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浏览器引擎简介

当前主流浏览器的引擎及浏览器:

Trident:IE4及以上、外核浏览器Maxthon、腾讯TT、世界之窗TheWorld
Presto:Opera7及以上
Gecko:Firefox2及以上、K-Meleon 
KHTML:Safari、Konqueror

一、Trident

图形接口的排版引擎:Trident – Windows版的Internet Explorer

Trident (又称为MSHTML),是微软的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搭载的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排版引擎的名称,它的第一个版本随着1997年10月Internet Explorer第四版释出,之后不断的加入新的技术并随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释出。在最新的Internet Explorer第七版中,微软将对Trident排版引擎做了重大的变动,除了加入新的技术之外,并增加对网页标准的支持。尽管这些变动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落后了其它的排版引擎,如Gecko、WebCore、KHTML及Presto。

Trident引擎被设计成一个软件组件(模块),使得其它软件开发人员很容易的将网页浏览的功能加到他们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里。微软提出了一个称为组件对象模型(COM)的软件接口架构。供其它支持的组件对象模型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如:C++及.NET)存取及编辑网页。例如,由C++所撰写的程序可以加入浏览器控件里,并透过Trident引擎存取当前显示在浏览器上的网页内容及网页的各种元素的值,从浏览器控件触发的事件亦可被程序撷取并进行处理。Trident引擎所提供的所有函式库可以透过与 mshtml.dll这个档案的连结而达成撰写程序时所需要的功能。
除此之外,微软还有另一个网页浏览器排版引擎,称为Tasman,它是使用在「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的排版引擎。相较于Trident,Tasman引擎对网页标准有较佳的支持。与普遍的看法相反的是,微软已经停止了Mac计算机版本的 Internet Explorer的开发,但Tasman的开发仍旧持续, 新版本的Tasman引擎仍被应用在一些微软产品上,如:麦金塔计算机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

二、Tasman

图形接口的排版引擎:Tasman – Macintosh版的Internet Explorer
Tasman,是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浏览器所使用的排版引擎,也是为尝试支持W3C所制定的网页标准而设计的。在Tasman推出时,一度是最切合HTML及CSS等标准的排版引擎。现时微软方面也停止为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提供支持,但新版本的Tasman引擎仍被应用在一些微软产品上。

三、Presto

Presto是一个由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供Opera 7.0及以上使用。

Presto取代了旧版Opera 4至6版本使用的Elektra排版引擎,包括加入动态功能,例如网页或其部分可随着DOM及Script语法的事件而重新排版。Presto在推出后不断有更新版本推出,使不少错误得以修正,以及阅读Javascript效能得以最佳化,并成为速度最快的引擎。

四、Gecko

于1997年,网景收购了DigitalStyle。当时,网景浏览器在各方面的表现已经比不上她的主要竞争对手Internet Explorer。这包括程式的执行速度、对W3C标准的支援度等等。网景开始研发下一代的排版引擎,并期望把新的排版引擎应用于下一版本的网景浏览器上。

1998年初,Mozilla计划开始执行。这个新的排版引擎名为Raptor,以开发源码的方式发放于互联网上。后来,因为商标问题,Raptor改外为NGLayout(即next generation layout之意)。而最后NGLayout就被网景重新命名为Gecko。但由于Gecko为网景的商标,所以有一段时期Mozilla组织(属于网景的非正式组织,亦为Mozilla基金会的前身)以NGLayout来称呼这个新的排版引擎,而在该时,Gecko这字亦指XPFE(cross- platform front-end),一个以XML为基础的使用者接口。不过,现时Gecko这字只用于排版引擎。

1998年10月,网景公布下一版的浏览器将会使用这个排版引擎,而该浏览器亦需要被大幅度重写。对于致力推动网上标准的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对于网景开发者而言,这是一个长达六个月的大工程,而他们在网景5.0上(包括Mariner排版引擎)所花的心血亦被白白浪费。结果,网景6.0在2000年11月才被正式发布。

随着Gecko的开发,越来越多应用程式开始利用她。AOL作为网景的母公司,终于在CompuServe 7.0和AOL for Mac OS X上使用Gecko。可惜,Windows版的AOL浏览器始终没有利用过Gecko。

