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应用时可以不写.scf文件。而在"Output"页中选择"Simple".然后填写"RO Base"和"RW Base"的起始地址。在"Lay Out"页中,填写Object/Symble: Startup.o, Section: Start.编写启动文件:Startup.s.
在"Option"页里的"Image Entry Point"填入起始地址。
--------------------------------------------------------------------------------
Scatter-Load Description File的结构:
".scf"文件中的"+RW"对应".s"源文件中的"READWRITE".
".scf"文件中的"+ZI"对应".s"源文件中的"NOINIT".
".scf"文件中的"+RO"对应".s"源文件中的"READONLY".
在".s"源文件中有:
AREA area_name CODE/DATA,READONLY/NOINIT/READWRITE
END
".scf"的例子
内容 |
|
注解 |
ROM_LOAD 0x80000000 { |
|
Name of Load Region, Start Address for Load Region and Maximum size of Load Region(省略了) |
|
ROM_EXEC 0x80000000 0x20000 { |
片外存储区,从0x80000000开始,最多0x20000字节。 |
|
Startup.o(Vector,+First) |
Startup模块的Vector段放在最前面。注1 |
|
*(+RO) |
其他所有模块中的所有代码和只读的数据放在这里。 |
|
} |
|
|
IRAM 0x40000000 0x00004000 { |
片内RAM区,从0x40000000开始,最多0x4000字节 |
|
Startup.o(MyStacks,+first) |
指定Startup.o中MyStacks放在最前面。 |
|
Startup.o(+RW,+ZI) |
Startup.o中的其他+RW/+ZI段。注1 |
|
os_cpu_a.o(+RW,+ZI) |
|
|
} |
|
|
STACKS 0x40004000 UNINIT { |
片内16K RAM的顶端,存放不需要被"C library"初始化的段。 |
|
Stack.o(+ZI) |
注2 |
|
} |
|
|
ERAM 0x80040000 { |
|
|
*(+RW,+ZI) |
|
|
} |
|
|
HEAP +0 UNINIT { |
"+0"表示接着上一段"ERAM"的结尾,继续安排存储区。 |
|
Heap.o(+ZI) |
注3 |
|
} |
|
} |
|
|
下面是在scf文件中引用过的源文件示意:
"Startup.s" code 32 area Vectors,CODE,READONLY entry ... end |
注1:在"Startup.o"里面会生成名为"Vectors"的段,段的属性为"READONLY" |
"Stack.s" area Stacks, DATA, NOINIT export StackUsr StackUsr SPACE 1 end |
注2: 在"Stack.o"里面会生成名为"Stacks"的段,段的属性为"NOINIT",该属性对应scf文件中的"+ZI". 该段不需要初始化或者可以被初始化为"0". |
"Heap.s" area Heap,DATA,NOINIT export bottom_of_heap bottom_of_heap SPACE 1 end |
注3: "Heap.o"里面名为"Heap"的段。 |
在Scatter文件中最好每一个Region都加一个Maximum参数,这样当编译时如果实际使用的空间大于Maximum Size,会有Error:16220E: Excution region xxx size (xxx bytes) exceeds limit (xx bytes)。如果地址有重复,会有Error: 16221E: Excution region xxx overlaps with excution region xxx。前一个Region的首地址 + Maximum > 后一个Region的首地址时不一定有Error。只有当一分配的内存出现覆盖时才会有Error。
Region的"UNINIT"之类的参数要放在"Maximum size"参数之前。
在一个Region中,RAM的分配不是按照罗列的顺序来的。要想让汇编中使用的变量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把所有汇编文件产生的".o"放在同一个Region中。如:
IRAM1 0x40000000
{
startup.o(+RW,+ZI)
ASMSourceCode1.o(+RW,+ZI)
ASMSourceCode2.o(+RW,+ZI)
}
IRAM2 +0
{
CSourceCode1.o(+RW,+ZI)
CSourceCode2.o(+RW,+ZI)
}
这样,所有汇编中定义的变量地址就相对集中了。
