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数据到底度量了谁,谁又该去度量

前些日子听同事说,XXX部门做了个工具平台,可以度量每个开发人员所负责模块的UT情况,很感兴趣这个平台是如何度量的,于是要了工具的网址,准备上去一探究竟。

登上平台胡乱看了两眼,我已经对这个所谓的开发测试能力度量系统失去了信心:我所熟悉的一个模块,由于系统比较特殊当前实际上并没有在代码提交环节做UT测试,然而,平台上显示的UT测试充分度评估竟然是100%!这个平台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度量作用!

喊来之前的同事了解了下这个平台上显示的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则,真是让我笑掉大牙:平台的统计思路是:要求开发人员自己反馈所负责模块的所有特性和需求内容,将这些数据放入后台作为功能的全集,而后,要求开发在UT用例中标识用例具体测试的是哪一个特性或需求,然后将其对应起来,而这个所谓的充分度度量,实际上是用已经有用例对应的特性数作为分子,开发人员之前反馈的所有特性数作为分母,通过这个比值算出来的。

稍微想一下都会意识到:分母的数据是开发人员自己反馈的,分母中的用例对应关系也是开发人员自己标识的,既然都需要开发人员自己反馈,让开发人员给个测试充分度的反馈值就可以了,何必还要计算呢?

所谓度量,最基本的就应该是可信,上文中说的这个平台,度量数据全部要求被度量者自行反馈,数据的可信程度完全取决于被度量者的诚实程度,而如果这个度量数据再和被度量者的利益有所关联(比如测试充分度达到xx的奖金多发10%,或者充分度不达标影响晋升、考核等),恐怕这个诚实程度就要打个问号了。看似度量了开发人员的能力,实际上度量的是道德。这里要说明下,上文提到的我所熟悉的模块,我也私底下找对应的开发人员了解了下,之所以数据是100%,是因为开发人员根本就没有反馈分母数据---这就更可笑了,平台的设计人员显然是考虑到分母为0时的容错的,但是却没有结合实际的业务情况作出应有的判断,在我看来,给0%都比给100%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光是吐槽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鉴于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做到数据可信,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数据的客观反馈即可。最简单的办法可以通过转移反馈人为利益无关者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母可以通过项目SE反馈,分子数据可以通过测试人员评审后反馈,这样反馈的数据才能更接近真实;当然,既然做的是度量平台,更多的应该考虑自动化手段,毕竟,所谓的利益无关者也不是总有时间去做反馈工作:分母可以通过构建特性基线数据库或需求数据库,从中获取数据(事实上,公司其实是有这样的平台并且运作成熟),分子数据可以通过构建UT用例基线库进行实时统计。其实自动化仅仅是工具,还需要一些流程上的优化,使工具可以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才行。

总之,无论是自动化度量还是非自动化度量,千万不要让能力度量变成道德度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