2003年7月15日时代华纳解散了网景公司,大部分开发者被解雇。而Mozilla基金会亦在当天成立,继续推动着Gecko的发展。时至今天,Gecko仍继续由Mozilla的雇员和义工所维护和发展。

Gecko将会继续支持更多的网络标准,例如XForms和SVG。Mozilla基金会作为WHATWG的一份子,Gecko和其他排版引擎将会率先支援WHATWG所定下的规格,例如可供绘画的canvas。

Gecko的绘画元件在1.9版将会有重大的改变。她将会使用跨平台的Cairo元件来代替作业平台的绘画接口。这个改变将会令Gecko拥有更佳的绘图能力。而加上Glitz的话,更可利用3D硬件加速。而所有多媒体内容(如HTML/CSS、canvas、SVG等)将可使用同一管道作出渲染, SVG的特效亦可以应用于HTML上。因为使用Cairo的关系,图像亦可以被输出作PNG和PDF,“另存本页为PDF”等作业将变得有可能。

1.兼容的标准
Gecko引擎支持下列标准:
    * HTML 4.01
    * XML 1.0
    * XHTML 1.1
    * MathML
    * CSS Level 1(支援部份CSS 2和3)
    * DOM Level 1和2(支援部份DOM 3)
    * RDF
    * JavaScript 1.7
    * E4X
    * SVG(支援部份SVG 1.1)

2 .使用KHTML的产品
网页浏览器
    * 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 *
    * Mozilla Firefox *
    * AOL for Mac OS X
    * Aphrodite *
    * Beonex Communicator *
    * Camino
    * CompuServe 7.0
    * DocZilla
    * Epiphany
    * Galeon
    * IBM Web Browser
    * K-Meleon
    * Kazehakase
    * ManyOne *
    * Maxthon(本身并不支持,需要使用插件)
    * Minimo
    * Netscape 6.0和以上 *
    * Salamander
    * SeaMonkey *
    * Skipstone
    * Flock *
其他应用程式
    * ActiveState Komodo *
    * Liferea
    * Mozilla ActiveX Control
    * Mozilla Calendar *
    * Mozilla Thunderbird *
    * Nvu *
    * GRE for Gecko-Sharp *
      MediaCoder
* 使用Gecko来渲染基于XUL的用户界面。

五、KHTML

KHTML,是HTML网页排版引擎之一,由KDE所开发。KDE系统自KDE2版起,在档案及网页浏览器使用了KHTML引擎。该引擎以C++编程语言所写,并以LGPL授权,支援大多数网页浏览标准。由于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的占有率相当高,不少以FrontPage制作的网页均包含只有IE才能读取的非标准语法,为了使KHTML引擎可呈现的网页达到最多,部分IE专属的语法也一并支援。

KHTML拥有速度快捷的优点,但对错误语法的容忍度则比Mozilla产品所使用的Gecko引擎小。苹果电脑于2002年采纳了KHTML,作为开发Safari浏览器之用,并发布所修改的最新及过去版本源代码。后来发表了开放源代码的WebCore及WebKit引擎,它们均是KHTML的衍生产品,在开发网站列出引擎改变内容,并会传回至KDE计划。由于两个衍生产品各走不同路线,使两者源代码偏离,在与KDE交换更新会出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苹果在对外公开源代码之前,以一年时间编修他们的KHTML。另外,苹果传送更新至KDE计划的方式,多是一口气把大量改动一起传送,KDE在整理资料也出现一定的困难,及后苹果表示会以CVS格式来传送。再者,苹果所作出的改动包括Mac OS X系统独有的事物,如Objective-C、KWQ等,在Linux及KHTML是没有的。但KDE方面仍透过这些改动,为KHTML加入新功能及加快其排版速度。

1.兼容的标准
KHTML引擎支持下列标准:
    * HTML 4.01
    * CSS 1
    * CSS 2.1 (paged media除外)
    * CSS 3 选择符(selector)及部分其他功能
    * PNG, MNG, JPEG, GIF 图形格式
    * DOM 1, 2 及部分的 DOM 3
    * ECMA-262/JavaScript 1.5
    * 部分 SVG

