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2.互联网概述
二、计算机网络结构(互联网的组成)
三、网络核心
1.电路交换
2.分组交换
3.报文交换
4.数据传送的三种交换方式比较
四、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几种分类
五、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
2.带宽(bandwidth)
3.吞吐量(throughput)
4.时延(delay)/ 延迟 / 迟延
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
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定义
2.分层结构基本概念
3.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4.应用层
5.表示层
6.会话层
7.运输层
8.网络层
9.数据链路层
10.物理层(第0层)
11. TCP/IP 参考模型
12.5层参考模型
13. 5层模型的数据封装
14.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详述)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1)重要特征:(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2)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3)基本地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4)核心: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网络)由若干结点(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 是互连的(互联互通)、自治的(无主从关系)计算机集合。
(2)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host)。
(3)什么是Internet?
组成细节角度:
服务角度:
(4)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规范了网络中所有信息发送和接收过程。
检验一台计算机的网络协议是否正常:【1】正常情况下【2】异常情况下的应付异常情况
协议三要素:
(5)互联网协议标准:
互联网协会 ISOC(Ineternet Society):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管理
- 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 IAB:负责互联网有关协议开发
-下设两个工程部:
- 互联网工程部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短期、中期+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互联网研究部 IR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长期+互联网的一些协议、应用、体系结构等
所有的互联网标准以RFC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 Request for Comments
- 并非所有的RFC文档都是互联网标准的
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三个阶段:
路由选择、分组转发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1.网络边缘:主机、网络应用(2)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
【Definite】:
进程:运行着的程序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 =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进程之间的联系”
网络最终解决 ——> “进程之间的联系”
(1)主机(端系统):
- 位于“网络边缘”
- 运行网络应用程序----Web、email
(2)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 客户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响应-----Web应用,文件传输FTP应用
- 服务请求方:客户 + 服务提供方:服务器
客户程序:被用户调用后运行,主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
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是必要的。
服务器程序:专门提供某种服务,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被动地等待和接收请求。
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
PS:国外文献中, 运行客户机程序的机器——client
运行服务器程序的机器——server
(3)对等应用模型(peer-peer,P2P)
- 无或者不依赖专用服务器
- 通信在对等实体之间直接进行
- eg.QQ 、Skype
2.接入网络,物理介质: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
(1)数字用户线路(DSL):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
(2)电缆网络
Q:如何将网络边缘接入核心网络(边缘路由器)?
A:接入网络
用户关注:带宽(bps)、共享/独占
3.网络核心(核心网络):互联的路由器(或分组转发设备)、网络之网络
互联的路由器(或分组转发设备)——一种专用计算机
(1)互联的路由器网络
(2)关键功能:路由+转发
-路由(routing):确定分组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路径。/ 是指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时,决定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的进程。
——> 路由算法
两个基本动作:确定最佳路径(复杂)+ 通过网络传输信息 / 数据交换
-转发(forwarding):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端口交换至正确的输出端口
Q:网络核心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实现数据从源主机通过网络核心送达目的主机?
A:数据交换
网络之网络——Internet结构
(1)端系统通过接入ISP连接到Internet
(2)接入ISP必须进一步互连
(3)构成复杂的网络互连的网络
(4)Internet结构目前无人能给出精确描述
互联网交换点 IXP: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1)面向连接(HTTP)——> 具备Acknowledge, 应答机制(有承诺、签字)
(2)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3)三个阶段:
【1】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
【2】通话(总是占用通信资源)
【3】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连接)
(4)链路:中间无结点
通路:链路和
(1)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2)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
(3)分组 / 包:首部 / 包头+数据段 = 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4)互联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高速链路相连
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
(5)主机:为用户处理信息
路由器:将信息转发分组,即分组转发
(6)路由器暂时存储的是一个短分组,不是长报文。并且存储在路由器的存储器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
(7)分组交换的优点:
【1】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2】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3】迅速:不必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
【4】可靠:分布式的路由,生存性好;可靠的网络协议;路由选择协议生存性好
(8)时延
(1)电路交换: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到达相邻结点,全存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下查找转发表,转发下一个结点。
报文、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多台自治的计算机,借助通信介质连接在一起,以资源共享为目的,遵循相同的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而形成的集合体。
(1)按作用范围
【1】广域网WAN
【2】城域网MAN
【3】局域网LAN (校园网、企业)
【4】个人区域网PAN /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2)按使用者
【1】公用网
【2】专用网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AN / 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性能指标
#注意区分:速率和带宽(单位相同 bit/s)
(1)比特(bit):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 = 一个二进制数字1或0。
(2)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数据率/比特率:数据的传输速率。
(3)额定速率 / 标定速率 (常提到)
带宽的两个含义:
(1)(本)表示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 ; 单位:赫
(2)(网络)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 bit/s
带宽up - 最高数据率up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1)发送时延 / 传输时延 (机器内部)
(2)传播时延(机器外部)
举例 —— 更加理解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定义
发送时延 — 发车时间
传播时延 — 行车时间
(3)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
(5)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1)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2)网络利用率:全网络中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3)信道利用率的 性价比up - up
非性能特征
1.费用 2.质量 3.标准化 4.可靠性 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6.易于管理和维护
Q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Q2:为什么要制定网络体系结构?
