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第一章 总 论

项目名称

国鼎文化博览园

项目实施单位

国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单位概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

2、《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6年第三版)》;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试用版)》;

5、《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6、《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7、《甘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8、《甘南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9、《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10、《甘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11、国鼎文化博览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12、实地调研的相关资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

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总论;

2、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3、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

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5、项目规划方案;

6、环境保护、劳动、消防和地震安全;

7、节约能源;

8、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效益分析;

11、风险分析;

12、结论与建议。

项目建设地址

本项目位于甘南省甘南市,处于城区西北部入口,北环路和大吉路交汇处。

项目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分为两期,每期建设周期为24个月。

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120822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为128954.5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4653.76万元,建设期利息3889.97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10.83万元。

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63412.9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1297.08万元,建设期利息1912.8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3.01万元。

二期项目总投资65541.6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3356.68万元,建设期利息1977.1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7.82万元。

9.2 资金筹措

一期项目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金及银行借款,其中自有资金18592.14万元,占30%;银行借款44820.80万元,占70%。

二期项目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金及银行借款,其中自有资金19214.83万元,占30%;银行借款46326.79万元,占70%。

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次可行性研究在梳理项目建设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项目选址、建设条件、规划设计及节能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投资估算、社会效益、风险分析等综合评价。通过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得出如下结论:

1、甘南市作为甘南省重点发展的旅游区域之一,国鼎文化博览园的建设与国家、甘南省及甘南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规划中关于整合全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供给的要求相契合,对于做大做强甘南全域旅游文化品牌,构建“大旅游”格局有重要意义。

2、项目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甘南市城市消费品位,增强国鼎价值空间,填补国鼎终端市场空白,带动旅游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3、项目定位准确,建设必要性突出。

4、项目选址合理,建设条件具备,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

5、项目规划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合理。

6、项目各项财务指标均能够满足评价要求,且项目运营可带来充裕的资金流,借款偿还有保障,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7、项目建设实施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

8、项目建设的各项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各方面是可行的,建议项目尽快付诸实施。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项目实施背景

1.1 上位政策——旅游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幸福产业

1、《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整合全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供给,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规划》强调,要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旅游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健全旅游业统计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

此外,《规划》指出要加强旅游业业态创新,拓展发展新领域,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其中,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

2、《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文化创新传承,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意见》指出,旅游业发展应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创新文化旅游产品,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

3、《甘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策划、筛选支撑作用大、关联带动性强、品牌价值高的重大旅游项目

2016年2月,甘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甘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首先,要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为路径,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融合发展为动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构建“全产业参与”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景区为重点,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产品结构,构建“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以市场整治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旅,树立文明旅游形象,构建“全区域管理”旅游综合治理体系;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持续开展营销推介,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共建共享体系。

其次,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旅游+”战略。建立旅游综合协调和综合管理机制,全面构建“1+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构建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牧业、林业、工业、水利、交通、健康、扶贫、城镇、大数据、金融、商贸、生态等融合发展机制。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契机,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市区合作,积极融入东北旅游经济区、京津冀旅游圈和黄河、长城旅游带。以自驾车旅游和品牌线路推广为重点,加强与周边省区旅游合作,建设一批跨省区旅游目的地;以拓展客源市场为重点,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万里茶道沿线省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借力发展、差异化互动的区域合作格局;以产品为纽带,统筹县市间旅游合作,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以旅游线路串联县市,推进城市间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国际旅游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联合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加快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再次,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实施共建共享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集全社会资源、资本和智慧,将甘南打造成全民参与创意创新的热土。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整合全社会力量,聚集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发展分享经济。在引进大投资、大企业、大资本的同时,整合各类扶持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旅游业发展。完善激励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此外,《规划》提出依托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温泉、河湖、湿地、地质奇观、中俄蒙口岸、民俗历史文化等十大旅游资源,构建“一廊一脉”旅游格局,优化发展四大旅游片区。“一廊”即依托横向交通大通道、303国道、G6高速公路等干线,东起满洲里,西至甘南,全程5000多公里,形成东西走向为主干,南北支线为补充的梳状旅游廊道。“一脉”即从福建武夷山出发,向北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六省到达甘南,形成以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甘南市等地区为重点,经二连浩特、满洲里、满都拉等口岸到达蒙古国、俄罗斯,进而到达欧洲的“万里茶道”树状旅游脉络体系。

