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视频课程】TOC制约理论的本质--《可以量化的管理学》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增加广义速度V,可以增加成果nmV。有三大生产方法可以增加广义速度V,分别为福特的流水线生产,精益生产(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和高德拉特的TOC制约理论。
加快产出速度V是工厂的主要目标,高德拉特说:“加快流动(或缩短生产所需时间)是工厂的主要目标。”;大野耐一说:“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注意从接到顾客订单到向顾客收帐这期间的作业时间,由此剔除不能创造价值的浪费,以缩短作业时间。”
TOC提供一套基于系统方式的整体流程与规则,去挖掘复杂系统固有的简单性,通过聚焦于少数“实体的”和“逻辑的”“杠杆点”,使系统各部分同步运行,从而达成系统整体绩效持续改善的理论。
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说,作用点的选择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作用点越关键,产生的成果越大。从系统的角度说,系统的产出取决于系统的限制因素,也就是瓶颈,所以瓶颈是系统的关键作用点。将力量作用于关键作用点,可以产生最大的成果MV。
TOC的聚焦五步骤(如图6-1所示):
第一步:找出瓶颈
第二步:挖尽瓶颈
第三步:迁就瓶颈
第四步:打破瓶颈
第五步:回头找瓶颈,避免惰性
图6-1 TOC的直接表达法
如何通过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来分析TOC的聚焦五步骤呢?广义动量定理用来分析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系统思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两种方法改如何使用呢?
图6-2 TOC的聚焦五步骤
生产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出速度V,也就是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V,就能提高成果nmV。由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产品的质量m是保持既定不变的,而数量n只能通过增加时间t或力量F来增加,这样会增加成本,而要想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成果nmV,只能增加产出速度V。
图6-3 TOC制约理论的主要目标
第一步:找出瓶颈
瓶颈是生产速度最慢的工序,找到速度最慢的流程也就找到了瓶颈。也可以通过现象发现瓶颈最慢的工序,如待加工在制品最多的流程,被催货最多的工序,加班最严重的工序。下列流程中,工序1的速度大于工序4的速度,工序4的速度大于工序2的速度,工序2的速度大于工序3的速度,所以工序3就是这个系统的瓶颈。
图6-4 TOC步骤1找到瓶颈
第二步:挖尽瓶颈
瓶颈的产出速度决定了系统的产出速度,所以要尽可能的保证瓶颈工序的产能,为了防止瓶颈工序挨饿,没有材料可以加工而降低瓶颈的产出速度,在瓶颈之前增加时间缓冲,时间缓冲就是瓶颈待加工的原料需要的时间。如瓶颈的生产的速度时5个/小时,那么4小时的时间缓冲就是瓶颈前有20个待加工的原料。要充分利用瓶颈的时间,减少瓶颈时间的损失,因为瓶颈损失1小时就等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如减少瓶颈换模的次数和时间,增加批量的大小;瓶颈前设立质检,确保100%的良品入线;在瓶颈生产完的产品流到后边的工序,要保证这些产品的良品率,以防止浪费瓶颈时间的要求,提高系统的有效产出。
图6-5 TOC步骤2挖尽瓶颈
第三步:迁就瓶颈
非瓶颈工序要迁就瓶颈工序,非瓶颈工序的生产排程由瓶颈的速度决定。通过检测瓶颈前剩余缓冲量的大小,将其反馈与目标缓冲量进行比较,通过偏差量来控制投料的速度,从而保证实际缓冲量和目标缓冲量相等。瓶颈的产出速度是5个每小时,如果目标缓冲量设置为4小时,那么投标的平均速度应该和瓶颈的生产速度相等,保证瓶颈前的实际缓冲始终是4个小时。
图6-6 TOC步骤3迁就瓶颈
第四步:打破瓶颈
由于瓶颈的产出速度决定了系统的产出速度,那么提高瓶颈的产出速度就会提高系统的产出速度。系统的产出速度由新的瓶颈速度决定。比如增加工作人员或者设备提高瓶颈的产出速度;寻求新的工艺,减少零件所需加工时间;甚至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跳过瓶颈。
图6-7 TOC步骤4打破瓶颈
第五步:回头找瓶颈,避免惰性
回头找瓶颈,避免惰性是第一步开始重新优化整个生产流程,不断的增加系统的产出速度,从而增加系统的有效产出。这一点和精益生产的“尽善尽美”相同。当工序3的这个瓶颈被打破后,工序3的产出速度增加,工序3的速度大于工序2的速度,此时工序2变成了系统的瓶颈,系统的产出速度从原工序3的速度上升到现在工序2的速度,整个系统的产出速度增加。然后就是循环不断的执行步骤1到步骤5,不断的提高整个系统的产出速度。
图6-8 TOC步骤5回头找瓶颈
如果墨菲效应发生在瓶颈前工序,瓶颈工序和瓶颈后工序会对系统产生什么影响呢?
