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影,影中痕(交换十月记)

镜中影,影中痕(交换十月记)_第1张图片
流星夜的 Santa Fe


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早已养成了在 St. John's悠闲又紧张的生活惯性,以致我对时间的流逝丝毫不自知。回忆十月生活,一幕幕飞快闪现于眼前——与朋友们拍短片、兔肉火锅聚餐、形形色色的人际摩擦、参加独立电影节的放映、熬夜看流星雨、与朋友们的长谈、打磨Seminar Paper。生活的戏剧性在一幕幕间穿梭流动,沮丧、欢欣、感动交织其间。

令我有些讶异的是,在圣约翰接受着自由又无知的教育,我对自己更喜欢什么或对哪类问题更感兴趣反而有了更明晰的把握。我又确认了自己对艺术的偏好。而这又得从对Seminar的反思谈起。

这两周正在读《理想国》。因《理想国》是熟悉的书目,又更偏重哲学思辨,不同于文学性更强的荷马史诗,讨论《理想国》的Seminar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Why philosophical king? What is the good? What is seeing beauty in itself?

Tutor抛出一连串文本中也晦涩不清的问题。同学们艰难又缓慢地推进讨论进程。自以为略懂些《理想国》的我常常语塞。我才恍然发觉,已经很久(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彻彻底底的混沌。除了无知,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自己。霎时间,巨大的黑暗将渺小的我一口口吞噬。任由摆布的我无助又沮丧。

不满于此,我更想奋力从“无知”中挣脱出来,来达致某种“有知”。在数学课上,我们讨论到,在认知世界时,人或许有试图寻找某种秩序的天然的心理倾向。由不满于无知引发的奋力思索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映证了这一点。

为解决这些在文本中也隐晦不清的问题,我们必然得基于文本,但更要超越字眼本身来奋力思索。明晃晃的灯光下,一双双迷茫的眼睛相互注视,呢喃并沉思着基本问题。在那些瞬间,我们仿佛坐在了苏格拉底与谈话者的面前。又,seminar本身即是另一个agora,我们围坐着复述并追问着苏格拉底的诘问。文本与生命思索的通路瞬间被打通。晦涩的字眼不再困于一纸之内,而拥有了扑面而来的温热气息。

我沮丧地发觉,以前总将自己困在多重字眼的文字游戏里,只满足于寻找到文本形式上的解释,却未曾追问过更深层的哲学意涵。我滑入了文本细读的一大困境却丝毫不自知。Seminar让我终于明白如何跳出文本的怪圈——认清自己的无知并持续追问再追问。

Seminar上混沌又缓慢的讨论进程将“无知”赤裸又沉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如碰到torpedo fish的麻木。但正是不受任何先入观念影响的混沌状态引发的无知与迷茫,才更促使奋力思索状态的产生。这好比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的惯性。问题意识往往源于各人的痛处。对问题的追问多与不同生活境遇下的困顿或迷茫相关。与人争辩是最好的例子。受人质疑后,忿忿不平的情绪郁积于胸,自己始终会忍不住不断反思观点及自身,以期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Seminar上对基本问题的不倦追问和慢下来的思考节奏与我过往的课堂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得以觉察到自身阅读文本的局限性。平时,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无限接近这种在一片混沌中持续找寻光亮的状态。然而,因为有老师的视角(解释体系)作为引导,我不再像溺水者一样挣扎,从而省去了不少力气。也许,正是被快速生长药水浇灌的过程减少了我们走弯路的可能性,我们倒缺少了在问题始点上左顾右盼的好奇心。只有慢下来时才能看清自己的盲区。

朦胧意识到这点后,有一天,我恍然发现,自己对艺术的好奇正是萌芽于“混沌”与“无知”。由于没有相关的课程经历,加之个人执念,我始终珍惜着艺术在我眼前呈现出的混沌模样。因为无知,所以一直怀有好奇。我在一年前开始有意大量接触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及体验。在最初,这个念头更像是跟自己的赌咒。我想看看直面不同艺术形式时,自己究竟能感受到什么,并由此来认识艺术与人的感知/认识的关系。这种混沌的黑暗状态与seminar无异。抛弃任何成见或“教材”的我用不完美的切身体验向前缓慢蠕动着。即便收获不多,我仍然沉醉其中。或许,“混沌”的艺术世界和“无知”的始点保鲜了我的好奇心。任何一点小发现都会使我欢欣雀跃。与浩瀚的哲学相似,艺术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穿越任何的玻璃天花板。

圣塔菲独立电影节的开幕影片《The Square》以博物馆艺术策展人的生活故事来探讨生活与艺术间的戏剧张力。它以讽刺又令人迷惑的影像抛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包括活在艺术空间下的展品/“艺术概念”与现实世界的龃龉、人与空间如何发生关系等。虽然导演似乎认为自己表达的是对空无一物的现代艺术的鄙夷,但是作为观众的我却意外发现,影片讨论的内容让我再度确认了自己对这类混沌问题的强烈兴趣。

最近重读陈慧老师的文章,再次被短短几行字的力量打动。“不消说现代的人生,其实百年的人生,个体的人生都是相对平淡和单薄的,这才更需要穿越到经典作品中体验千古、众生的悲欢离合和波澜壮阔。”

如果说文学与历史再现芸芸众生的故事,那么哲学则更像波澜壮阔里的独自远航。经典阅读将二者相融,向着混沌无限追寻的同时也有个体关怀的落脚所在。融汇了文史哲的看似“混沌”的seminar书单提供了尽可能广阔的视野,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可能。以无知为始点的seminar讨论极易造成的无所适从感反而更有可能倒逼出竭力思索的状态,从而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镜中影,影中痕(交换十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