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日志框架:logback 详解

Java 日志框架:logback 详解

2018-04-09   ImportNew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快速关注)


来源:五月的仓颉 ,

www.cnblogs.com/xrq730/p/8628945.html


为什么使用logback


记得前几年工作的时候,公司使用的日志框架还是log4j,大约从16年中到现在,不管是我参与的别人已经搭建好的项目还是我自己主导的项目,日志框架基本都换成了logback,总结一下,logback大约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 内核重写、测试充分、初始化内存加载更小,这一切让logback性能和log4j相比有诸多倍的提升

  • logback非常自然地直接实现了slf4j,这个严格来说算不上优点,只是这样,再理解slf4j的前提下会很容易理解logback,也同时很容易用其他日志框架替换logback

  • logback有比较齐全的200多页的文档

  • logback当配置文件修改了,支持自动重新加载配置文件,扫描过程快且安全,它并不需要另外创建一个扫描线程

  • 支持自动去除旧的日志文件,可以控制已经产生日志文件的最大数量


总而言之,如果大家的项目里面需要选择一个日志框架,那么我个人非常建议使用logback。 


logback加载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logback加载过程,当我们使用logback-classic.jar时,应用启动,那么logback会按照如下顺序进行扫描:


  • 在系统配置文件System Properties中寻找是否有logback.configurationFile对应的value

  • 在classpath下寻找是否有logback.groovy(即logback支持groovy与xml两种配置方式)

  • 在classpath下寻找是否有logback-test.xml

  • 在classpath下寻找是否有logback.xml


以上任何一项找到了,就不进行后续扫描,按照对应的配置进行logback的初始化,具体代码实现可见ch.qos.logback.classic.util.ContextInitializer类的findURLOfDefaultConfigurationFile方法。


当所有以上四项都找不到的情况下,logback会调用ch.qos.logback.classic.BasicConfigurator的configure方法,构造一个ConsoleAppender用于向控制台输出日志,默认日志输出格式为”%d{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msg%n”。


logback的configuration


logback的重点应当是Appender、Logger、Pattern,在这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logback的只有三个属性:


  • scan:当scan被设置为true时,当配置文件发生改变,将会被重新加载,默认为true

  • scanPeriod:检测配置文件是否有修改的时间间隔,如果没有给出时间单位,默认为毫秒,当scan=true时这个值生效,默认时间间隔为1分钟

  • debug:当被设置为true时,将打印出logback内部日志信息,实时查看logback运行信息,默认为false



先从最基本的开始。


用来设置某一个包或者具体某一个类的日志打印级别、以及指定可以包含零个或者多个元素,标识这个appender将会添加到这个logger。仅有一个name属性、一个可选的level属性和一个可选的additivity属性:


  • name:用来指定受此logger约束的某一个包或者具体的某一个类

  • level:用来设置打印级别,五个常用打印级别从低至高依次为TRACE、DEBUG、INFO、WARN、ERROR,如果未设置此级别,那么当前logger会继承上级的级别

  • additivity:是否向上级logger传递打印信息,默认为true


也是元素,但是它是根logger,只有一个level属性,因为它的name就是ROOT,关于这个地方,有朋友微信上问起,源码在LoggerContext中:


public LoggerContext() {

    super();

    this.logger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this.loggerContextRemoteView = new LoggerContextVO(this);

    this.root = new Logger(Logger.ROOT_LOGGER_NAME, null, this);

    this.root.setLevel(Level.DEBUG);

    loggerCache.put(Logger.ROOT_LOGGER_NAME, root);

    initEvaluatorMap();

    size = 1;

    this.frameworkPackages = new ArrayList();

}


Logger的构造函数为:


Logger(String name, Logger parent, LoggerContext loggerContext) {

    this.name = name;

    this.parent = parent;

    this.loggerContext = loggerContext;

}


看到第一个参数就是Root的name,而这个Logger.ROOT_LOGGER_NAME的定义为final public String ROOT_LOGGER_NAME = “ROOT”,由此可以看出节点的name就是”ROOT”。


接着写一段代码来测试一下:


public class Slf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Slf4j() {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Object.class);

        logger.trace("=====trace=====");  

        logger.debug("=====debug=====");  

        logger.info("=====info=====");  

        logger.warn("=====warn=====");  

        logger.error("=====error=====");  

    }

     

}


logback.xml的配置为: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root将打印级别设置为”info”级别,暂时不管,控制台的输出为:


