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通信与死锁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在多道程序的环境中,系统中的多个进程可以并发执行,同时它们又要共享系统中的资源,由此诸进程间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进程间制约关系

1.竞争关系

   源于资源共享,多个不存在逻辑关系的进程因共享资源而产生制约关系。

    若一个进程要求使用某一资源,而该资源正被另一个进程使用,并且这一资源不允许两个进程同时访问,那么该进程只有等待,只有这一资源释放后才能使用。

2.协作关系

   源于进程间的协作。

   一组进程为完成共同任务分工协作,各进程都独立以不可预知速度推进,在执行的先后次序就有约束,在一些关键点上协调工作。若一个进程运行到某关键点时,在尚未收到另一协作进程发来的信息前应阻塞自己,等协作进程发来消息后方可继续执行。

进程间这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进程互斥和进程同步两方面

二、进程互斥

引例: 宿舍电话的使用

       打印机的使用

1、临界资源

    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

    引例中的电话和打印机都属于临界资源。还有光盘刻录机、绘图仪、共享变量、共享的数据结构等等也是临界资源。

2、临界区:

     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段称为临界区。(临界段)

3、进程互斥

进程应互斥访问同一临界资源,即进程应互斥的进入临界区。当一进程正在访问某临界区时,就不允许其它进程进入,试图进入临界区的另一进程必须等待。进程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进程互斥。

4、进入临界区的准则:

每次至多有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内执行;

若已有进程在临界区中,试图进入此临界区的其他进程应等待;

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应在有限时间内退出,以便让等待队列中的一个进程进入。

进程同步

互斥的概念来自于诸进程对临界资源的竞争,同步来源于多个进程的协作。在人类社会中竞争与协作是永恒的。  

进程同步:几个进程相互协作,一个进程到达某点后,若另一进程尚未完成某些操作,就必须停下来等待,只有等另一进程的这些操作完成了才能继续执行。协作进程间需要在某些关键点上排定执行先后次序而等待、传递信号或消息所产生的协作关系称为进程同步。

进程互斥的实现

一、实现进程互斥的软件算法

现在很少用软件方法解决互斥,但通过学习软件解法能使读者了解到,在早期进程互斥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软件解法的缺点

1. 忙等待

2. 实现过于复杂,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

二、实现进程互斥的硬件设施

     用软件解决很难,现代计算机大多提供一些硬件指令。

利用关中断实现进程互斥

利用Test-and-Set指令实现互斥

利用swap指令实现进程互斥

1.利用关中断实现进程互斥

进程进入临界区时关中断,在进程退出临界区时开中断。

关中断方法简单有效

关中断方法的缺点

2.Test-and-Set(TS)指令实现互斥

TS指令

 

bool TS(bool &x)

{

    if(x)

        {

           x=false;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TS指令实现进程互斥

 

bool s=true;

cobegin

process Pi( )  {                //i=1,2,...,n

         while(!TS(s));        //上锁

         {临界区};

         s=true;                  //开锁

}

coend

   变量s代表了临界资源的状态,可把它看成一把锁。S初值设为true,表示没有进程在临界区,资源可用。进入临界区前,首先用TS指令测试s,若没有进程在临界区,则可进入,否则循环测试直至s的值为true;当进程退出临界区时,把s的值置为true。

3.swap指令实现进程互斥

swap指令

又称交换指令,在Intel x86中称为XCHG。

功能是交换两个字的内容。

void SWAP(bool &a,bool &b)

      {

   bool temp=a;

   a=b;

   b=temp;

      }

利用swap实现进程互斥

为每一临界资源设置一个全局布尔变量lock,其初值为false,表示无进程在临界区内。在每个进程中有局部布尔变量keyi。

bool lock=false;

cobegin

Process Pi( ){                             //i=1,2,...,n

    bool keyi=true;

     do {

                    SWAP(keyi,lock);

                   }while(keyi);             //上锁

      {临界区};

      SWAP(keyi,lock);         //开锁

}

coend

实现进程互斥的软件算法太过复杂,效率低下;

实现进程互斥的硬件方法虽简单有效,但采用忙式等待,白白浪费cpu时间;将测试能否进入临界区的责任推卸给各进程,会削弱系统的可靠性,加重用户的编程负担;且这些方案只能解决进程互斥问题,却不能解决进程同步问题。

信号量与PV操作

管理和控制铁路和公路交通的重要工具是信号灯,利用信号灯的颜色控制各种车辆的正常通行。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信号灯(信号量)的概念,让多个进程通过信号量展开交互。

一、信号量的概念

    信号量的概念是由荷兰科学家Dijkstra于1965年提出的。

1.信号量的定义

是一个结构型数据结构,定义如下:

 struct semaphore

 {

     int value;    //信号量的值

     struct pcb *list;  //信号量队列的头指针

  }

信号量说明:

  semaphore s;

