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tuning的作用

查找的一些关于fine-tuning的解释

在网络训练中,第一层特征并不特化到任务上,特征是如何注册那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详细参考NIPS2014上Bengio大神的文章:How transferable are features in deep neural networks?

(1)fine tuning的过程其实就是用训练好的参数(可以从已训练好的模型中获得)初始化自己的网络,然后用自己的数据接着训练,参数的调整方法与from scratch训练过程一样(梯度下降)。对于初始化过程,我们可以称自己的网络为目标网络,训练好的模型对应网络为源网络,要求目标网络待初始化的层要与源网络的层相同(层的名字、类型以及层的设置参数等等均相同)。

 (2)Fine-tuning已经成为了使用DL网络的一个常用技巧(trick)。个人认为在使用深度网络做图像处理任务时,使用一个在大的数据集上预训练好的模型(ex:caffe在imagenet上训练的caffeNet, VGG16...)在自己数据上微调往往可以得到比直接用自己数据训练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在imagenet上预训练的模型参数从微调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好的位置,这样微调能够更快的使网络收敛。对于相同类别的任务我们可以默认这样去做比较好,比如我们可以直接利用caffe在imageNet classification task 预训练的模型做一些其他的分类任务。然而当我们要做一个不同的任务,比如在imageNet上做Detection,那么可能直接拿在imagenet分类任务上预训练的模型进行微调就不是最好的了。分类考虑的是图像的一个语义信息,无论目标出现在哪里判定出类别就算正确,而检测不一样,还需要知道目标的确切位置,所以对于检测任务,我们也可以使用微调这个trick,但使用的预训练网络是在目标级别数据库上训练的(图像就是一个完整目标或者图像中所有目标都有标记—Bounding Boxes Infomation)。

(3)一般我们在训练from scratch的时候往往要在一些超大型的数据集上训练,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训练得到的特征(尤其是底层特征)更加多样。而从genertive pre-training到discriminative fine-tuning的过程是一个对泛化特征进行面向task的特化的过程。首先,如果你将底层特征可视化出来,会发现底层特征多是一些边、角之类的基础几何形状,高层特征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直接反映出你的task。 在大数据集上进行 pretrain 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丰富、一般化的底层特征,换言之就是学到丰富的“基础几何形状”。有了这些丰富的基础几何形状,等过渡到小数据集上 finetune 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它们组合出上层具有强判别力的特征。此时,如果你再将组合出来的上层特征可视化,就会发现它们已经有模有样了,见上面辛博的配图。反之,如果你直接在小数据集上训练,那么就难以获得丰富的、一般化的基础几何形状,也就难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上层特征。底层特征非常重要,如果底层特征不够好,特征类型不够充分,很可能训练不出来好的高层抽象。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genertive training的原因之一。

fine-tuning的作用_第1张图片

(3)从我们的实验经验上来看,网络越深,底层的参数越难得到有效训练,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用 vggNet  finetune 的原因之一.
使用 backpropagation 进行训练的时候残差逐层传递,有可能到底层的时候残差就很小了(gradient vanishing),导致底层的参数train 不动.   这也是楼上辛同学的图里底层 feature map 没有什么改变的原因之一,因为底层参数本身就很难得到训练.
(4)finetune 就是直接从别人已经训练好的网络上拷贝参数,然后针对自己的数据训练新的模型。

这时候需要比较小的 learning_rate, 因为要在不破坏原有模型的情况下 fit 自己的数据,finetune 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获得我们难以或者无法训练的底层参数。

(5)在目标检测中,会使用VGG、Resnet、zf、Alexnet等基础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然后调用预训练好的网络(输出pool5的feature map,详情参考这篇博客),根据特定任务进行fine-tuning(有实验证明:如果不进行fine-tuning,也就是你直接把预训练模型当做万金油使用,类似于HOG、SIFT一样做特征提取,不针对特定的任务。然后把提取的特征用于分类,结果发现p5的精度竟然跟f6、f7差不多,而且f6提取到的特征还比f7的精度略高;如果你进行fine-tuning了,那么在rcnn中f7、f6的提取到的特征最后训练的svm分类器的精度就会飙涨),据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针对特定任务进行fine-tuning,而是把CNN当做特征提取器,卷积层所学到的特征其实就是基础的共享特征提取层,就类似于SIFT算法一样,可以用于提取各种图片的特征,而f6、f7所学习到的特征是用于针对特定任务的特征。打个比方:对于人脸性别识别来说,一个CNN模型前面的卷积层所学习到的特征就类似于学习人脸共性特征,然后全连接层所学习的特征就是针对性别分类的特征了。

题外话:在RCNN中还有另外一个疑问:CNN训练的时候,本来就是对bounding box的物体进行识别分类训练,是一个端到端的任务,在训练的时候最后一层softmax就是分类层,那么为什么作者闲着没事干要先用CNN做特征提取(提取fc7层数据),然后再把提取的特征用于训练svm分类器?这个是因为svm训练和cnn训练过程的正负样本定义方式各有不同,导致最后采用CNN softmax输出比采用svm精度还低。

    事情是这样的,cnn在训练的时候,对训练数据做了比较宽松的标注,比如一个bounding box可能只包含物体的一部分,那么我也把它标注为正样本,用于训练cnn;采用这个方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因为CNN容易过拟合,所以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所以在CNN训练阶段我们是对Bounding box的位置限制条件限制的比较松(IOU只要大于0.5都被标注为正样本了);

  然而svm训练的时候,因为svm适用于少样本训练,所以对于训练样本数据的IOU要求比较严格:IOU<0.7的都当成负样本(rcnn训练的是svm二分类这里会存在正负样本不均衡情况,要对负样本下采样或者对正样本上采样)。我们只有当bounding box把整个物体都包含进去了,我们才把它标注为物体类别,然后训练svm。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检测,深度学习基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