其中,西北水沙胡杨秘境探险旅游片区,将以乌海市、银川市甘南右旗为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和自然奇观等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协作,建设以文物古迹、水域景观、大漠风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航天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乌海为中心的蒙西旅游圈、以银川为核心的大漠胡杨旅游圈,打造成为甘南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加快推进公路干线建设、高铁建设和机场升级改造,建设甘南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旅游集聚区。按照“优势资源集中开发、优势景区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突出草原、森林、沙漠、河湖、湿地、温泉、冰雪等生态景观,挖掘蒙古族、回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族等民族风情,发挥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边境口岸优势,集中开发呼伦贝尔、甘南、阿尔山区域,对乌霍阿(乌拉盖—霍林河—阿尔山)、克什克腾、赤峰南部、锡林郭勒南部、鄂尔多斯中心区、黄河大峡谷、敕勒川、银川、乌海湖、乌兰布和等旅游资源富集或跨市市行政区划地区进行优先开发,策划、筛选一批支撑作用大、关联带动性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旅游重大项目库予以推进,带动全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4、《甘南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甘南作为核心旅游城市,做强做大甘南全域旅游文化品牌

2016年3月,《甘南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甘南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加快完善旅游规划,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强化旅游市场宣传,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城镇建设、对外开放等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文化品牌,构建“大旅游”格局,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甘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擎产业

首先,积极创建品牌旅游景区,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26个品牌旅游景区。形成不同功能主题、不同层次、点线面密切结合的“四季旅游+全域旅游”景区发展新格局。充分挖掘航空航天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构建跨境联合旅游线路、跨区域联合旅游线路、区域内旅游线路、主题游线路等旅游精品线路体系,打造24条主题特色旅游线路,构筑甘南全域旅游景观廊道。

其次,推进实现全中心城市(镇)的景城一体化和旅游全域化。完善城市旅游职能,集中建设高度旅游化的城市(镇)和较强影响力的魅力旅游城市(镇),使其成为辐射并承担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完善城市(镇)交通体系,形成便捷、安全、畅通的公共交通网络和慢行系统,形成美丽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环境。

再次,划推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甘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鼓励扶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小商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商品电商销售平台。在中心城镇和重点景区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购物街和购物商场,形成“旅游+商贸”、“旅游+购物”的联动发展格局

5、《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为国民提供特色旅游产品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文件,《纲要》指出须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此外,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和优质旅游休闲产品。鼓励和支持私人博物馆、书画院、展览馆、体育健身场所、音乐室、手工技艺等民间休闲设施和业态发展。落实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

1.2 产业前景——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国鼎发展期

1、“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收效显著,“十三五”时期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度为10.2%。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过去五年,我国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实现稳健的双增长态势。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1张图片

图2-3 2012-2016年国内游客数量及增长情况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2张图片

图2-4 2012-2016年国内旅游收入及增长情况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3张图片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国鼎发展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再次,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最后,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4张图片

“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将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2、“十二五”甘南省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十三五”跨入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甘南省党委、政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旅游业投入,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呈现出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三五”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241万人次,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2.4%。累计完成旅游收入748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26.2%。旅游业贡献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区接待旅游者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旅游业总收入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8%,对服务业综合贡献率达到31%,带动就业160万人。乡村旅游富民扶贫成效显著。全省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19家。休闲农业点达到585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200家,其中星级接待户达到462家。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6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0亿元。吸纳农牧民直接从业13万人,带动间接从业50多万人,每年通过旅游脱贫3万人左右。A级旅游景区318家,旅行社936家。各类重点旅游企业2500多家,其中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6家。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5张图片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全球旅游进入休闲度假新时代,呈现出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特征。旅游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成为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从国内宏观环境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预计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64亿人次左右,居民人均旅游次数由目前的3次提高至5次左右。同时,国家稳步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陆续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政策,政策叠加效果将不断显现,为我区旅游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遇。从全区发展实际看,甘南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为我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大美甘南•亮丽风景线”品牌。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量突破1.3亿人次(不含一日游),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跻身全国中游;旅游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12%以上;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旅游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左右;旅游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冬季旅游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3、甘南市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甘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享有“文化之乡”等诸多美誉。近年来,甘南提出“建设大文化旅游、办大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已建成地质公园、沙漠探险等大景区30余处,实体景区与非实体景区15家,旅游文化基础建设的改善,不仅使全市旅游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也为旅游文化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2011-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实现了稳定双增长。

