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里的一万小时成就卓越的理论是真的吗?

文/Madfrog

《异类》里的一万小时成就卓越的理论是真的吗?_第1张图片

01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

无论天赋、无论出身,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这对于普通屌丝而言无异于成功的葵花宝典啊,怎么办?练!于是风靡互联网的各种1万小时学习小组应运而生,甚至我还在几个公号上见到1万小时倒计时那种记录本。

我们承认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可不加任何思考,不问真实性与来源的全盘接受所谓1万小时定律,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用科学思维的“可证伪原则”,即逆向思维一查阅资料发现结论是禁不住推敲的:真相是来不存在所谓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为求卖点对心理科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下面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这个实验,也就是格拉德威尔引用的部分,以偏概全,造就笑话,可悲许多人奉为宝典,狂练不已。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 20 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 10000 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 8000 个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 4000 个小时。

甚至研究者埃里克森,也仅仅是承认长周期的刻意练习在平凡到杰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已,压根没1万小时什么事。

但是洞悉畅销规律的作者们都知道醒目的题目对于卖书有多么重要,至于1万小时是否真的有用,关键节点是什么,本质在哪,他是不关心也不会谈的。所幸埃里克森《刻意练习》告诉了你真正的答案。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刻意练习如何践行?

埃里克森通过对多个领域大师人物的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种超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并且能够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接起来,迅速完成调用。如同西蒙等1973年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普通玩家只见树木,这也成了卓越与普通人的主要区别。因此,获取长时记忆方便工作记忆随时调用成了刻意练习的唯一目标。

02

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

◆跳出自我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关于为何要在舒适区外,上篇文章有说明,不再赘述。在此主要谈舒适区识别,因为无有经验导师指点情况下确实很难识别舒适区在哪。舒适区意味着一个人感受自在的范围,适当设定任务,刚好超出能力之外是最好的学习区域,因为过量会导致学习效果变差,从而产生挫败感影响你的学习意志。

提取知识结构,制定计划。需要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化处理,变成人脑擅长记忆的知识组块,然后指定计划分布实施。那么哪种知识结构才能被人更好的记忆呢?—— 树形知识结构。MIT 认知科学家 Josh 发表的论文中,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如星形结构、聚类结构、环形结构等等,最终发现,人类的最佳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也就是总分关系。只有树形结构,才是最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一种结构,从树的上一层到下一层,既方便大脑将知识从记忆底层快速提取出来,又可横向纵向扩展,类似于咨询领域的金字塔结构。

自我设计练习,3F方法刻意练习。在没有导师情况下练习某种技能,书里给了3F策略,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t)。将技能分解,以便于反复练习。找准目标,在练习中持续对比不足,改进提升。比如富兰克林年轻时学习写作,找到《观察家》杂志的高质量文章,对照模仿记忆别人的用词、修辞、最后到行文逻辑结构,从而将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了杂志投稿水平。

03

“大师来自练习”,作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结论,《刻意练习》填了一些坑,也给自身挖了坑,所以必须清晰的认识其局限性。

给我们思想上填的第一个坑就是天赋决定论。这种思想常常表现为“我不能”或“我不是”之类,以为没那个天赋,尝试的勇气都没。

填的第二个坑,努力至上论。如果足够刻苦,就会更优秀。孰不知结论恰好相反,如果是不设置挑战,不注重策略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没什么卵用。这里反而是老祖宗聪明,很早就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除了强调持之以恒的努力,还需注重方法。

填的第三个坑,时间累积论。如果我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不设置任何挑战的舒适区练习,只是简单重复而已。不仅对技能精进无用,甚至会因为知识迭代而退步。

“刻意练习”方法基础来自于心理学实验,其证据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项目里,如艺术表演、象棋、出租车司机等,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领域如自然科学、销售、管理等因为变量太多,刻意练习能否精进技能还是个未知数。

所谓认知复杂性指的是内隐知识的多少,比如你可能花半天看完一部畅销书,但你花半天时间看完高等数学试试?后者就是认知复杂性较高的知识,除了概念还有好多关联知识在智者的脑海里,因此这也是很多知识学习需要导师的原因之一。

作为大多数走出校园的成年人,如果想精进业务或进入新领域,西蒙大神给了很好的技术参考:找到源头知识,情景学习—哪里用哪里学,这也是隐形知识显化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内隐知识不是在大师的书里,就是在高手的脑海里。

有鉴于此,作为认知学徒的我,在小密圈创建了挖叔读书社与写作群,免费入伙,一起组成成长共同体,学源头认知,情景提升写作技能,欢迎有缘人入伙。

疯狂一直挖

Madfrog_2017

《异类》里的一万小时成就卓越的理论是真的吗?_第2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一起迭代认知,终身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类》里的一万小时成就卓越的理论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