2018-03-26 22:57:48.779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26 22:57:48.782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6 22:57:48.782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logback.xml的意思是,当Test方法运行时,root节点将日志级别大于等于info的交给已经配置好的名为”STDOUT”的进行处理,”STDOUT”将信息打印到控制台上。


接着理解一下节点的作用,logback.xml修改一下,加入一个只有name属性的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注意这个name表示的是LoggerFactory.getLogger(XXX.class),XXX的包路径,包路径越少越是父级,我们测试代码里面是Object.class,即name=”java”是name=”java.lang”的父级,root是所有的父级。看一下输出为:


2018-03-27 23:02:02.963 [main] DEBUG java.lang.Object - =====debug=====

2018-03-27 23:02:02.965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27 23:02:02.966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7 23:02:02.966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


  • 中没有配置level,即继承父级的level,的父级为,那么level=debug

  • 没有配置additivity,那么additivity=true,表示此的打印信息向父级传递

  • 没有配置,表示此不会打印出任何信息


由此可知,的打印信息向传递,使用”STDOUT”这个打印出所有大于等于debug级别的日志。举一反三,我们将的additivity配置为false,那么控制台应该不会打印出任何日志,因为的打印信息不会向父级传递且没有配置任何,大家可以自己试验一下。


接着,我们再配置一个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如果读懂了上面的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应当很好理解:


  • LoggerFactory.getLogger(Object.class),首先找到name=”java.lang”这个,将日志级别大于等于warn的使用”STDOUT”这个打印出来

  • name=”java.lang”这个没有配置additivity,那么additivity=true,打印信息向上传递,传递给父级name=”java”这个

  • name=”java”这个的additivity=false且不关联任何,那么name=”java”这个不会打印任何信息


由此分析,得出最终的打印结果为:


2018-03-27 23:12:16.147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7 23:12:16.150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举一反三,上面的name=”java”这个可以把additivity设置为true试试看是什么结果,如果对前面的分析理解的朋友应该很容易想到,有两部分日志输出,一部分是日志级别大于等于warn的、一部分是日志级别大于等于debug的。 



接着看一下的子节点,是负责写日志的组件。有两个必要属性name和class:


  • name指定的名称

  • class指定的全限定名


有好几种,上面我们演示过的是ConsoleAppender,ConsoleAppender的作用是将日志输出到控制台,配置示例为:


1

2     

3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4     

5


其中,encoder表示对参数进行格式化。我们和上一部分的例子对比一下,发现这里是有所区别的,上面使用了定义,这里使用了定义,简单说一下:


  • 是0.9.19版本之后引进的,以前的版本使用,logback极力推荐的是使用而不是

  • 最常用的FileAppender和它的子类的期望是使用而不再使用


关于中的格式下一部分再说。接着我们看一下FileAppender,FileAppender的作用是将日志写到文件中,配置示例为:


  

    D:/123.log  

    true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gger{35} - %msg%n  

      


它的几个节点为:


  • 表示写入的文件名,可以使相对目录也可以是绝对目录,如果上级目录不存在则自动创建

  • 如果为true表示日志被追加到文件结尾,如果是false表示清空文件

  • 表示输出格式,后面说

  • 如果为true表示日志会被安全地写入文件,即使其他的FileAppender也在向此文件做写入操作,效率低,默认为false


接着来看一下RollingFileAppender,RollingFileAppender的作用是滚动记录文件,先将日志记录到指定文件,当符合某个条件时再将日志记录到其他文件,RollingFileAppender配置比较灵活,因此使用得更多,示例为:


   

       

        rolling-file-%d{yyyy-MM-dd}.log   

        30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gger{35} - %msg%n   

       


这种是仅仅指定了的写法,的作用是当发生滚动时,定义RollingFileAppender的行为,其中上面的TimeBasedRollingPolicy是最常用的滚动策略,它根据时间指定滚动策略,既负责滚动也负责触发滚动,有以下节点:


  • ,必要节点,包含文件名及”%d”转换符,”%d”可以包含一个Java.text.SimpleDateFormat指定的时间格式,如%d{yyyy-MM},如果直接使用%d那么格式为yyyy-MM-dd。RollingFileAppender的file子节点可有可无,通过设置file可以为活动文件和归档文件指定不同的位置

