫?
解通第一个问题后,我接下来的第二个衍生问题是为什么叫猫。
这个问题与我之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相通的,所以我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像什么是国?归属根源是什么?
我喜欢看历史,我直接借鉴了历史的演变来解答,家庭=>族=>部落=>联盟=>国,这是春秋战国到统一的最简单版过程。这个为什么叫猫与历史有何关系呢?有,而且叫猫是带有偶然性,但定义又必定带有必然性
因为我脑中模拟过文字的演变:
1.有N个家庭,A家庭把他叫xx,B家庭叫x,C家庭叫xxx.......N家庭叫猫
2.N家庭人多,他们叫自己N族,人多打架厉害,所以打的A家没办法,N家为了更好的A家,要求A家必须改叫猫,否则N家叫你抓只猫,你还听不懂【这里面有经济、文化、武力的综合作用,咱不管】
3.B家看到N家通过某种手段整合了A家,等会怕自己又会像A家一样被打,所以联合了C家
4.联合了,不统一叫法,效率还是低下,随着竞争的加强,B家和C家慢慢统一叫xxx
5.当然,后面的历史咱都知道,N家庭就是秦,他一统天下,要求所有人都叫猫【打不过,只能听话,否则就灭亡,灭亡的叫法我们也不知道了,因为消失了,最后到现在就叫猫】
为什么叫猫,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那就是叫cat还是叫猫的过程。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点:他其实是可以不叫猫的。
基于这一点,我给自己提出了大量的为什么,如:为什么我要成功?为什么我要挣很多钱?为什么我要听话?为什么我不可以失去?
当然,我并没有成功,也没挣多少钱,更不是很听话,也不害怕失败。这个问题对我的意义是我打破了很多“应该”的缚束,当然也带来了我想要怎么样的问题,所有长辈或者领导对我本应该怎么样,却不按套路出牌会有些困惑,其实是因为我发现,原来猫是可以不叫猫的。很多时候,我总被定义成很难理解,“应该”里面有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也知道“应该”是最有保障的方式,但我内在的叛逆又有对“应该”无穷的反感。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我28~32岁中间有很大的意义,也许是因为我发现,哪怕我一直叫到大的猫,大多数人都肯定他叫猫的问题,都是偶然,都不是“应该”的事,为什么摆在面前的选择不能打破“应该”呢?打破后与不打破,我该何去何从,很多应该都不一定成立,那我的判断依据到底是什么?
除了生活,他在我的技术中,也显现出来,我编码的时候,不一定会按“应该”来,当然大部分还是按应该来的,因为下面两个问题的解答。
3.不叫猫为什么样?
因为前面已经解开了,猫其实可以不叫猫,那不叫猫又怎么样?
我没出过国,所以会产生这种问题,现在的世界就很多地方不叫猫。所以说,钱还是能带来阅历,增长解答思路的,至于我,只能通过构思去回答这个问题【前些天就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的英语还给老师了,没用,有个老师说有个程序员吃了英语不好的亏,失去了很多机会】。
沟通、交流不便,信息共享不方便。那现在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感受不到呢?
因为我们时时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即不是每个个体不统一,也不是每个个体统一。所以他只会在相对的圈子边界产生影响,这个时候,我自动想到密码,至于为什么会想到密码,我也不知道,密码只是把圈子缩成了个体而矣,而阿拉伯数字则伸展成了全体。
毕竟是个程序员,我直接将这一点应用到了编程中,只要我想让他产生边界,我就可以采用不同的规则,只要应用方式不同,我就可以设置边界,无所谓统一。统一与差异应该是由我是否要在这里设置边界产生的,不需要为了统一而统一。
4.叫猫后有什么用?
即然不叫猫会沟通、交流不方便,信息共享不方便,统一叫猫后,最大的方便就是沟通。猫这个字也好,发音也好,本质都只是一种媒介。原来猫不需要定义,猫只是一种媒介,是沟通的一种媒介【想到这里,我的兴奋你可以自己构思,以及他对我后面,对成功、对钱、对权的认知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不知道想到这些以后,其他人会怎么样,我的反应是,猫只是一种媒介,那么代表着他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本意,即我们脑中的语意,一部分是表象。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语意,而不是表象。
这里我一定要插播:我要加班,加班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买市中心的房子,买市中心的房子是为了离工作近一点,离工作近一点,是为了有更多时间。我们很容易为表象而活着,经常听说:我有钱要到市中心买套房子,有钱为什么要跑到市中心去?
当然,在程序员的角度重新考虑,语意与语法,无论现在的React还是我自己搞的五端合一的技术,都是对语意与表象的一种应用手段,因为我们的编程,其实我们是希望通过语意告诉计算机干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表象的基础上统一一种语意表达式,将业务用语意表达,将功能用表象实现。
5.总结
猫只所以叫猫,是因为我们沟通的方便,猫不一定要叫猫,只是社会偶然的结果,猫还是要统一叫猫,因为他还是可以帮助我们交流,猫叫不叫猫,那是我的圈子问题,而我要不要叫他猫,那是我的选择问题,什么叫猫,我们各有各的描述,社会本无应该,各有各的活法。
【以上是我的解题思路,一般先定义,然后依据定义回答原因,在就是反向否定,在正向肯定,最后消化,这是我最想教给我儿子的东西,是我身上最本质的理性逻辑】
什么是时间?
我们是否是人体激素和环境的俘虏?
环境是如何转变的?
什么叫成功?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