当墨菲效应发生在瓶颈前的工序,此道工序不能正常生产,只要此道工序工序的停止的时间小于缓冲时间,那么系统产出不受影响。因为系统的产出速度由瓶颈的速度决定,只要瓶颈前工序停止的时间小于缓冲时间,瓶颈工序一直没有停止生产,所以系统的产出速度没有受到影响。即使非瓶颈到瓶颈工序需要一段时间,一般也不需要考虑从非瓶颈到瓶颈这段时间,因为在非瓶颈停止时,它们之间还有在制品,瓶颈消耗完缓冲和它们之间的在制品,非瓶颈的产出产品已经到达瓶颈前。所以缓冲可以应对瓶颈前的墨菲效应,应对的最大时间是缓冲时间。
当墨菲效应发生在瓶颈工序时,整个系统的产出停止,瓶颈损失的时间就是系统损失的时间。
当墨菲效应发生在瓶颈工序之后的工序,系统的产出停止,但是由于非瓶颈工序的产出速度大于瓶颈速度,此道工序恢复正常时,系统的产出速度会增加到此道工序产出速度,直到此非瓶颈供工序和瓶颈工序之间的在制品被消耗完,系统的产出速度降到瓶颈速度。瓶颈后的工序可以应对更长的时间墨菲效应的发生,这和非瓶颈工序和瓶颈工序速度只差正相关。瓶颈工序后最慢的工序决定了瓶颈后所有工序应对墨菲效应的能力。
图6-9 TOC对不同环节对墨菲效应的应对
丰田生产方式通过看板来指导生产,而TOC通过DBR(drum 鼓,buffer 缓冲,R rope 绳子)和BM(buffer management 缓冲管理)来指导生产(如图6-22所示)。
图6-10 TOC的DBR和BM
鼓是系统的瓶颈,通过鼓来指导生产节奏,通过时间缓冲来保证瓶颈有最大的产出,通过绳子来控制投料,保证合适的缓冲而不产生过多的库存(如图6-23所示)。
图6-11 TOC的案例
上边的例子上成品需要经过8个环节才能实现,每一各环节下边的数字是此道工序每周可以生产的个数。所以工序D是瓶颈。在TOC中由瓶颈的节奏(鼓)来决定生产计划,由绳子控制发料,由时间缓冲来防止墨菲效应(系统扰动),保证有效产出。
高德拉特的TOC制约理论是聚焦于改善系统的约束,目标是增加产出速度。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TOC制约理论是通过系统分析寻找系统的约束;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的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广义速度V,即可以增加成果nmV。
TOC制约理论的系统框图:
TOC制约理论的简单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包括系统的输入(目标缓冲),投料和生产,产出,剩余缓冲反馈(剩余缓冲),偏差(缓冲管理)和扰动(墨菲效应)。
图6-12 TOC的缓冲管理
缓冲管理将缓冲分成3种状态,它将缓冲平均分成3份,剩余2/3倍以上缓冲为绿色,不需要处理,这需要观察就行;剩余1/3-2/3倍的缓冲需要时刻关注;剩余小于1/3倍的缓冲,要立刻采取纠正行动,防止剩余缓冲用完而影响瓶颈的产出。
图6-13 TOC的系统框图
也可以将投料和生产扩展,这样的系统框图更直观些。
图6-14 TOC的完整系统框图
在TOC制约理论中,不是两道工序间都需要库存,只需求在瓶颈工序前有库存就可以保证瓶颈工序一直在工作,由于瓶颈工序的产出决定系统产出,所以保证瓶颈工序产出最大化就能使系统产出最大化。在TOC制约理论中,使用时间缓冲来代替库存缓冲,其本质是相同的。时间缓冲是为了防止发生墨菲效应而导致瓶颈工序挨饿,进而导致系统产出减少(如图6-24所示)。
图6-15 TOC的系统框图实例
TOC通过瓶颈的节奏来决定系统的节奏,通过缓冲管理来决定目标缓冲大小,通过绳子来实现目标缓冲量,TOC的负反馈系统就是要保持瓶颈前的缓冲量恒定。通过绳子来控制投料的时间,过早投料会产生过多的在制品而导致生产混乱,过晚投料会导致瓶颈物料可生产而影响瓶颈产出。
TOC通过偏差缓冲量大小来决定最前道工序的投料大小,而每道工序投料的优先级和比例则由客户的重要性,产品盈利的对比等因素决定。
偏差缓冲量=目标缓冲量-剩余缓冲量=目标缓冲量-(原缓冲量+在制品缓冲量-产出消耗缓冲量)=目标缓冲量-原缓冲量-在制品缓冲量+产出消耗缓冲量
如果在制品的数量为零,并且原缓冲量等于目标缓冲量,那么偏差缓冲量就等于产出品消耗的缓冲量。即投料的平均速度与系统瓶颈的产出速度应该相等。
案例:
1、工厂的工序布置与产品工艺流程
工厂只有四个工作站:A,B,C,D
工厂只生产四种产品:产品#1,产品#2,产品#3,产品#4。每个工序每天只能生产一个产品。
四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分別为:
产品#1:投料-A-B-A-D-出货
产品#2;投料-C-D-B-B-出货
产品#3;投料-A-C-B-C-出货
产品#4:投料-A-B-B-D-出货
2、背景资料与数据
工厂只运行36天,时间一到工厂就关闭。
工厂在此期间的作业费用(固定开支)为3000元。
在市场上,每种产品的需求都有9件。
公司规定,每种产品要至少出货4件。
每件产品的生产周期不可超过9天。
产品价格、成本、订单数量与在制品的位置:
表6-1 四种产品的生产案例
如何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赚取最多的利润。
解答:
1)确定瓶颈工位
A工位生产4种产品需要2(2个A)*9(天)+1*9+1*9=36天;B工位生产4种产品需要1*9+2*9+1*9+2*9=54天;C工位生产4种产品需要1*9+2*9=27天;D工位生产4种产品需要1*9+1*9+1*9=27天。B工位需要的天数最多,所以B工位是瓶颈。
2)画出TOC系统流程框图
