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fuck《一步之遥》:一场文本拼贴的狂欢

最近几天,从全国各大影院中走出一波又一波面目迷茫的人,他们表情困惑,口中念念有词,偶尔会色厉内荏地相互争执,但在心里,他们对自己的判断都有怀疑。不用说,这是被Mindfuck的典型症状。

电影看的是《一步之遥》,人是被姜文给Mindfuck了。

作为一个少数圈子流行的学术术语,Mindfuck这个词还没有到群众津津乐道的地步。试举两例,帮助大家很快地理解它。

场景一:老丈人的鸿门宴上,别说有多尴尬了。资深网络右派小男友试图打开话题,开始歌颂邓总设计师的改革之功,谁知老丈人是多年毛粉,张口就骂,开了话匣子就停不住,加上有了点酒,当场将邓矮子轰杀至渣,小男友唯有连连点头先干为敬赔笑不止。

这,叫权威型Mindfuck。

场景二:某名校设讲座,分别请了左、右学者各一,以及一名特受欢迎的新闻主播。到提问环节时,某即将毕业的无知少女提问:「是什么令美国如此伟大?」谁知这个问题令新闻主播勃然大怒,以极快的语速+引经据典+毫无破绽的逻辑摧枯拉朽搬毁灭了无知少女的美国梦。

这,叫智商型Mindfuck。

作为中戏的老三届毕业生,姜文老师成名了大半辈子,专业装逼三十年,圈内大拇哥一样的人物,座下小弟无数,声名赫赫。姜老师演而优则导,有五部电影+银棕榈护体,是中国唯一的「第五点五代」导演,能拍禁片,也能「站着挣钱」,这样有权威有智商的能人,把中国观众随随便便Mindfuck四五遍,应该没啥问题吧?

这不,《让子弹飞》之后,姜文老师终于忍不住了,露出思想的大屌,狠狠地Mindfuck了观众。现在请允许我为你解构一下《一步之遥》是如何Mindfuck观众的?

Mindfuck方式1:向大师致敬的电影语言

不承认大师影响的姜文老师,常常将大师的作品Copy到自己的电影中。为了尊重艺术,业内管这种抄袭叫「致敬」,但在姜文老师身上,这叫「艺术的不自觉」。

在处女作中,姜文老师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愤怒的公牛》的配乐马斯卡尼《乡间骑士:间奏曲》。《一步之遥》,他不仅第三次使用了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还弄来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001太空漫游》和《少林足球》使用过的配乐。

影片的开头,从镜头调度、到语境台词全部模仿了《教父》;
冲上月亮的情景,来自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
马走日回忆初识武六的场景,武六的打扮来自法国电影《情人》的女主角;
完颜英跟马走日听着小提琴吃着饭,这样的土豪壮举自然是《美国往事》喽;
其他类似费里尼、库斯图里卡的狂想,不一一举例了……

尽管是不自觉,姜文老师暴露了他是一个影迷的事实。组成《一步之遥》的Mindfuck狂欢第一块拼图:向大师致敬的电影语言。看到这里,四分之一的观众已经跪舔姜老师高不可攀、大师风范了。

Mindfuck方式2:密集的文本轰炸

接着当然是剧本台词喽。电影一开场,一句「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式天问+北京话版,震慑住一部分文艺青年,而后整部电影开启群杀模式,以密集的文本轰炸灭了四分之一观众。

九个编剧,够不够姜文老师嘚瑟的?毫无疑问,在这部狂欢性质的电影里,九个编剧奉献了无数子弹,让姜老师像电影中的洪晃老师一样,端着重型机枪向观众扫射。

编剧里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王朔和廖一梅,两个大腕能同台,姜文的面儿不小。但看得出,哪些台词是王朔的,哪些是廖一梅的,清清楚楚泾渭分明,干净得跟明镜似的。姜文导演的没能将两位老师捏一块儿,遗憾,也是他能力有限。

不久后,微博上肯定会出现《一步之遥》的台词精选,配上图的那种,王朔派跟廖一梅派说不定也会掐起来,到时有一场好戏看了。

无论如何九个编剧台词整合得多失败,赘余的场景让电影冗长,但那些抖机灵的小段子必定会广为流传,作为一部分青年被《一步之遥》Mindfuck的重要证据。

Mindfuck方式3:开放性解读的隐喻

以「看懂电影」为荣的青年有福了,因为姜文老师让你们的解读癖得到饱足。

一部分有思想的青年,从「深藏」在电影中那些再显然不过的象征得到解密的快感。马走日、项飞田,这不意味着「人生如棋」嘛……同是从北方来的失落贵族、满族人,项飞田在民国中过得如鱼得水,法租界除了让·皮埃尔他最大;而仍有坚持、底线和原则的马走日,却不得不总是棋差一步,离成功总有「一步之遥」。