2016年,甘南市旅游工作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统揽,抓紧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品牌景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以及旅游与文化、体育、城建、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等工作,全市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6年景区重点项目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了5倍。其中胡杨林景区、越野E族梦想汽车主题公园、甘南旅游度假示范区完成投资9亿元,主要包括胡杨林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道路设施配套、导览系统等;汽车公园以中央大道为中心的三纵四横道路工程、水电路讯基础设施、星级旅游厕所以及飞机跑道等;甘南度假区定远营古城修复、大漠奇石园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工程。与此同时,打造和创建新的旅游线路,突出甘南的文化特色、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宗教特色,新推出丝绸之路古道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九条,筹划了中俄蒙跨境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和沙漠景观走廊建设。

2017年,预计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30%,旅游总收入预计占全市GDP达到21.5%。

2018年,预计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达到25%。

2020年,预计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达到35%。

1.3 资源禀赋——沙漠、奇观、遗址、奇石、矿产各类旅游资源为甘南发展全域旅游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甘南,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南,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南军司,元代设甘南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南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丝绸之路,一条有2000年历史的欧亚大陆通道,象征着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梦想。甘南,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长达1600余公里的景观长廊串起了河西四郡、嘉峪雄关、金城古渡、麦积烟云……。沿着今日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一条名胜荟萃、古迹璀璨、风光壮美、风情浓郁的旅游景观长廊。

 甘南位于中国西北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上游。多元历史文化,多类自然风光,多种民俗风情,使甘南成为多彩的旅游天堂。走进甘南,就是回归历史;走进甘南,就是融入西部;走进甘南,就是实现旅游梦想。

甘南是一本历史教课书,汇聚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文明,发端于甘南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显学。甘南境内较好保存的秦、汉、明三代长城长达3000余公里。甘南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无一不是顶尖级国宝,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走进甘南走廊,就是融入丝绸之路,就是踏进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河。

甘南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在42.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峡谷溶洞等各类景观千姿百态。河西走廊戈壁、绿洲相间分布,雪山巍峨,瀚海茫茫,边塞风光壮美神奇;甘南草原牧场广袤,牛羊肥壮;陇中高原千沟万壑,雄浑壮观;陇南山地峰峦叠翠,幽谷密布,大熊猫、金丝猴隐匿其间,一派南国风光。

甘南是一个民族大观园,有汉、回、藏、裕固、东乡、保安、土、满等45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甘南独有的少数民族。甘南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甘南,丝绸之路上的景观长廊,一个可以使您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实现旅游梦想的旅游胜地。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

 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截至2010年底,列入《甘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92种固体矿产中,与2009年比较,有4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23种,减少的有26种。

 2010年全省共有各类(油气除外)持证矿山3290个。按生产规模划分,大型矿山34个,中型矿山52个,小型矿山1154个,小矿(生产建设规模在小型矿山规模上限十分之一以下)2050个。按投资方式划分,内资企业3287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个,外商投资企业1个。 

 文化节庆

甘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南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南省为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有成千上万人在研究。 目前,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等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南花儿、甘南藏戏(部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路段,也是中国华夏文明、游牧文化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有“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之美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堪称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南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甘南文化总体以丝路文化为主,从旅游角度看,具体可概括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9类。

 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南、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保存着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万件。在我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维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正是今天的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也正是因为《阳关三叠》和《凉州词》的绝世咏唱使阳关玉门关名垂千古。阳关玉门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地势,现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您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

 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万里长城的西起点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南嘉峪关,全长8851.8公里(17703.6华里)以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南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甘南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南长城遗址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南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

