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置与说明
tomcat访问日志格式配置,在config/server.xml里Host标签下加上
pattern="%h %l %u %t "%r" [%{postdata}r] %s %{Referer}i %{User-Agent}i %T %b" />
参数说明:
className 官方文档上说了:This MUST be set to org.apache.catalina.valves.AccessLogValve to use the default access log valve。
directory 日志文件存放的目录。通常设置为tomcat下已有的那个logs文件。
prefix 日志文件的名称前缀。
suffix 日志文件的名称后缀。
pattern 最主要的参数。下面会细讲。
resolveHosts 如果是true,tomcat会将这个服务器IP地址通过DNS转换为主机名;如果是false,就直接写服务器IP地址啦。默认false。
rotatable 默认为true,tomcat生成的文件名为prefix(前缀)+.+时间(一般是按天算)+.+suffix(后缀),如:localhost_access_log.2007-09-22.txt。设置为false的话,tomcat会忽略时间,不会生成新文件,文件名就是:localhost_access_log.txt。长此以往,这个日志文件会超级大
condition 这个参数不太实用,可设置任何值,比如设置成condition="tkq",那么只有当ServletRequest.getAttribute("tkq")为空的时候,该条日志才会被记录下来。
fileDateFormat 顾名思义,就是时间格式嘛。但这个时间格式是针对日志文件名起作用的。咱们生成的日志文件全名:localhost_access_log.2016-09-22.txt,这里面的2016-09-22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想让tomcat每小时生成一个日志文件,也很简单,将这个值设置为:fileDateFormat="yyyy-MM-dd.HH",当然也可以按分钟生成什么的,自己改改吧^_^
下面着重讲下pattern。它的参数比较多。可以设置成common,combined两种格式。
common的值:%h %l %u %t %r %s %b这就要用到万能的awk了 我们的日志倒数第二列显示的访问时间。cat logs/localhost_access_log.2016-10-25.txt | awk '{print $(NF-1)" "$0}' | sort -n -r| awk '{$1="";print $0}' 按照倒数第二列由大到小显示接口以及访问时间。这样我们就能找出那些借口耗时较大,然后对其进行优化,提高用户体验。
或者使用 sort -k8 /var/log/nginx/access.log | less 查看 -k后的数字表示排序的字段 第几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