  • ,可选节点,控制保留的归档文件的最大数量,如果超出数量就删除旧文件,假设设置每个月滚动且是6,则只保存最近6个月的文件


向其他还有SizeBasedTriggeringPolicy,用于按照文件大小进行滚动,可以自己查阅一下资料。


异步写日志


日志通常来说都以文件形式记录到磁盘,例如使用,这样的话一次写日志就会发生一次磁盘IO,这对于性能是一种损耗,因此更多的,对于每次请求必打的日志(例如请求日志,记录请求API、参数、请求时间),我们会采取异步写日志的方式而不让此次写日志发生磁盘IO,阻塞线程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性能损耗。(不要小看这个点,可以网上查一下服务端性能优化的文章,只是因为将日志改为异步写,整个QPS就有了大幅的提高)。


接着我们看下如何使用logback进行异步写日志配置: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D:/rolling-file-%d{yyyy-MM-dd}.log   

              30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35} - %msg%n   

           

   

     

      

      

          

        0  

          

        256  

          

          

   

     

   

   

       

   

     

   

       

   

     


即,我们引入了一个AsyncAppender,先说一下AsyncAppender的原理,再说一下几个参数:


当我们配置了AsyncAppender,系统启动时会初始化一条名为"AsyncAppender-Worker-ASYNC"的线程

 

当Logging Event进入AsyncAppender后,AsyncAppender会调用appender方法,appender方法中再将event填入Buffer(使用的Buffer为BlockingQueue,具体实现为ArrayBlockingQueye)前,会先判断当前Buffer的容量以及丢弃日志特性是否开启,当消费能力不如生产能力时,AsyncAppender会将超出Buffer容量的Logging Event的级别进行丢弃,作为消费速度一旦跟不上生产速度导致Buffer溢出处理的一种方式。

 

上面的线程的作用,就是从Buffer中取出Event,交给对应的appender进行后面的日志推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AsyncAppender并不处理日志,只是将日志缓冲到一个BlockingQueue里面去,并在内部创建一个工作线程从队列头部获取日志,之后将获取的日志循环记录到附加的其他appender上去,从而达到不阻塞主线程的效果。因此AsyncAppender仅仅充当的是事件转发器,必须引用另外一个appender来做事。


从上述原理,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理解几个参数的作用了:


  • discardingThreshold,假如等于20则表示,表示当还剩20%容量时,将丢弃TRACE、DEBUG、INFO级别的Event,只保留WARN与ERROR级别的Event,为了保留所有的events,可以将这个值设置为0,默认值为queueSize/5

  • queueSize比较好理解,BlockingQueue的最大容量,默认为256

  • includeCallerData表示是否提取调用者数据,这个值被设置为true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为了提升性能,默认当event被加入BlockingQueue时,event关联的调用者数据不会被提取,只有线程名这些比较简单的数据

  • appender-ref表示AsyncAppender使用哪个具体的进行日志输出



节点负责两件事情:


  • 把日志信息转换为字节数组

  • 把字节数组写到输出流


目前PatternLayoutEncoder是唯一有用的且默认的encoder,有一个节点,就像上面演示的,用来设置日志的输入格式,使用“%+转换符”的方式,如果要输出”%”则必须使用”\%”对”%”进行转义。


的一些可用参数用表格表示一下:


Java 日志框架:logback 详解_第1张图片

Java 日志框架:logback 详解_第2张图片


看到最后一列是”是否避免使用”,这是因为这些信息是无法直接拿到的(比如请求行号、调用方法名),logback必须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去获取这些数据(比如在日志打印出产生一个堆栈信息),这种操作会比较影响效率,因此除非必要,否则不建议打印这些数据。


Filter


最后来看一下的一个子节点,表示在当前给到的日志级别下再进行一次过滤,最基本的Filter有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LevelFilter和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ThresholdFilter,首先看一下LevelFilter: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WARN

            ACCEPT

            DENY

       

   

     

   

   

       

   

     

   

       

   

     


看一下输出:


2018-03-31 22:22:58.843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看到尽管配置的是DEBUG,但是输出的只有warn,因为在中对匹配到WARN级别时做了ACCEPT(接受),对未匹配到WARN级别时做了DENY(拒绝),当然只能打印出WARN级别的日志。


再看一下ThresholdFilter,配置为: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INFO

       

   

     

   

   

       

   

     

   

       

   

     


看一下输出为:


2018-03-31 22:41:32.353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31 22:41:32.358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31 22:41:32.359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因为ThresholdFilter的策略是,会将日志级别小于的全部进行过滤,因此虽然指定了DEBUG级别,但是只有INFO及以上级别的才能被打印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