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与分布式区别
—–集群
—–集群分类
—–CPU 集群
—–异构集群
—–异构集群简单搭建—
—–– 天河一号–
—–– 编程语言–
ref 1国家超算天津中心 天河一号&三个计算机集群
http://www.nscc-tj.gov.cn/resources/resources_1.asp
天河一号 超算:峰值速度提升为4700TFlops,持续速度提升为2566TFlops(LINPACK实测值)
—–集群与分布式区别——
分布式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做集群。 而集群并不一定就是分布式的。
ref http://blog.csdn.net/zhang0311/article/details/49123847
集群是个物理形态,分布式是个工作方式。只要是一堆机器,就可以叫集群,他们是不是一起协作着干活,这个谁也不知道;一个程序或系统,只要运行在不同的机器上,就可以叫分布式,嗯,C/S架构也可以叫分布式。
集群一般是物理集中、统一管理的,而分布式系统则不强调这一点。所以,集群可能运行着一个或多个分布式系统,也可能根本没有运行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可能运行在一个集群上,也可能运行在不属于一个集群的多台(2台也算多台)机器上。
简单说,分布式是以缩短单个任务的执行时间来提升效率的,而集群则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执行的任务数来提升效率。
例如:
如果一个任务由10个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务单独执行需1小时,则在一台服务器上执行改任务需10小时。
采用分布式方案,提供10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只负责处理一个子任务,不考虑子任务间的依赖关系,执行完这个任务只需一个小时。(这种工作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Hadoop的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
而采用集群方案,同样提供10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都能独立处理这个任务。假设有10个任务同时到达,10个服务器将同时工作,10小后,10个任务同时完成,这样,整身来看,还是1小时内完成一个任务!
——集群——–
1.两大特性:
可扩展性
高可用性
2.两大能力
负载均衡
错误恢复
3.两大技术
集群地址
内部通信
—-集群分类—
linux集群三类:
Linux High Availability 高可用集群
(普通两节点双机热备,多节点HA集群,RAC, shared, share-nothing集群等)
Linux Load Balance 负载均衡集群
(LVS等….)
Linux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高性能科学计算集群
(Beowulf 类集群….)
分布式存储
其他类linux集群
(如Openmosix, rendering farm 等..)
1. 高可用集群(High Availability Cluster)
常见的就是2个节点做成的HA集群,有很多通俗的不科学的名称,比如”双机热备”, “双机互备”, “双机”.
高可用集群解决的是保障用户的应用程序持续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 (请注意高可用集群既不是用来保护业务数据的,保护的是用户的业务程序对外不间断提供服务,把因软件/硬件/人为造成的故障对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负载均衡系统:集群中所有的节点都处于活动状态,它们分摊系统的工作负载。一般Web服务器集群、数据库集群和应用服务器集群都属于这种类型。
负载均衡集群一般用于相应网络请求的网页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集群可以在接到请求时,检查接受请求较少,不繁忙的服务器,并把请求转到这些服务器上。从检查其他服务器状态这一点上看,负载均衡和容错集群很接近,不同之处是数量上更多。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ermance Computing)集群,简称HPC集群。这类集群致力于提供单个计算机所不能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
高性能计算分类 :高吞吐计算、分布计算
高吞吐计算(High-throughput Computing)
有一类高性能计算,可以把它分成若干可以并行的子任务,而且各个子任务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象在家搜寻外星人( SETI@HOME –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 )就是这一类型应用。这一项目是利用Internet上的闲置的计算资源来搜寻外星人。SETI项目的服务器将一组数据和数据模式发给Internet上 参加SETI的计算节点,计算节点在给定的数据上用给定的模式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发给服务器。服务器负责将从各个计算节点返回的数据汇集成完整的 数据。因为这种类型应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海量数据上搜索某些模式,所以把这类计算称为高吞吐计算。所谓的Internet计算都属于这一类。按照 Flynn的分类,高吞吐计算属于SIMD(Single Instruction/Multiple Data)的范畴。
分布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
另一类计算刚好和高吞吐计算相反,它们虽然可以给分成若干并行的子任务,但是子任务间联系很紧密,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按照Flynn的分类,分布式的高性能计算属于MIMD(Multiple Instruction/Multiple Data)的范畴。
—CPU 集群——
并行:MPI
—-异构集群——
天河一号 http://www.nscc-tj.gov.cn/cloudcenter/bigdata.asp
-MPI+OpenMP+CUDA异构编程模型
-Scalaca toolset、TAU性能分析软件
-ParaView、VTK、IDL等大数据可视化软件
OpenCL (Open Computing Language) 是业界第一个跨平台的异构编程框架
openmp+MPI
