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识而付费

前几天在罗胖子(《逻辑思维》的那个)出品的App——“得到”里边, 购买了为期一年的《李翔商业内参》,共花费199元, 平均下来每天还不到一块钱。根据这几天的阅读体验来看,感觉还真的挺超值的。

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算,这两年购买各种软件、服务已经花费了不少的银子。其实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却一直都在用了盗版软件。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Office系列软件,其他大大小小的软件、游戏可以说不计其数。我也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养成了为优质的内容、服务付费的习惯。对于现在来说,软件能够用正版的,就尽量用正版;能够用开源代替的,就用开源的版本;对于一些服务来说,确实属于优质的话,也会毫不犹豫的购买。

其实盗版软件的问题在国内来说,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连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曾经也对Windows在国内的盗版横行束手无策,索性借盗版的东风来推进Windows系统占领市场。究其原因,其实是源于国内法律对版权的漠视。而如果有人把这个归咎于国人的劣根性的话,那就太想当然了。君不见多少的老外到了中国,一样用盗版软件用得不亦乐乎。被盗版问题深深伤害不仅仅是软件行业,音乐、图书等等无不深受其害。做软件的都知道,在国内的话,共享软件的作者几乎是赚不到钱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破解与反破解的斗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所以,后来好多App的开发者们只能转战海外市场,那里对版权的保护更有力度,而且大众也普遍�都有付费的习惯。

可喜的是,国内近几年对版权的日益重视,也引导大众开始建立起付费习惯来了。对此,很多公司都做了不同的尝试。比如,从诞生开始就定义自己是知识分享社区的《逻辑思维》,早在两年前就推出自己的会员制度,狠狠的挣了一笔;前不久,其推出的“得到”App也在主推付费订阅——据说效果颇为可观。多年来在知识领域沉淀相当深厚的知乎,在今年愚人节推出的“值乎”,也开始在知识变现领域的探索。而果壳网前不久推出的“分答”,无疑是给“知识分享”和“知识变现”这个话题浇上了一瓢滚烫的油。

对于“值乎”、“得到”和“分答”这样的探索性行为的未来会发展如何,我不敢妄加揣测,但至少从现在火爆的程度来看,它们确实推开了一扇大门。一扇为知识付费的大门。并且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如何让大众付费的启发。

首先,必须提供优质、独家的内容,这是大众愿意付费的基础。拿“值乎”来说,背后是知乎团队多年运营沉淀的精华,并且知乎社区里各行业的大牛为“值乎”背书;“分答”也不必多说,单凭王思聪也来站台就足以吸引大众了;而我在“得到”里订阅的《李翔商业内参》,既有《逻辑思维》团队的推荐,也有马云等众多商业大佬为其背书。所以,我认为付费的首要因素是内容本身。

其次,卖个白菜价。直白的说就是要物美价廉。对于传统商品来说,它的成本必然是有个下限的,我再怎么便宜,不能无限制的降价。生意兴隆,越做越穷的事估计没人会干。但是,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完全可以找到一种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形式。再用“分答”来举例,虽然提问王思聪一个问题需要花3000大洋,但是“偷听”一下却仅仅只需一元钱。一元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走过路过也不能错过!再加上“分答”的奖励机制——第三者“偷听”所花的一元钱,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所以,当初第一个花钱提问的人甚至赚了钱。
再拿苹果商店举个例。最开始的时候,苹果商店实行统一售价,所以收费App在美国最便宜的是1美元,换算到国内就是6元钱。后来苹果为了推广Apple Pay,在国内开展促销,App最便宜时只需1元人民币;结果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很多App的销量飕飕的往上涨,大大超过定价在6元时的数量。

再次,价值要做到多元化——卖商品更要卖服务、卖周边。这个解释起来有点费劲,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去年底,李笑来老师在众筹他的新书《七年就是一辈子》,金额2555元——先别吃惊——在众筹说明中,李笑来老师明确表明,这本书会在网上全文公开(无论你付费与否,都可以阅读),而所有参加众筹的人都会加入一个聊天群——再等等——这个聊天群有严格的限制,那就是禁止闲聊。好了,现在你明白了吧?你所支付的2555元,仅仅是得到一个聊天的资格而已。至于其中的奥妙,不妨自行想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知识而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