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Vim 下一次Win与Linux交互的坑...

今天是 2019年3月6日… 天气晴
今天阳光明媚
今天空气很好
但是今天晚上我很不开心…

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的环境被我搞得太乱了
于是我决定在这个新的学期
换个干净的环境重新开始
我找了份"官方"的引导代码
就在修改完编译脚本后
emmm… 出错了 = =|||
唉… 好久没写脚本 基本的语法都不熟悉了
改!
再运行!
emmmmm… 还是报错
咋回事小老弟???
没道理啊
再改… 再报错…

我 (*GU&)(U&G(@UG(*G#(JG#)@()#_) !!!
加个输出瞅瞅是哪里作祟!
记 Vim 下一次Win与Linux交互的坑..._第1张图片
结果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什么玩意啊… 我)*)GFU)*GFJ#_J#_F)(
输出呢? 输出都没有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又是什么东西啊!!!

清空文件 输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



我!!! 欧IPIQ而-qgjw9i间3198 j一个-8243计划043ih091!!!
又出错!!!

这能错吗??? 这不能错!!! 这个都错是不讲道理的!!!

对!!! 这种看不出来的错误一定是编码的问题!!!
我真机智! 哈哈哈哈

:set fileencoding!!!
哈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
哈!


file1:fileencoding=utf-8
file2:fileencoding=utf-8

(╯°Д°)╯( ┻━┻ ( !!!
什么东西啊!!!

以下省略一番挣扎…
最后终于想起了大一 CPP 书上似乎讲过…
WIn 与 Linux 换行符的问题…

我查查哈… 嗯!就是这个了!!!
咦!!! 还科普了一个小故事噻! 也贴上来!!!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Linux/Unix下的tty概念也来自于此)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详细的去原作者博客里看吧,这里十分感谢博主 linux和windows下的“回车符”和“换行符”

果断 hexdump一下
啊哈哈哈哈
果然一个 0d 一个 0a

Ps: 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导致绕了这么大弯,在我多次出错清空文件之后,以为不会存在格式的问题. 但可能是Vim考虑兼容性的原因,Win下编辑的文件在清空之后再编辑,换行符还是采用Win下的规则. 后来我尝试清空后先保存文件再重新编辑,这个问题没有再出现.

emmmmm… 按照惯例,这种东西最后都要说一句总结的话…
我想想哈…



啊… 门卫大爷清人啦~~~

那就好好学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