2 .使用KHTML的产品
    * KDE Konqueror - KDE的网页浏览器及档案管理员
    * Safari - 苹果电脑的网页浏览器
    * Embedded Konqueror - PDA上的网页浏览器
    * SkyKruzer - SkyOS上的网页浏览器
    * ABrowse - Syllable操作系统上的网页浏览器
    * Nokia Series 60 移动电话的浏览器

六、WebCore

WebCore是苹果公司开发的排版引擎,它是在另外一个排版引擎“KHTML”的基础上而来的。苹果电脑于2002年采纳了KHTML,作为开发Safari浏览器之用,并发布所修改的最新及过去版本源代码。后来发表了开放源代码的WebCore及WebKit引擎,它们均是KHTML的衍生产品。

使用WebCore的主要有Safari,此外还有OmniWeb、Shiira、Swift等。

七、WebKit

WebKit 是一个开源浏览器网页排版引擎,与之相应的引擎有Gecko(Mozilla,Firefox 等使用的排版引擎)和Trident(也称为MSHTML,IE 使用的排版引擎)。同时WebKit 也是苹果Mac OS X 系统引擎框架版本的名称,主要用于Safari,Dashboard,Mail 和其他一些Mac OS X 程序。WebKit 所包含的 WebCore 排版引擎和 JSCore 引擎来自于 KDE 的 KHTML 和 KJS,当年苹果比较了 Gecko 和 KHTML 后,仍然选择了后者,就因为它拥有清晰的源码结构、极快的渲染速度。

目前使用WebKit 引擎的浏览器主要有:Safari,Midori,Epiphany 等。


浏览器内核

浏览器最重要或者说核心的部分是“Rendering Engine”,可大概译为“渲染引擎”,不过我们一般习惯将之称为“浏览器内核”。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HTMLJavaScript)并渲染(显示)网页。 所以,通常所谓的浏览器内核也就是浏览器所采用的渲染引擎,渲染引擎决定了浏览器如何显示网页的内容以及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编写语法的解释也有不同,因此同一网页在不同的内核的浏览器里的渲染(显示)效果也可能不同,这也是网页编写者需要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中测试网页显示效果的原因。

内核分类

编辑

Trident

Trident(IE内核):该内核程序在1997年的IE4中首次被采用,是微软在Mosaic代码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来的,并沿用到IE11,也被普遍称作”IE内核”。Trident实际上是一款开放的内核,其接口内核设计的相当成熟,因此才有许多采用IE内核而非IE的浏览器(壳浏览器)涌现。
由于IE本身的“垄断性”(虽然名义上IE并非垄断,但实际上,特别是从Windows 95年代一直到XP初期,就市场占有率来说IE的确借助Windows的东风处于“垄断”的地位)而使得Trident内核的长期一家独大,微软很长时间都并没有更新Trident内核,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Trident内核曾经几乎与W3C标准脱节(2005年),二是Trident内核的大量 Bug等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然后加上一些致力于开源的开发者和一些学者们公开自己认为IE浏览器不安全的观点,也有很多用户转向了其他浏览器, Firefox和Opera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非Trident内核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也致使许多网页开发人员开始注意网页标准和非IE浏览器的浏览效果问题。
补充:IE从版本11开始,初步支持WebGL技术。IE8的JavaScript引擎是Jscript,IE9开始用Chakra,这两个版本区别很大,Chakra无论是速度和标准化方面都很出色。
Trident内核的常见浏览器有 [1]    IE6、 IE7、 IE8(Trident 4.0)、 IE9(Trident 5.0)、IE10(Trident 6.0); [1]    360安全浏览器(1.0-5.0为Trident,6.0为Trident+Webkit,7.0为Trident+Blink) 猎豹极轻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7.5之前为Trident+Webkit,7.5为Trident+Blink) 猎豹安全浏览器(1.0-4.2版本为Trident+Webkit,4.3及以后版本为Trident+Blink) 猎豹极轻浏览器,傲游浏览器(傲游1.x、2.x为 IE内核,3.x为IE与 Webkit双核)、 百度浏览器(早期版本)、 世界之窗浏览器 [2]  (最初为IE内核,2013年采用Chrome+IE内核)、2345浏览器、 腾讯TT、 淘宝浏览器、 采编读浏览器、 搜狗高速浏览器(1.x为Trident,2.0及以后版本为Trident+Webkit)、阿云浏览器(早期版本)、瑞星安全浏览器、Slim Browser、 GreenBrowser、爱帆浏览器(12 之前版本)、115浏览器、155浏览器、闪游浏览器、N氧化碳浏览器、糖果浏览器、彩虹浏览器、瑞影浏览器、勇者无疆浏览器、114浏览器、蚂蚁浏览器、飞腾浏览器、速达浏览器、佐罗浏览器、海豚浏览器(iPhone/iPad/Android)、UC浏览器(Blink内核+Trident内核)等。
其中部分浏览器的新版本是“双核”甚至是“多核”,其中一个内核是Trident,然后再增加一个其他内核。国内的厂商一般把其他内核叫做“高速浏览模式”,而Trident则是“兼容浏览模式”,用户可以来回切换。

