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S与用例的区别

阅读更多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xiangyu511213/p/4542920.html

 

SRS简介

      在介始用例方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传统的需求表述方式:软件需求规约(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传统的软件需求规约基本上采用的是功能分解的方式来描述系统功能,在这种表述方式中,系统功能被分解到各个系统功能模块中,我们通过描述细分的系统模块的功能来达到描述整个系统功能的目的。一个典型的软件需求规约可能具有以下形式:

 
SRS与用例的区别_第1张图片

     采用这种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非常容易混淆需求和设计的界限,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部分的设计在内。由此常常导致这样的迷惑:系统需求应该详细到何种程度?一个极端就是需求可以详细到概要设计,因为这样的需求表述既包含了外部需求也包含了内部设计。在有些公司的开发流程中,这种需求被称为"内部需求",而对应于用户的原始要求则被称之为"外部需求"。

      功能分解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这种方法分割了各项系统功能的应用环境,从各项功能项入手,你很难了解到这些功能项是如何相互关联来实现一个完成的系统服务的。所以在传统的SRS文档中,我们往往需要另外一些章节来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些内容使得SRS需求更象是一个设计文档。

 

用例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想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被开发出来的系统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就用例方法的基本思想。用例模型主要由以下模型元素构成:

参与者(Actor) 
参与者是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并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使用系统的人,他们代表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

用例(Use Case) 
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通讯关联可以分为两种,一用于表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表示参与者使用了系统中的哪些服务(用例),或者说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用例)是被哪些参与者所使用的。二用于表示用例间的关系,包括包含关系(一个用例调用另一个用例)和扩展关系(一个用例扩展另一个用例的功能)

 

用例方法的优点

      用例方法完全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从系统的外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的。在用例方法中,我们把被定义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并不关心系统内部是如何完成它所提供的功能的。用例方法首先描述了被定义系统有哪些外部使用者(抽象成为Actor),这些使用者与被定义系统发生交互;针对每一参与者,用例方法又描述了系统为这些参与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抽象成为Use Case),或者说系统是如何被这些参与者使用的。所以从用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于被定义系统的一个总体印象。

      与传统的功能分解方式相比,用例方法完全是从外部来定义系统的功能,它把需求与设计完全分离开来。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主要用于表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系统的设计主要由对象模型来记录表述。另外,用例定义了系统功能的使用环境与上下文,每一个用例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服务。用例方法比传统的SRS更易于被用户所理解,它可以作为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针对系统需求进行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

  • SRS与用例的区别_第2张图片
  • 大小: 25.9 KB
  • 查看图片附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SRS与用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