  甘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甘南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传入,比一般认为佛教传入内地的时间早了300多年。两汉时,有明确记载大月氏国王的使者口授佛经给秦景宪。此时,甘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来西往的高僧在甘南传播佛教,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然后又向内地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五凉政权特别是前凉以佛教为国教,敦煌和凉州成为佛经翻译中心和到洛阳、江南一带传佛高僧的输出地。 这一时期,佛教在甘南的发展和传播已经由小乘向大乘过渡,佛教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南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唐朝时期,甘南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南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南黄河风情之旅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南,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

    甘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如今,甘南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

 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

 甘南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南省已有甘南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二.1.4 甘南发展——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区位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地位凸显

1、全经济在上升通道的合理区间内稳健运行

自2011-2015年,甘南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考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创新动力,经济继续在上升通道的合理区间稳健运行,虽呈现增速放缓趋势,但整体运行状态还是稳中有升的。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6张图片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近五年来甘南市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坚持将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积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11—2015年,甘南市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额呈平稳增长。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7张图片

居民收入方面,2011-2015年全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金按时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足额兑现,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8张图片

 居民消费方面,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物价水平提高,但自2012年起,全县的物价水平逐渐趋稳。

2011-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稳步提升,说明甘南市居民的购买力持续提升,2015年全年,全市商贸、餐饮行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乡消费进一步活跃。201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1.38亿元,增长6.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8亿元,增长12.08%。批发业商品销售额50.51亿元,零售业商品销售额80.10亿元,分别增长17.47%和14.69%;住宿业营业额4.69亿元,餐饮业营业额19.21亿元,分别增长17.44%和19.56%。

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_第9张图片

2、北开南联,东西贯通的交通大格局成为甘南“一带一路”开放的区位优势

2015年12月20日,甘南市市委(扩大)会议提出“在开放定位上,要把甘南打造成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甘南地处呼包银榆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拥有中俄口岸,对内辐射陕宁蒙青省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深入推进,我市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也将展现出发展新气势、绽放新魅力。

目前,甘南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口岸物流业作为对外开放的有利抓手,大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境外、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首先依托口岸,搞活口岸贸易、物流,发展口岸经济,积极构建以物流为纽带的产业体系,建设边境经贸合作高端平台,打造对蒙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加工和储备基地。同时立足口岸建设,发挥南北相连、贯通东西的地缘优势,打造国际综合保税物流园区,辐射兰州乌海、银川等周边地区。

其次推动口岸物流园区整合物流功能区建设,并依托综合商贸物流中心、甘南经济开发区陆港等龙头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积极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入驻口岸、园区,加快构建区域产业互补和物流整合的发展模式。

再次大力推动口岸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特色产品物流、城市商贸物流等各类物流业态门类齐全、一体联动发展的多式联运格局。加快与外国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协调落地签证事宜,拓展边境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畜产品进口深加工,争取国家检验检疫局将口岸作为对俄蒙肉类及畜产品定点进口口岸。

此外,甘南市还将借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位优势,落实与周边地区签订的经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推进在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的交流协作,推动与内蒙、宁夏、甘南等周边省市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1.5 企业转型——国鼎延伸产业链,实现“以兴产、矿城联动”

甘南市地处呼包银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处,与宁夏、甘南的多个地市毗邻,与蒙古国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甘南市域内的国鼎企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中国与中亚各国加强区域合作、开放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给甘南市推进全方位开放、深化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国鼎文化交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国鼎走向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新常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会《决定》时强调,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新一届政府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并要求对于环境污染实施铁腕治理。甘南市地处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国环保工作的新要求变化,为国鼎发展生态旅游和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机遇。

因而,基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大背景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的重大机遇,国鼎主动适应“新常态”,由过去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在做精做强矿业开发的前提下,依托国鼎、延伸国鼎、超越国鼎,完善国鼎产业链,由开采生产逐步向加工、交易过渡,并实施“以矿兴产、矿城联动”战略,依托全产业链向文化旅游产业延伸,进一步增加国鼎产品附加价值,推动甘南旅游产业发展。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有助于发展甘南全域旅游,树立大美·甘南的旅游总体形象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旅游正从“景点旅游”的初级阶段向“全域旅游”的高级形态转变。作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圣地甘南,理应积极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勾勒着全域旅游新蓝图。