Gecko

Gecko(Firefox内核):Netscape6开始采用的内核,后来的 Mozilla FireFox( 火狐浏览器) 也采用了该内核,Gecko的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因此,其可开发程度很高,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为其编写代码,增加功能。因为这是个开源内核,因此受到许多人的青睐,Gecko内核的浏览器也很多,这也是Gecko内核虽然年轻但市场占有率能够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 Gecko引擎的由来跟IE不无关系,前面说过IE没有使用 W3C的标准,这导致了微软内部一些开发人员的不满;他们与当时已经停止更新了的 Netscape的一些员工一起创办了Mozilla,以当时的Mosaic内核为基础重新编写内核,于是开发出了Gecko。不过事实上,Gecko 内核的浏览器仍然还是Firefox ( 火狐) 用户最多,所以有时也会被称为Firefox内核。此外Gecko也是一个跨平台内核,可以在Windows、 BSD、Linux和Mac OS X中使用。
补充:JavaScript引擎是SpiderMonkey。
Gecko内核常见的浏览器: [1]    Mozilla Firefox、Mozilla SeaMonkey、waterfox(Firefox的64位开源版)、Iceweasel、Epiphany(早期版本)、Flock(早期版本)、K-Meleon

Presto

Presto(Opera前内核) (已废弃): Opera12.17及更早版本曾经采用的内核,现已停止开发并废弃,该内核在2003年的Opera7中首次被使用,该款引擎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内核,与前面几个内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脚本处理上,Presto有着天生的优势,页面的全部或者部分都能够在回应脚本事件时等情况下被重新解析。此外该内核在执行Javascrīpt的时候有着最快的速度,根据在同等条件下的测试,Presto内核执行同等Javascrīpt所需的时间仅有Trident和Gecko内核的约1/3(Trident内核最慢,不过两者相差没有多大),本文的其中一个修改者认为上述测试信息过于老旧且不完整,因为他曾做过的小测试显示Presto部分快部分慢,各内核总体相当。那次测试的时候因为Apple机的硬件条件和普通PC机不同所以没有测试WebCore内核。只可惜Presto是商业引擎,使用Presto的除开Opera以外,只剩下NDSBrowser、Wii Internet Channle、Nokia 770网络浏览器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resto的发展。
Opera现已改用Google Chrome的Blink内核。

Webkit

Webkit(Safari内核,Chrome内核原型,开源) :它是苹果公司自己的内核,也是苹果的 Safari浏览器使用的内核。 Webkit引擎包含WebCore 排版引擎及JavaScriptCore解析引擎,均是从KDE的KHTML及KJS引擎衍生而来,它们都是自由软件,在GPL条约下授权,同时支持 BSD系统的开发。所以 Webkit也是自由软件,同时 开放源代码。在安全方面不受IE、Firefox的制约,所以Safari浏览器在国内还是很安全的。
限于Mac OS X的使用不广泛和Safari浏览器曾经只是Mac OS X的专属浏览器,这个内核本身应该说市场范围并不大;但似乎根据最新的浏览器调查表明,该浏览器的市场甚至已经超过了Opera的Presto了——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苹果转到x86架构之后的人气暴涨,另外也是因为Safari 3终于推出了 Windows版的缘故吧。Mac下还有OmniWeb、 Shiira等人气很高的浏览器。
Google Chrome、 360极速浏览器以及 搜狗高速浏览器高速模式也使用Webkit作为内核(在脚本理解方面,Chrome使用自己研发的V8引擎)。WebKit 内核在手机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 Google 的手机 Gphone、 Apple 的iPhone, Nokia’s Series 60 browser 等所使用的 Browser 内核引擎,都是基于 WebKit。
WebKit内核常见的浏览器:傲游浏览器3、 [1]    Apple Safari (Win/Mac/iPhone/iPad)、Symbian手机浏览器、Android 默认浏览器,

