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学习组织前主席、乐高教育前总裁Stephan先生曾在北京进行过7场教育讲座,为很多关注教育问题的家长和朋友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今天为大家分享其中一个主题“玩儿在学习中的作用”,看Stephan先生是如何理解“玩儿”以及怎样让孩子更好的“玩儿”。
何为“玩”
“玩儿”这个词,很多人都会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玩,会影响学习,玩物丧志,会让有些家长觉得恐慌!
其实不然,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话题——真正的"玩儿"是什么,先让我们细化分析下吧~
什么是“玩儿”?
这里的玩儿不是单纯的玩乐,在我任乐高总裁的时候,乐高教育、乐高学院和乐高基金会将“玩儿”进行了分层。
身体层面的玩儿
玩儿,是我们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孩子之间身体的互动,调动他们的情绪,这一过程便能帮助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
借助道具/玩具玩儿
瑞士心理学院和美国教育专家都曾提出:借助身边的事物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去思考(如何使用这个玩具),分享(和他人共享玩具)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游戏规则的玩儿
如营地里的Gaga球,除去锻炼技巧方面,理解能力(对规则的解读)、社交能力(分享、尊重了解他人观点)也有所提升。
文字、语言类型的玩儿
用不同的文字和语言去传递感情和思想,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
模拟、角色扮演
感受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有助于学术上的认知,在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控制(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玩的种类
各种样子的玩在象限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孩子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儿中进行转移的时候,孩子的的想象力(Imagination)和对规则的领悟(Rules)都能够达到很好的高度。
当规则性越低时,孩子在玩的时候想象力越高,这是时候是“自由的玩儿”——孩子的想象力越高,随之会有更多的想法,创造力也会越高。
当规则性渐渐变大时,和想象力趋于平衡时(绿色区域),这时候更多的是团体活动,这时候体现更多的是情感的链接。
当规则性更大些的时候,想象力不那么丰富的时候,孩子的逻辑能力将得到锻炼(对规则的解读)。
这三个板块并不是独立成型的,而是会有相互交叉,进行融合。
玩的心态
当玩和思维的自由性结合时则会有下面这个图形的产生。
当你认真的做一件事的时候(Focus)你会聚焦在这个事物中,而经过练习,这件事的质量便会得到提升(Quality),这时候你的心态会很好,会想:怎么把这件事做更好?(Curiosity),这时候则会打破框架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Innovation)。
玩在沉浸理论中的作用
下图是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挑战( Challenge )与能力的掌握( Mastery )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我们会对环境会缺少控制能力,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我们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沉浸状态主要发生在两者平衡的情况下。(蓝色线条内部分)
玩的过程的四个板块和沉浸理论保持一致。
如果学习一直保持在这个区域,处于乐观的学习状态,那么孩子的学习效率则会非常高。
玩和元认知的结合
玩的占比越多的时候,通过思维模式的引导,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同理元认知占比较多时,会提升孩子的技能(核心4C能力);再高些则是我们知识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大版块是相互重合的一个带状结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玩中学,培养创造力
在让大家用毛绒软条做小狗的过程便是创造力产生的过程,很多顶尖公司聘用员工都会考虑到他是否有创造力。
玩中学,鼓励失败
一提到失败,我们都避之不及。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避免不了失败,这点应该让孩子知道。而我更乐意把失败当做一个试错的过程,一个想问题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硬要以鱼儿爬树的本领,来评估它的能力,它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条蠢鱼。
——爱因斯坦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条行不通的路。
——爱迪生
除了在学校进行的知识的传授,我们也可以和校外的教育机构如营地等合作,让孩子进行体验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校内校外两者结合的教育可以使孩子一直保持在蓝色区间内高效的学习。
在玩中学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快乐,自由、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在团队中锻炼领导力……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这是我们独特性和创造力的源泉。“玩儿”便是他开启能力和天分的绝佳方式。
西方很多教育网站上都有一句话“It’s better to play than do nothing.”
这句话应该来自中国的孔夫子的《论语·阳货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奕的游戏吗?玩玩也比闲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