Q3:有哪些知名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现象?
Q4:网络体系结构的内涵和本质?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2)是分层结构
【1】各层之间独立(层间有接口)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4)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把蓝图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协议是“水平”的: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两个对等层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3)服务是“垂直”的:任一层实体需要使用下层服务,遵循本层协议,实现本层功能,向上层提供服务。
(4)下层协议的实现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5)同系统,相邻层实体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定服务。
理论成功,市场失败
(1)集合体-互联互通
(2)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3)异构网络系统互连的国际标准
(4)7层,分工合作,各执其责
(5)OSI参考模型解释的通信过程
(6)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与通信过程
Q:为什么要数据封装?
A: 增加控制信息 - 构造协议数据单元 (PDU)
【1】地址(Address): 标识发送端/接收端
【2】差错检测编码(Error-detecting code): 用于差错检测或纠正
【3】协议控制(Protocol control): 实现协议功能的附加信息,如: 优先级(priority)、服务质量(QoS)、 和安全控制等
(1)处于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2)任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解决用户的问题
(3)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报文
(4)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
(5)典型应用层服务:
- 文件传输(FTP)
- 电子邮件(SMTP)
- Web(HTTP)
- 域名系统 DNS
任务:处理两个系统间交换信息的语法与语义(syntax and semantics )问题
(1)任务:建立会话,开启联系。
(2)会话层 —— 最“薄”的一层
(3)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 | 同步(synchronization)
在网络数据流中适当的位置插入同步点,当传输出现中断时,可以从同步点的位置开始重新传输。
(1)任务:负责源-目的(端-端) (进程间)完整报文传输
(2)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 —— 分用&复用
复用:多个应用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分用: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3)分段 & 重组
(4)SAP寻址 :确保将完整报文提交给正确进程。 一个进程 ——> 一个端口号
(5)连接控制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6)运输层主要使用的2个协议:
【1】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单位:报文段。
【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单位:用户数据报。
(1)任务:
【1】负责 源主机 ——> 目的主机 数据分组(packet)交付;
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2】选择合适的路由
使源主机运输层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找到目的主机。
(2)在TCP/IP体系中,使用IP协议,分组 = IP数据报 = 数据报
网络层协议: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 + 多种路由选择协议
网络层 = 网际层 = IP层
(3)无论在哪一层进行传送的数据单元,都可笼统称为:“分组”
(4)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
(1)任务:负责结点-结点(node-to-node)数据传输
(2)组帧(Framing):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 组装成帧
——> 再传送“帧”
(3)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
(4)流量控制(Flow control):避免淹没接收端
(5)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检测并重传损坏或丢失帧,并避免重复帧
(6)访问(接入)控制(Access control):决定哪个设备拥有链路(物理介质)控制使用权
(1)所上传的数据单位:比特
1——1 、 0——0
(2)传递信息的介质:物理媒体
eg.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信道
(3)TCP / IP
(4)传送比特流应从首部开始传送
(1)OSI七层通信流程类比图
(2)TCP / IP 实现动画演示
(3)协议数据单元PDU:水平方向,OSI参考模型 ——> 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4)服务数据单元SDU:垂直方向,OSI参考模型 ——> 层与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多个SDU可以合成一个PDU,一个SDU可以划分为多个PDU。
(5)协议栈
(6)报文结构(数据结构)—— 协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