Blink

产品简介
Blink是一个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Google计划将这个渲染引擎作为Chromium计划的一部分,并且在2013年4月的时候公布了这一消息。这一渲染引擎是开源引擎WebKit中WebCore组件的一个分支,并且在Chrome(28及往后版本)、Opera(15及往后版本)和Yandex浏览器中使用。
相关新闻
2013年4月3日,谷歌在Chromium Blog上发表博客 [3]   ,称将与苹果的开源浏览器核心Webkit分道扬镳,在Chromium项目中研发Blink渲染引擎(即浏览器核心),内置于Chrome浏览器之中。
苹果在Safari中采用Webkit核心,并于2005年将Webkit公开为开源软件。谷歌当时采用苹果的Webkit核心打造了 Chrome浏览器。Opera也宣布称将会转向Webkit核心,但是谷歌宣布此举后,Opera表示将会跟随谷歌采用其Blink浏览器核心,同时参与了Blink的开发。
谷歌转向研发Blink浏览器内核意义重大,谷歌此举欲降低Webkit即苹果在浏览器市场的影响力。截止2012年底,Webkit浏览器内核占总浏览器市场份额约40%。谷歌解释称,Chromium多处理架构系统与其他Webkit浏览器很不相同。谷歌工程师Adam Barth在博客 [3]   中表示,随着浏览器的发展,苹果的Webkit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有碍浏览器技术的创新步伐。但是他也表示,谷歌自主研发Blink内核绝非易事,但是新内核将会提升整个开源网络生态系统的机能。谷歌做出此举之际,Mozilla与三星也达成合作协议开发“下一代”浏览器渲染引擎Servo。

排版引擎

编辑

WebCore

WebCore是苹果公司开发的 排版引擎,它是在另外一个排版引擎“KHTML”的基础上而来的。使用WebCore的主要有Safari,此外还有OmniWeb、 Shiira、Swift等。Safari现支持Windows,但效果不如iOS上的。

KHTML

KHTML,是HTML网页 排版引擎之一,由 KDE所开发。
KDE系统自KDE2版起,在档案及 网页浏览器使用了KHTML引擎。该引擎以C++编程语言所写,并以LGPL授权,支援大多数网页浏览标准。由于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的占有率相当高,不少以FrontPage制作的网页均包含只有IE才能读取的非标准语法,为了使KHTML引擎可呈现的网页达到最多,部分IE专属的语法也一并支援。
KHTML拥有速度快捷的优点,但对错误语法的容忍度则比Mozilla产品所使用的Gecko引擎小。
苹果电脑于2002年采纳了KHTML,作为开发Safari浏览器之用,并发布所修改的最新及过去版本源代码。后来发表了开放源代码的WebCore及WebKit引擎,它们均是KHTML的衍生产品,在开发网站列出引擎改变内容,并会传回至KDE计划。由于两个衍生产品各走不同路线,使两者 源代码偏离,在与KDE交换更新会出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苹果在对外公开源代码之前,以一年时间编修他们的KHTML。另外,苹果传送更新至KDE计划的方式,多是一口气把大量改动一起传送,KDE在整理资料也出现一定的困难,及后苹果表示会以CVS格式来传送。再者,苹果所作出的改动包括Mac OS X系统独有的事物,如 Objective-C、KWQ等,在Linux及KHTML是没有的。但KDE方面仍透过这些改动,为KHTML加入新功能及加快其排版速度。
基于KHTML内核的内核:WebKit、WebCore。

你可能感兴趣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