根据例子和TOC制约理论的系统框图可以画出如下的TOC系统流程框图,线上的数字表示4种产品的流程顺序(如图6-25所示)。如#1产品使用11-12-13-14-15表示,第一个数字表示它是1#产品,第二个数字表示它在流程位置。11表示#1产品投料开始,12表示#1产品从A工作站向B工作站流动,而B工作站前的圆圈表示时间缓冲。13表示#1产品从B工作站向A工作站流动,14表示#1产品从A工作站向D工作站流动,15表示#1产品从D工作站流出,即1#产品通过“投料-A-B-A-D-出货”完成生产。
图6-16 四种产品的TOC系统流程图
3)计算利润,确定每种产品生产数量
下边通过两种计算利润的方法,说明TOC制约理论的瓶颈是如何决定系统产出的。
3.1 按照传统方法计算利润
如何评估产品的价值?以这个工厂为例哪一种产品价值较高较赚钱呢?
表6-2 传统方法计算利润
从传统的角度看,产品#2最赚钱生产9个(用掉18天B作业员的时间),产品#1跟#3是较不赚钱,各生产4个满足需求就好(各用掉4天B作业员的时间),还剩10天B机器时间生产5个产品#4。
总产出=4*$125+9*$265+4*$150+5*$210=$4535
净利=$4535-$3000=$1535
3.2 按照TOC制约理论来计算利润
瓶颈決定工厂产出(获利)大小,所以应该使瓶颈的产出最大化,从而使系统的产出最大化。
表6-3 TOC方法计算利润
从瓶颈的角度衡量,产品#3最赚钱生产9个(用掉9天B作业员的时间),产品#1跟#4是较不赚钱,各生产4个满足需求就好(#1用掉4天,#4用掉8天B作业员的时间),还剩15天B机器时间可生产7个产品#2还剩1天,此一天可多生产一个产品#1。
总产出=5*$125+7*$265+9*$150+4*$210=$4670
净利=$4670-$3000=$1670
此处的两种计算方式的区别显示了传统理论与TOC制约理论之间的区别,也具体的显示了瓶颈决定系统产出这一原则,瓶颈是系统的关键作用点,从广义动量定理角度说,将力量用于关键作用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
4)设定目标缓冲时间大小
目标缓冲时间是TOC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间缓冲大小决定了投料的早晚,也就决定了有多少在制品。在制品过多会产生过多库存,从而使生产混乱,同时增加负债;在制品过少会使瓶颈挨饿,降低瓶颈的产出,从而使系统产出降低。
时间缓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墨菲(系统扰动)发生而导致瓶颈挨饿的情况发生,所以时间缓冲的大小与系统的稳定性负相关,系统越稳定,时间缓冲可以越小。
此处将瓶颈前的缓冲时间设定为生产周期的1.5倍,即6天。
5)根据缓冲时间偏差量决定投料
偏差缓冲量=目标缓冲量-原缓冲量-在制品缓冲量+产出消耗缓冲量
机台B前有一件#1产品,所以原缓冲量为1天;机台A前有一件#3产品,B工位需要1天能生产一件#3,所以包含在制品1天缓冲量;机台A前有一件#4产品,B工位需要2天能生产一件#4,所以包含在制品2天缓冲量;在制品的缓冲量时间为3天。B工位每天只能生产一个产品,所以每天消耗的时间缓冲也是1天。所以,偏差缓冲量为
偏差缓冲量=目标缓冲量-原缓冲量-在制品缓冲量+产出消耗缓冲量
=6-1-3+1=3
因为每天到结束时才消耗1天的时间缓冲,如果投料选择在一天的开始的话,那么第一次的时间缓冲应该不包含产出消耗量,以后每天需要包含。所以偏差缓冲为2天,以后每一天的投料只要与产出消耗缓冲量相等就能保证偏差缓冲量为0。如果投料的是#2或#4(各包含2天的B缓冲),那么应该隔一天再投料。
6)根据时间偏差设定投料
根据TOC产出利润最大化,算出来每一种产品需要生产的数量,由于3种产品有在制品,所以需要分别减去在制品的数量,获得投料数量。
表6-4 四种产品的投料数量
由于此案例没有换模时间的限制,尽量使三种产品均衡生产,即均衡投料,每天早晨的投料计划可以如下图所示。也可以有很多其他投料组合,只要能保证时间缓冲即可。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此产品的第几次投料。
表6-5 四种产品的投料排产
每天早晨投料完成后,B工位前的时间缓冲为6天。当第31天早晨投料完成后,B工位前剩余的时间缓冲为6天,而从第31天到36天正好剩余6天,在第36天下班时,所有的时间缓冲刚好用完,瓶颈B在36天内一直在工作,刚好生产5个#1产品,7个#2产品,9个#3产品和4个#4产品,系统的产出达到了最大化,利润达到了最大化,没有任何在制品和库存。
7)确保瓶颈产出最大化
各工序尽量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单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小于9天的限制。如果非瓶颈工序前有多个在制品,尽量先生产含有B工序的产品来保证B工序不挨饿;非瓶颈工序遵循小鸟哔哔原则,有工作尽量完成,没有工作则等待。
TOC制约理论适用条件:产品超多样,需求不稳定的产品。
三种生产理论是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的结合,广义动量定理用来产生成果nmV,系统思考用来指导何时产生,产生多少,产生什么样的成果才能使系统的产出最大化。在三大生产理论中,以广义动量定理所阐述的工业工程来增加成果,以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来指导生产。