纯MPI性能比纯openmp和MPI+openmp混合都要好很多,只是内存占用会大一些。原因是集群普遍是NUMA节点,节点内的data locality对于openmp是一个大问题。而MPI编程模型天生强制比较好的data locality。当然openmp结合affinity设置也能写出来locality好的程序,但是普遍的说法是,如果你想用openmp写出MPI的性
能,那你的openmp代码肯定长得像MPI代码。具体做法就是把mpi的通信,用openmp数据复制替代,还不如直接用MPI得了,至少可以扩展到分布式。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每个numa单元一个MPI进程,numa单元内部用openmp。这样需要比较复杂的cpu binding设置,但是是可以部分解决locality问题的
openmp+MPI混合编程在MPI基础上加大了复杂度,采用它的目的,是减少内存占用,而非提高性能。即使是在单个节点,纯粹的共享内存系统,MPI程序在性能上也不输openmp,大多数时候甚至更好
这些异构计算资源和基于它们的不同层次的并行计算能力,给并行程序设计带来困难
———-异构集群简单搭建——–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62656/answer/33398115
集群分为四个部分:计算节点、存储节点、管理节点、集群辅件。计算节点就是负责运算的节点,就GPU集群来讲,就是使用CPU和GPU卡(或PHI卡)计算,一般只安装一块硬盘作为系统盘,计算节点通过Infiniband网络(以下简称IB网络)连接存储节点来完成运算数据的读取和存储。目前(2014年)IB网络的主流速度是40Gb/s,换算成大家日常中说的“速度”就是8GB/s,也就是理论上一个8GB U盘所装满的数据一秒钟就能传输完毕。存储节点,顾名思义,就是存数据的,一堆硬盘。管理节点,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管理的,一般是一台终端机。集群辅件,是包括IB网络(IB交换机、线材等)、千兆以太网络(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线材等)、Rack(机柜)、PDU(就是高级点的插座)等一些东西
ref http://blog.csdn.net/liujiandu101/article/details/51278065
主流的混合集群编程模型是MPI+CUDA,MPI负责进程间数据传输,CUDA 负责GPU计算程序设计,MPI和CUDA都是基于C语言,所以它们可以兼容的写到一个c文件里。
——–天河一号————–
“天河一号”采用CPU和GPU相结合的异构融合计算体系结构,硬件系统主要由计算处理系统、互连通信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监控诊断系统与基础架构系统组成,软件系统主要由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并行程序开发环境与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组成。总体技术指标如下:
(1)峰值速度4700TFlops,持续速度2566TFlops(LINPACK实测值),内存总容量262TB,存储总容量2PB。
(2)计算处理系统:包含7168个计算结点和1024个服务结点。每个计算结点包含2路英特尔CPU和一路英伟达GPU,每个服务结点包含2路飞腾CPU。全系统共计23552个微处理器,其中英特尔至强X5670 CPU(2.93GHz、6核)14336个、飞腾-1000 CPU(1.0GHz、8核)2048个、英伟达M2050 GPU(1.15GHz、14核/448个CUDA核)7168个,CPU核共计102400个,GPU核共计100352个。
(3)互连通信系统:采用自主设计的高阶路由芯片NRC和高速网络接口芯片NIC,实现光电混合的胖树结构高阶路由网络,链路双向带宽160Gbps,延迟1.57us。
(4)输入输出系统:采用Lustre全局分布共享并行I/O结构,6个元数据管理结点,128个对象存储结点,总容量2PB。
(5)监控诊断系统:采用分布式集中管理结构,实现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控制和调试诊断。
(6)基础架构系统:采用高密度双面对插组装结构,冷冻水空调密闭风冷散热。环境温度10℃~35℃,湿度10%~90%。
(7)操作系统:64位麒麟Linux,面向高性能并行计算优化,支持能耗管理、高性能虚拟计算域等,可广泛支持第三方应用软件。
(8)编译系统:支持C、C++、Fortran77/90/95、Java语言,支持OpenMP、MPI并行编程,支持异构协同编程框架,高效发挥CPU和GPU的协同计算能力
——编程语言———
1)如果你只需要在Windows平台上进行异构编程,并且看重易编程性的话,C++ AMP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依托于Visual Studio这个强有力的开发工具,再加上基于C++这一更高层抽象带来的先天优势,C++ AMP将为Windows开发者进行异构编程提供良好的支持。
2)如果你只需要在Nvidia的GPU卡上进行异构编程,并且非常看重性能的话,CUDA应该是第一选择:在Nvidia的强力支持下,CUDA在Nvidia硬件上的性能一直保持领先,许多学术研究表明OpenCL与CUDA的性能相差不大,在一部分应用中CUDA的性能稍微好于OpenCL。同时CUDA的开发环境也非常成熟,拥有众多扩展函数库支持。
3)如果你更注重不同平台间的可移植性,OpenCL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作为第一个异构计算的开放标准,OpenCL已经得到了包括Intel,AMD,Nvidia,IBM,Oracle,ARM,Apple,Redhat等众多软硬件厂商的大力支持。当然,C++ AMP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只是目前只有微软自己做了实现,将来C++ AMP的跨平台支持能做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从编程语言的发展来看,易编程性往往比性能更加重要。从Java和.Net的流行,到脚本语言的崛起,编程效率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更不用说开发者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下一代GPU硬件来获得更好的性能。从这点来看,C++ AMP通过降低异构编程的编程难度,实际上也是推进了异构编程的普及。下面我们需要看的就是C++ AMP是否能成为真正的业界标准,而不仅仅局限于微软自己的平台,微软这次开放C++ AMP标准的行为也正是为了推广C++ AMP在业界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