更多可供解读的象征:
那出现在壁画里、出现在结尾出的风车,当然是代表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马走日被无名枪杀死,意味着理想主义之死;
项飞田和马走日两个满族人在民国的表现,意味着理想面对现实的沉沦?
武七在电话里谋划墙壁马走日,藉此可能成为少帅时,他情不自禁地手淫了,哦,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

另一部分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在《一步之遥》的历史细节/伪细节中高潮不断。且不必说那八国语言,包括安南语、意大利语……也不必说马走日讲了两遍被慈禧太后摁在炕上的段子,单单改编自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阎瑞生》,就足够历史青年考据半天了。
还有武大帅娶的白俄小老婆,是不是在暗示北洋政府和苏联的媾和?
王志文饰演的王中王,其是否是历史上的中国话剧缘起?
哦,还有被姜文喊了两次的英文:「Today,we make history!」,代表了历史的虚构和再解读?
……

到这里,姜文老师已经Mindfuck了几乎90%看过所谓「艺术片」的观众。

Mindfuck方式4:杂耍蒙太奇和后现代

最后说说「杂耍蒙太奇」。

作为唯一的「五点五代」,姜文比第五代更熟悉世界电影语言。在这部狂欢的电影里,作为红旗下的蛋,姜老师的剪辑和荒诞上升到了一种创作方式,一种美学思维,一种对权力不自觉的崇拜和歌颂,对阳具/阳痿现象不厌其烦的跪舔。

姜老师的电影,色彩必须饱和,场面必须宏大,有枪就要放,有马就要跑,有车就要赛,选美大赛就要搞全球的,上海的中国的都不行,满足不了他好大喜功的勃起欲望。什么叫开山怪,姜老师就是开山怪!

还来说说「后现代」。我不赞成把所有看不懂的电影都归入「后现代」,但《一步之遥》之中的荒诞,确实有几分后现代的影子,但远远比不上《国产凌凌漆》。

还是开场。除了姜文手的兔子,模仿《教父》的那场戏跟原电影的最大差别在于逻辑。《教父》的逻辑是仿照现实的古典做法,一言一行符合人的基本准则;而《一步之遥》里的逻辑是跳跃的,荒诞的。例如武六所说的锅气、意大利女的私人飞机、大清亡国的段子……如果放慢节奏,这些都是大破绽,但如果用密集的文本轰炸和煞有介事的表演,破绽便被抹平,形成一种荒诞的逻辑和狂欢的气氛,电影带着观众的思维狂奔,此后的一切变得合理。

我们熟悉的抹平逻辑的方式,是周星驰电影,「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无厘头搞笑。可惜的是,我们都看到了,比起《国产凌凌漆》,《一步之遥》根本一点都不好看。

《一步之遥》,我还是要给一星

最后,刨去意识形态的分歧,我还是只能给姜文老师的《一步之遥》一颗星。

冯小刚讲过一个段子:拍《北京人在纽约》时,姜老师曾经号称看了七遍《桂河大桥》,马晓晴和AWW不服,和他对赌大卫尼文是否是该片主角。结果两人当天就被姜老师Mindfuck了。从此冯小刚见到姜老师必称:「姜老师说得对!」

姜老师西方哪个国家没去过?装逼水平比普通观众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如果要认真给《一步之遥》一个评价,必须不能被姜老师Mindfuck住。

剥离上述姜老师Mindfuck的四个酷炫技巧,我们重回电影:《一步之遥》,是一场文本拼贴的狂欢,其最重要的表达是:「我,姜文,我最牛逼」。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的还有:
1.太冗长的结构,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导演毫无节制的创作欲;对于创作者,节制是美德;
2.不断地致敬,就是不断地炫耀,让人出戏;电影是整合的艺术,《一步之遥》在语言上是撕裂的;
3.表层故事太不流畅,而表达的企图太多。好电影像俄罗斯套娃,可以剥了一层又一层,层层都有新发现;《一步之遥》像吸足水爆掉了的西瓜,支离破碎的故事表面让人无意深挖;
4.姜老师爱电影,但姜老师只有一个角度俯视众人;姜老师爱权力,但姜老师要表达的思考不超过一个天涯的网友。

对不起,《一步之遥》我只能给一星。

你可能感兴趣的:(Mindfuck《一步之遥》:一场文本拼贴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