在世界三大生产理论中,最先出现的是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它通过增加工序之间的流动速度来增加系统的产出,通过空间作为缓冲来防止过量生产。丰田的大野耐一受到福特流水线生产的启发,创立了丰田生产方式,他使用库存作为缓冲来解决多样化产品的需求,通过看板来实现需求信息向上游反馈,从而指导上游工序的生产。詹姆斯 P. 沃麦克团队通过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和流水线生产,创立了精益生产,它是这两种理论融合的产物。它在不同的环节使用空间或者库存作为缓冲,并且将二者的理论进行了简化,得到了著名的精益生产五原则。以色列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深入研究了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生产方式,以时间缓冲代替空间和库存缓冲,创立了TOC制约理论,并且给出了聚集五步骤,时间缓冲的概念在逻辑上相对好理解一些。这三大生产理论的模型都是负反馈模型,通过目标缓冲和实际缓冲的偏差来指导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图6-16 世界三大生产理论
缓冲就是提前生产一些在制品,这样下道工序需要这些在制品时,可以直接从上道工序取走,减少等待时间,加快产品的交付速度。缓冲除了可以加快响应速度,还能防止过量生产以及防止扰动(墨菲效应)。缓冲越大,此道工序发生问题时,只要在剩余缓冲时间内修复好,那么就不影响整个系统的产出,缓冲越大,系统抗扰动能力越大。但是缓冲即库存,是负债,缓冲越多,负债越多,所以需要一个合适的缓冲,既能有效抵抗扰动,又能降低负债。当缓冲设置成一个目标时,实际生产量等于目标缓冲,就停止生产,这样就能防止过量生产,从而避免局部效率。系统的有效产出有瓶颈工序决定,局部效率不能增加系统的产出,相反增加了负债,过多的在制品会使生产产生混乱。
图6-17 世界三大生产理论的缓冲
生产的速度如何确定呢?在福特的流水线建立时期,客户的需求速度大于流水线的产出速度,供给小于需求,所以流水线以最大速度进行产出。到了后期,客户的需求速度有时小于供给速度,那么如何确定供给速度呢?在丰田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中,客户的需求速度决定工序的节拍速度V,工序按照节拍进行生产。为了尽可能减少浪费,多余的产能也被利用。多余的人力产能,培训这些人成为多能工,这样就能将剩余的时间做其他工作。对于设备,增加其快速换模的功能,这样就能将剩余的产能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在TOC制约理论中,客户的需求速度V决定了系统的产出速度,瓶颈工序按照客户需求速度进行生产。如果瓶颈速度小于客户需求速度,那么就通过聚焦五步骤来增加瓶颈速度。非瓶颈工序多余的产能,短期来说,多余的人力的设备在完成瓶颈需要的工作后休息,长期来说,TOC通过增加客户的需求来利用这多余的产能。
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是两大基础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广义动量定理的本质是力量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可以用来分析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系统思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广义动量定理有4个过程要素,改变力量F大小,方向α,作用点或者时间t任何一个要素,就能改变成果nmV。
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和科斯定理、管理学中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和科特的领导力,军事学《战争论》的集中兵力和游击战的分散兵力就是改变力量F来改变成果。
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和博弈论,管理学中西蒙的管理决策理论和波特的《竞争战略》,军事学中《孙子兵法》和《战略论》就是通过领导力比如定位理论和聚焦理论是改变作用改变方向方法α来改变成果。
经济学中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管理学中聚焦理论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军事学中的精确打击理论就是通过改变作用点来改变成果。
经济学中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管理学中的德鲁克时间管理和科维的时间管理,军事学中《论持久战》就是通过改变时间t来改变成果。
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有两大基础模型,分别是负反馈模型和正反馈模型。经济学中马歇尔的价格均衡论,管理学中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戴明的PDCA环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军事学中的军事目标的执行都是负反馈模型,负反馈通过目标与实际的偏差来校正系统输出,从而完成目标,是一个趋于稳定的系统。
经济学中索罗斯的反身理论,管理学中比尔盖茨的正反馈理论,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乔布斯的平台理论,军事学中《绝对武器》理论都是正反馈模型,正反馈是趋于加强的,通过输出与输入之和来控制系统输出,从而使输出持续增加,形成加强的趋势。
基础分析方法之广义动量定理
