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市场份额的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

作为美国第一的电商平台,亚马逊持续在刷新着股票的新高,在欧洲市场所向披靡,之前刚刚收购中东电商souq, 稳步扩张其国际版图,新加坡开通了prime now 服务, 韩国开通了站点,印度持续的投入。但是亚马逊中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2016年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以47%的份额位列中国电商市场第一,京东20%排名第二,唯品会(VIP)第三,份额3%,而亚马逊仅剩1.3%。2018年已经变成了0.7%

2018年某机构的数据:


不到1%市场份额的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_第1张图片

去年秋天,亚马逊中国押注prime计划,但是相对于美国99美元,强大的影音,电子书的附加服务,亚马逊中国虽然会费只有30美金,但是仅仅以跨境购物满200人民币,免邮的服务。难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亚马逊中国对外只公布prime会员增长迅猛,但是没有明确数字。

想对应目前本土的电商:JD 和 阿里,目前都在积极的布局线下新零售,打通夫妻店的渠道、积极的拓展线下的渠道入口,阿里的盒马生鲜、京东的新通路,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电商的风口都在线下?

先从亚马逊的飞轮理论入手,我认为亚马逊的飞轮是从客户体验入手的。作为亚马逊的愿景‘成为全球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亚马逊所有的布局、服务都是面向客户的。所以亚马逊通过前台页面的搜索、页面的布局、价格策略(天天低价)到后端的运营,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一个低价、优质、高效、透明的综合的服务体验,然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来到网站上消费,就带来了流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供应商来合作,丰富了选品,让销售以持续的增加,随后和供应商就会有更好的议价空间,提供更优的价格,最后回到了更完善的客户服务。

亚马逊飞轮:

不到1%市场份额的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_第2张图片


但是亚马逊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亚马逊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我认为

第一、流量

为什么把流量放到了第一位,因为我发现它是最基础和核心的问题根源。亚马逊提供了全球的购物体验,就是页面的设计和购物的行为全球基本一致,从这一点上说,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至少如果大家在亚马逊购物过,都会发现它的高效、便捷,检索的准确(这里仅仅是PC端)。卓越网2004年被亚马逊收购开始,可以说错过了几个红利期,比如当当的发展、比如京东的发展,我认为在中国,作为流量这部分的思路与亚马逊骨子里是不同的,亚马逊的思路是通过优化搜索,完善页面的客户体验,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低价商品。但是国内的电商在起点的时候,是通过大资本扶持的市场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客户感知到品牌,然后带来新客,通过不断的迭代进而优化服务。所以,在亚马逊过往市场宣传,都会显得不接地气,因为亚马逊的姿态是一个成年人进入一个未开发地的感觉,认为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教育这片土地。其结果就是亚马逊这个外来的电商错过一次次教育大家心智的关键节点,错失流量红利

第二、选品

如上分析,流量的损失,通过Similarweb.com - Digital World Market Intelligence Platform,可以看到亚马逊中国的流量相当于JD的十分之一以下,所以亚马逊中国的销售每年坚强的维持持平,为了维持全球战略,不损失毛利的前提下,选品做了很大的调整,砍掉了很多不赚钱的选品。大家可以想象,选品少了,客户在网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者无法凑单的时候。客户体验就会差,流量就会流失,无论第三方、还是直营的供应商合作就会出问题。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客户体验

亚马逊美国在美国的地位毋容置疑,所以美国人心中online shopping 的缩写为‘amazon’。 所以无论从PC端、还是APP端,大家太熟悉和buy in 亚马逊带来的客户体验。比如主页强搜索的展示,很少的宣传位置,很少的促销露出。而中国,大部分80%的人都熟悉了JD,天猫,淘宝的页面布局和APP的设计,所以大部分人认为亚马逊的页面客户体验不好!

我认为,亚马逊中国目前整体的运营、管理都在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在红利的‘蛋糕’基本瓜分的当下,还陷入拉流量、拉客户的原点挣扎,其结果就是YOY持平就是最好的选择(能稳住美股的价格);所以作为全球电商巨无霸的美资电商,在中国的机会比较渺茫。

不过,中国当下的线上零售的趋势也已经稳定,天猫、京东2足鼎立,线上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那对于其他线上零售商的机会在哪? 我觉得需要换思路,比如走出去,把中国的商品卖到中东、东南亚或者是欧美;另外是卖进来,把国外的商品带到国内,形成差异化。对于想在线上有所作为的供应商来说,认清流量的实际情况,多出组合拳,尽量不要把所有的流量押宝在线上,这样持续来看,毛利越来越低,很难持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到1%市场份额的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