如果只有一个汇编文件如startup.s,也可以这样:
IRAM 0x40002000 0x1000
{
startup.o (Mystack,+first)
*(+RW,+ZI)
}
用一个"+first"强行将startup.s中的Mystack放在0x40002000位置。
在"Edit -> DebugRel Settings...->ARM Linker"中选中"Image map"。编译后在Error & Warnings窗口会显示出详细的内存分配情况。如果在"List file name"中指定一个输出文件名,该祥单会直接存在制定文件中以供多次研究。
关于JTAG接口:
P1.20/TRACESYNC应该加上拉电阻以禁止TRACE功能。PINSEL2一定要在程序开始时初始化一下。
LPC2210 |
JTAG |
注 |
|
1,2/VDD3.3V |
|
P1.31/nTRST, input |
3/nTRST, out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P1.28/TDI, input |
5/TDI, out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P1.30/TMS, input |
7/TMS,out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P1.29/TCK, input/output |
9/TCK, input/out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P1.26/RTCK, input |
11/RTCK, output |
P1.26外接下拉电阻。 P1.26有内部上拉电阻,故测量时该引脚会呈现高电平。但是在复位时,它的上拉电阻不起作用,只有外部的下拉电阻起作用,P1.26 = 0V, 所以上电后PINSEL2的D3~D0会是0x04(B0100),JTAG有效。 若将P1.26接到3.3V再复位,此时PINSEL2的D3~D0将会是0x00,JTAG无效。 |
P1.27/TDO, output |
13/TDO, in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nRESET, input |
15/nRST, output |
EasyJTAG中有上拉电阻。 |
|
4,6,8,10,12,14,16,18,20/GND |
|
|
17,19/NC |
|
G18控制板采用LPC2114,每次运行Axd都不会正确调入程序。原因如下:
有一次是因为已经有一个Axd在运行了,打开第二个Axd, 当然不会正确调入程序。
还有一次是重新编译了一下,就好了。
以上两次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下面几次:
在"Config Target -> Config -> Easy JTag Setup"随便点两下"Halt Mode"中的选项,然后一路点击"OK",会出现"Reload the last Image?",点击"Yes"。有时会有正确的程序被调入,但有时候不成功。要检验是不是已经成功调入了,只要按下"Ctrl-D"显示Disassembly窗口,即可看到芯片中的程序是否正确。
在"Option -> Config Interface -> Session File -> Session file Options"中选择"Reload Images",之后每次启动Axd都会提示"The processor ARM_1 already has image(s) loaded. Continue the operation will replace the currently loaded images(s).... Do you wish to continue?" 选择"Yes", 有时候也可以成功调入程序。
当然,在"Easy JTag Setup -> Aux Option"中要选中"Erase Flash when need".
固化的程序中有禁止JTag调试端口的语句(操作PINSEL2的语句),连不上时用LPC2000 Flash Utility擦除了Flash。偶尔可行。
注意使用LPC2000 Flash Utility时要先将电路复位,再点"OK".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将计算机并口设置为"EPP"模式。其他地方都按照"Default"就可以了。
有效用户代码:
ARM把“向量表所有32位数据累加和为0”作为有效用户代码的条件,只适用于使用片内程序存储器的时候,片外程序存储器无此限制。
C语言程序通常需要一段用于初始化的汇编代码,通常存储为"Startup.s",它实现的任务通常是:
1、做好中断向量表
2、初始化外部总线控制器/堆栈/目标板基本模块。
3、给库函数使用的"__user_inital_stackheap"。
4、除数为零时的死循环"__rt_div0: B __rt_div0"。
5、支持加密功能的语句。
6、定义堆栈空间:AREA MyStacks, DATA,NOINIT,ALIGN = 2
要定义栈的起始地址:IrqStackSpace SPACE ...