将Fαt=MV称为广义动量定理(General Theorem of Momentum),广义动量定理的本质是力量F在α方向上施加于作用点,经过时间t的积累成广义动量MV的效应。简单的说广义动量定理是力量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
在物理学上,力量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将其扩展,力量是产生成果的原因,没有力量就不会有成果;有成果,必定是由力量产生的。
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有6个要素,分别是力量F,方向α,作用点,时间t,广义质量M和广义速度V,其中广义质量M可以细分为数量n与质量m的乘积。将MV称作成果,而Fαt是产生成果MV的原因。改变力量F的大小,力量的方向α,力量的作用点以及力量的作用时间t,就可以改变成果MV的大小。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有三要素,分别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改变其中任意一个要素,都会改变成果。广义动量定理中为了便于分析,将三要素分开。此处每一个要素引用1个小例子来解释。
1)力的大小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越大,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
力量大小对成果的影响
2)力的方向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方向越正确,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
力量的方向对成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作用点越合适,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
力量的作用点对成果的影响
4)时间能影响作用效果,时间越长,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
时间能影响作用效果
在广义动量定理里,以α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而动力定理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即力作用于某物体,经过一段时间t之后的产生的结果。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与过程四要素力量F,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有关。力量F越大,方向α越正确,作用点越合适,时间t越长,成果MV就越大。
基础分析方法之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来源于自动控制理论,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系统思考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基本模型。负反馈系统通过目标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来控制自己的输出,当偏差为0时,即实际值达到目标值时停止输出,它是一个趋于稳定的系统。正反馈系统通过目标与实际值之间的和来控制自己的输出,导致系统的输出不断增加,正反馈是趋于增强的系统。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解决了什么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和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决定今天买什么菜,大到决定买什么车,投资什么,印发多少货币?经济学一直是一个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的东西。很近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远是因为大家看到经济学的理论感到高深莫测,很难理解。
经济学可以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量化吗?什么又是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呢?定性的分析就是1和0的选择,比如一个家庭研究是否需要购买一辆车,买与不买就是定性问题,即1和0的选择问题,而买多少钱的车就是定量问题。再比如国家研究是否要收一种税,收与不收就是定性问题,多少税率合适就是定量问题。
如果需要定量分析,就要有相关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比如数学的勾股定理,物理学的牛顿三大定律。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说购买力,需求力,供给力,竞争力,核心力等各种力量,人们将各种力量的名词用于描述经济学的某种状态,比如购买力强。那么是否可以将力学分析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呢?