2017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过程中,甘南市提出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力把甘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逐步构筑“大旅游”格局,打造甘南旅游“升级版”。构建“大文化”“大沙漠”“大民俗”等5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打响“大美甘南”全域旅游文化品牌。着力做好做足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地质公园为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目前甘南通过完善机场、快速客运铁路等旅游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大旅游城镇建设力度,推进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优化旅游环境,并通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举办各类节庆节事活动壮大旅游市场主体,2016年仅通过节庆赛事带动吸引的主要客源市场游客达268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27.6亿元。此外,甘南还将推出丝绸之路古道、中俄蒙跨境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等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2017年内计划投资33.8亿元,重点建设21个旅游项目,为形成“大旅游”格局助力。

 本项目位于甘南西北部入口,根据《甘南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功能分区,本项目位于老城区北部,南侧为文化产业区,北部为低碳环保工业园,东侧为城市生态核心区。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上来看,本项目具备发展片区旅游的物质资源基础,并且周边也能够为项目发展提供大量的游客来源。在本项目与周边项目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的同时,亦能够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且本项目二期规划的国鼎酒店也能够有效疏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此外,项目与国鼎生态小镇距离仅约160km,在规划主题上能够与之呼应,未来将依托国鼎文化建立集交易、购买、参观、住宿各功能为一体的国鼎主题旅游线路。目前甘南主要以沙漠、庙宇、戈壁、奇石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作为主要旅游元素,关于文化这一旅游主题尚处空白,因而项目实施将为甘南旅游业发展再添一优质营销点,与全市其他旅游资源相互补充,加之国鼎本身的神秘感也与大美·甘南的旅游总体形象相契合。另外,由于市内特殊的地理环境,近年来甘南成为自驾游、自助游的旅游胜地,旅游客群偏年轻化,更倾向于消费体验式旅游产品,本项目亦根据此类需求推出了DIY国鼎创作的体验式服务。因此,项目实施将有助于强化甘南旅游市场宣传,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对于做大做强“大美甘南”全域旅游文化品牌,构建“大旅游”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2.2 项目建设有助于延伸国鼎产业链,提升国鼎产品附加值

基于企业资源优势、大众消费需求以及甘南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形势,国鼎拟建设甘南市国鼎文化博览园,规划将以国鼎为载体,文化为契机,旨在打造一个集国鼎特色、文化展示、私人定制、工艺设计、终端销售、租赁融资、秀场演艺、节日旅游、论坛于一体的国鼎产业综合体。

项目的实施对于国鼎来说,有助于其主动适应“新常态”,由过去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在做精做强矿业开发的前提下,完善国鼎产业链,由开采生产逐步向加工、交易过渡,并实施“以矿兴产、矿城联动”战略,依托国鼎全产业链向文化旅游产业延伸,进一步拓展国鼎相关业务,创新国鼎产品,增加国鼎产品附加价值,完成国鼎价值链的开发创新,使得大众在购买交易国鼎产品的同时,享受国鼎观赏、文化品鉴等衍生服务,对于国鼎加快产业链整合、发挥整合效应,再造竞争优势,用新思维、新模式推动企业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与国鼎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坚持生态文明与企业文明并行,坚持国鼎特色与国鼎文化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项目实施将打造中国甘南独具特色的国鼎文化博览园,让国鼎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铸就国鼎特色的国鼎大道。

2.3 项目建设有助于发挥甘南资源优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甘南一直是甘南重点发展的旅游区域之一,全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面积很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旅游资源条件,因此旅游业成为甘南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首选产业之一。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全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旅游产业成为为数不多的实现规模和速度双增长的行业之一,为全市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16年甘南市全市累计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和40.4%,旅游总收入对GDP贡献率达到2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在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旅游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投资结构逐步改善,投资热点加快形成。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甘南正在转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驾游基地、国家级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甘南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该项目建成后将明显提升甘南市城市消费品位,增强国鼎价值空间,填补国鼎终端市场空白,带动旅游消费,引领国鼎文化,彰显国鼎产业优势,放大国鼎的货币属性功能。与此同时,将为甘南市产业格局添加“国鼎板块”,注入新的活力,为推动甘南市经济转型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鼎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