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鸟瞰·小程序2018的续篇的第二篇。
上一篇完成了对百度小程序的看法分析,按照之前的计划,这一篇我们开始第二个小程序平台的分析。
聊聊对支付宝小程序的看法吧。
说实话,支付宝小程序是我最不熟悉的平台。我手机上的支付宝APP经常因为不常使用而被自动卸载掉。
但还是要硬着头皮来装这个B,没有干货就说一些道听途说听来的信息。
一、钱和信用
虽然我的支付宝余额常年不超过10元钱,但支付宝对我来说是一个放钱的地方,不知道为啥我感觉支付宝更安全一些。
如果支付宝的其他用户也这么认为的话,那么用支付宝小程序来赚钱这件事就容易一点了,因为从概念上它离钱就更近一点。
一方面,如果用户把更大额度的钱放在支付宝,或者把存有更大额度钱的银行卡绑定在了支付宝,或者用户放心通过支付宝支付大额消费,那么单从赚钱这件事上,支付宝小程序就会更容易一点。
另一方面,“离钱近”这件事如果形成共识,那么他就容易因为“期货思维”聚集更多想赚钱的开发者和资本,这对于生态的快速完善是有非常有促进意义的。
更重要的一点,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slogan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如果他们在支付宝小程序同样秉持了这个思维,而不是盲目模仿微信,他可能会有更忠诚的开发者基础。
因为钱衍生出来的支付宝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是他的信用体系。这个体系微信一直在做,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追。
这个信用体系,在我看来是和微信拥有社交体系一样的绝对优势。
微信的社交体系评价的是用户的影响力,是一个网络;支付宝的信用体系评价的是用户的价值,是单独存在的。
网络体系适合传播,可以帮助小程序快速传播,但是对传播影响力的唯一评价标准是流量,也就是影响了多少人,但是影响了多少有价值的人无从评价。大部分时候,你只能通过地域、年龄段、设备型号来猜。
信用体系虽然少了传播价值,但是可以对影响到的每一个用户价值做评价。说些不好听的话,信用体系可以更好的分层,住在北京的30岁男人不一定有消费能力,但750信用分以上的人,不管他在哪里都是有消费能力的。
二、社交和流量
支付宝的弊端是没有传播,支付宝在社交上发起了一拨又一波的攻势,都败下阵来。
但这不代表支付宝没有传播能力。你应该见过不止一次“复制这段吱口令打开支付宝,赶紧来抢红包”吧?
这就是支付宝的传播力。
逐利应该是人的本性,哪怕这个“利”是随机的、是要付出很多波折的,我们都愿意翻山越岭得到它。
我们这里不讨论为什么传播面积如此之广的“吱口令”,仍然没法帮助支付宝建立起社交体系,只要支付宝有我们需要的传播能力就好了。
口令这件事情,没有平台可以封杀,除非政策监管。除了利益驱动可以帮助用户想出任何办法绕过封杀外,复制粘贴作为一项高频使用的基本操作,没有一个平台愿意为了遏制支付宝而阉割掉,太得不偿失了。
“吱口令”可以像寄生虫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微信不断获取养分,但似乎支付宝没想这么干。
可能是还觉得自己的社交有希望。
支付宝好歹也有5亿月活,说他没流量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流量是真的流量么?至少我是他月活的一部分但我不是他的流量。
每天订外卖支付后,给我送的刮刮乐我都懒得刮。
那么支付宝有机会把这些“月活”转化成小程序的“流量”么?肯定有,就看支付宝要下多少本了。
现在还没有,所谓赋能,不过是把小程序放在了首页(的最底端)。
5亿月活,即便首页最底端,也足以碾压微信大部分靠自力更生拼到头部的玩家了。
至于什么样的团队能拿到支付宝的赋能,大家去看支付宝小程序的PR稿就知道。
三、属性和策略
创业者是在平台的夹缝中生存的,除了要适应平台的政策规矩,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基于平台特性的最佳玩法。
微信是一个人与人的连接器,所以基于微信平台的创业者,去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或不干胶是最好的选择。
支付宝的属性是什么?
支付宝是为支付而生的,它所发展的起来的几乎所有功能都是以“钱”为纽带的:要么帮用户更方便的花钱,要么帮用户更方便的赚钱。
注意,是“帮助用户更方便的花钱”,而不是“引导用户花更多的钱”,后者是淘宝的属性。
所以,当你想在支付宝小程序赛道大展拳脚,先看一看自己提供的服务离钱近不近。
把肉从左手倒到右手就满手都是油水了。
以上,拙见。
但是从薅羊毛的角度,支付宝太生活服务化了,没点实实在在的本事最好再观望观望。
我建了个百度小程序开发者的群,感兴趣可以加我好友(bug563994660),做一下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拉你入群。
加粗说一下:我好友不需要验证,所以你加了我好友之后如果没做自我介绍,我不会舔着脸问你是谁,然后主动添加你为好友,这相当于没加上我。
我好友很多是大佬,但没有“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