各种因素会互相影响,比如股票价格上升,主流投机者预期股票继续上升的趋势会加强,然后增加了股票的购买量,而购买量的增加导致需求增加,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价格和投机者的预期交互影响,如何来分析这种交互影响呢?彼得·圣吉将系统思考引入管理学,来分析这种交互影响,成为了管理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那么系统思科是否可以分析经济学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呢?
基于力学和系统思考两大基础分析方法,我们能解决一些还是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呢?
无论是学习诺奖得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或者是开山鼻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所有经济学书籍,有几个人可以快速理解这些书的本质,并且找到这些理论的漏洞呢?找到漏洞怎么弥补呢?
1. 需求定律:需求定律是每个教科书的基础理论,那么需求定律的公式是什么?为什么需求曲线和坐标轴没有交点?需求弹性是如何推导出来的?需求定律的投机品,奢侈品和吉芬物品这三个反例推翻了需求定律,该如何解释呢?需求定律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2. 供给定律:供给定律的公式是什么?供给曲线和坐标轴的交点是什么?供给弹性是如何推导的?供给定律是如何得到呢?
3. 价值的争论:价值是否存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呢?如果存在,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一个垄断企业减少供给,绝对价值没有改变,相对价值变大?
4. 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本质是什么?科斯定理正确吗?产权和交易费用是什么样的力量?它们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既然知道了产权和交易费用,该如何配置产权而使系统产出最大化呢?科斯和张五常认为市场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的论述正确吗?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增加产出,那么诺奖得主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模型是否正确呢?是否可以完善他的人力资本模型呢?如何完善呢?
6.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呢?可否使用图形更直观的展示囚徒困境呢?囚徒在利己的前提下均选择坦白,从而没有达到系统的最优值,那么在利他和克己的前提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哪一种结果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呢?
7.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教科书通过衣料和葡萄酒的例子来阐述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那么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是特例还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正确呢?符合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条件,一定能得到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推导的结果吗?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数学函数是什么?如何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从2国2种产品的交易扩展到n国m种产品呢?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漏洞是什么?如何弥补呢?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的漏洞是什么呢?
8. 时间经济学: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该如何理解呢?如何在工资,工作年限,商品价格和其他收入给定的情况下的求出最优工作时间和最优的商品消费量?
9. 替代品:替代品的本质是什么?替代品的数学函数是什么?如何将替代品从2维扩展到多维?如何绘制图形,从而更直观的理解替代品呢?
10. 价格均衡论:马歇尔的价格均衡论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达到均衡的呢?各种因素是如何交互影响的呢?一种变量变化能得到其他变量的变化吗?均衡论是经济学唯一的模型吗?
11. 金融家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是如何通过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攻击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反身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反身理论和价格均衡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12. 经济学金字塔:经济学如何从微观向宏观过渡?微观和宏观是割裂的吗?商品供需市场,货币供需市场,政府市场,进出口市场是如何构成金字塔结构的?一种变量的变化,其他变量会如何改变呢?市场均衡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是什么样的?汇率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13. 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它能解释所有的交易问题吗?费雪方程式的量纲不平衡,那么费雪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有什么关系?交易方程式的本质是什么?各种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如何形成的?
14. 凯恩斯主义:价格水平的定义是什么?消费者都有什么类型?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是否正确?如果错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1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只画了一个向下的抛物线,那么这个抛物线的函数是什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16. 共享经济学:盖尔沙普利算法是什么?如何解决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配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