和栈的头部:StackIrq DCD IrqStackSpace + Length*4。因为栈是向下生长的。
与目标板有关的初始化程序可以放在一个名为"Target.c"的文件里。
1、定义中断处理入口:void IRQ_Exception(void), void FIQ_Exception(void), void Timer0_Exception(void)。
2、向量中断控制器初始化。
3、remap,系统时钟,实时时钟,存储器加速。
C语言中的延时:
__asm{
nop;
nop;}
即可。
关注C编译器:"=="的优先级确实比"&"的高,所以,凡牵扯到逻辑的东西,用"()"确认优先级,以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对定时器的操作:
void Timer0Init(uint8 VICSlot, uint32 fdiv)
{
T0PR = 0; //Prescaling = 0
T0PC = 0; //Prescalar Counter
T0TC = 0; //T0 Counter
T0MR0 = Fpclk / fdiv; //计数周期
T0MCR = 0x03; //计数达到T0MR0则置位中断,计数器复位并继续运行。
T0CCR = 0x00; //不用捕获模式
T0TR = 0xffffffff; //清中断
T0TCR = 0x01; //运行
if(VICSlot <= 15){
*((uint32*)(&VICVectAddr0 + VICSlot)) = (uint32)Timer0_Exception;
*((uint32*)(&VICVectCntl0 + VICSlot)) = 0x20 | 0x04;
VICIntEnable = 1 << 0x04;
}
}
注意:
1、"*((uint32*)(&VICVectAddr0 + VICSlot)) = ..."中,&VICVectAddr0作为基址,VICSlot作为偏移量。由于前面已经有(uint32*)声明这是一个指向uint32的指针,故偏移量每变化一个数字代表地址变化了4个字节,在基址与偏移量相加的时候,系统自动将VICSlot乘以4。如果程序中写成"... + 4 * VICSlot"就错了。
2、一定要用"Fpclk / fdiv"设置,以延时1/fdiv秒。该参数不可以以uS为单位。若"Fpclk * us / 1000000"在计算中会乘法溢出,不易避免,又无警告,故不可用。
对I2C占空比的设置:
I2SCLH = (Fpclk / fi2c + 1) / 2;
I2SCLL = (Fpclk / fi2c) / 2;
妙哉!无论"Fpclk / fi2c"是奇是偶,单方面的"Fpclk / fi2c + 1"使得I2C总周期"Fpclk / fi2c = I2SCLH + I2SCLL"在方法上没有误差。
I2C必须工作在中断模式。因为:"When the "SI" flag is reset, no serial interrupt is requested, and there is no stretching of the serial clock on the SCL line."
I2C的资料在http://www.semiconductors.philips.com/acrobat/various/8xC552_562OVERVIEW_2.pdf.
宏的应用:
在片内外设如I2C,UART,T0,T1,SPI的设置过程中,都需要根据Fpclk计算出一些设定值。我讨厌用ARM做除法,所以就用宏来实现,除法在编译时就可以完成。
首先,所有片内外设的初始化程序都名为:"void _xxxInit();"。之所以在正式函数名之前加一个"_",是为了与宏区别开,不至于误写函数。因为宏的名字与函数名相同,只是全部大写,并且前面没有"_"。如:
#define TIMER0INIT(VICSlot,ms) _Timer0Init(VICSlot,Fpclk/100*ms/10);
void _Timer0Init(uint8 VICSlot,uint32 ClockCycle);
在函数中,直接"T0MR0 = ClockCycle"即可。
注意宏里面的表达式,不可写成"Fpclk*ms/1000",因为如果这样写,当mS太大时,比如mS=1000, Fpclk*mS=(11059200/4)*1000=0xA4CB8000,算到这一步,编译器认为是溢出(它把计算结果看作是有符号数),只要有溢出的警告出现,设置就不正确。
也不可以先做除法,以防止吃掉精度,使计算结果为"0"而令定时器死掉。
总之,既要保证计算精度,又不可以出现溢出警告。
关于C编译器使用的堆栈设置:
1、在Startup.s中有一句:
MSR CPSR_C,#0x5f //系统模式
LDR SP, =UsrStack //用户栈
2、在Scatter文件中,有
STACKS 0x40004000 UNINT
{
UsrStack.o(+ZI)
}
3、在UsrStack.s中有
AREA Stacks, DATA, NOINT
EXPORT UsrStack
UsrStack SPACE 1
END
定义一个UsrStack,大小都无所谓,把它放在可用物理内存的最顶端。C编译器在编译子程序调用时,会将要保护的寄存器压栈,如:
stmfd r13!,{r3-r7,r14}
其中,r13的别名是SP。
这是一个满递减堆栈。即SP指向的单元内的数据是有效的,入栈时先减SP再存数据。
C编译器的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
全局变量从Scatter文件规定的起始地址向地址增加的方向生长。
局部变量从堆栈中规划,向地址减小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