信号量必须置一次且只能置一次初值,初值不能为负数。

对信号量只能执行P、V操作

2.P、V操作

对信号量仅能执行P、V操作。

对信号量的P操作记为:P(S),P操作是一个原子操作。

对信号量的V操作记为:V(S), V操作是一个原子操作。

  在实际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是由机器硬件提供P、V操作的指令,当然是原子操作,若机器不提供P、V操作的指令,则操作系统提供P、V操作原语。

P(s):

s.value--;

若s.value≥0,则执行P(s)的进程继续执行;

若s.value<0,则执行P(s)的进程被阻塞,并把它插入到等待信号量s的阻塞队列中。

V(s):

s.value++;

若s.value>0 ,则执行V(s)的进程继续执行;

若s.value≤0,则执行V(s)的进程从等待信号量s的阻塞队列中唤醒头一个进程,然后自己继续执行。

操作系统正是利用信号量的状态对进程和资源进行管理。从物理意义上理解,P操作相当于申请资源;V操作相当于释放资源。

二、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

1. 两个进程间的互斥

     semaphore  S;

     S =1;      

    cobegin

       Process P1(  )                 Process P2( )

         {    ……                             {    ……

              P(S)                          P(S)

 

              V(S)                          V(S)

                ……                                 ……

         }                                           }

    coend

 

信号量取值范围:m~m-n

信号量的含义:

     S>0表示有S个资源可用

     S=0表示无资源可用

     S<0则| S |表示S等待队列中的进程个数

三、用信号量实现进程的同步

1.进程同步模型

    进程P1到达L1这一点时,若进程P2还未执行到L2点,进程P1就必须停下来等待,等到进程P2到达L2这一点时,P1才能继续运行。也就是进程P1在L1这一点要与进程P2同步。

(P1等待P2)

 

semaphore s;

S=0

Cobegin

  process P1()          process P2()

    {     ……                       {     ……

      L1:P(s)                             ……

           ……                         L2:V(s)

           ……                             ……

     }                                    }

coend

在操作系统中,同步有各种各样,归纳起来有两类:

保证一组合作进程按确定的次序执行

保证共享缓冲区的合作进程的同步。

2.合作进程的执行次序

        若干个进程为了完成一个共同任务而并发执行,在这些进程中,有些进程之间有次序的要求,有些进程之间没有次序的要求。

        为了描述方便,可以用一个图来描述诸进程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次序。——进程流图

同步、通信与死锁_第1张图片

四、互斥和同步对信号量操作方法的差异

      互斥和同步都是通过对信号量的P、V操作来实现的,但这两种控制机制对信号量的操作策略是不同的。

互斥的实现:

      是不同进程对同一信号量进行P、V操作。进入临界区之前执行P操作,退出临界区后执行V操作。

同步的实现:

      Pa进程要同步等待Pb需设置一信号量,Pa进程中实行P操作,Pb进程实行V操作。

      若进程Pb也要同步等待Pa,则要设置另一个信号量。

P.V操作必须成对出现,有一个P操作就一定有一个V操作

     当为互斥操作时,它们同处于同一进程

     当为同步操作时,则不在同一进程中出现

总结:

P.V操作必须成对出现,有一个P操作就一定有一个V操作。

       当为互斥操作时,它们同处于同一进程。

       当为同步操作时,则不在同一进程中出现。

如果两个P操作在一起,那么P操作的顺序至关重要。

     一个同步P操作与一个互斥P操作在一起时,同步P操作在互斥P操作前。

而两个V操作在一起时顺序无关紧要。

进程通信

进程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是指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信号量及P.V操作实现的是进程之间的低级通讯,所以P.V为低级通讯原语。它只能传递简单的信号,不能传递交换大量信息。

进程间通信的方式

信号(signal)通信机制

管道(pipeline)通信机制

消息传递(message passing)通信机制

信号量(semaphore)通信机制

共享主存(shared memory)通信机制

前两种是UNIX最早的版本就提供的进程通信机制。信号通信机制只能发送单个信号而不能传递数据;管道通信虽能传送数据,却只能在进程家族内使用,应用范围有限。

一、管道通信机制

管道通信是UNIX的传统进程通信方式,也是UNIX发展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的特殊文件,称pipe文件。

发送进程以字符流形式把大量数据送入管道,接收进程从管道中接收数据,所以叫管道通信。

管道的实质是一个共享文件,基本上可借助于文件系统的机制实现,包括(管道)文件的创建、打开、关闭和读写。

但写进程和读进程间的相互协调单靠文件系统机制解决不了,读写进程相互同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互斥,即一个进程正在使用某个管道写入或读出数据时,另一个进程就必须等待;

(2)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必须能够知道对方是否存在,如果对方已经不存在,就没有必要再发送信息。

(3)同步,指当写进程把一定量的数据发送后,便睡眠等待,直到读进程把管道中数据取走后,在把它唤醒。反之当读进程读空管道时,也被阻塞,直到写进程将数据写入管道后,才将它唤醒。

二、共享主存通信机制

在主存中开辟一个公用存储区,要通信的进程把自己的虚地址空间映射到共享主存区。发送进程将信息写入共享主存区的某个位置上,接收进程可从此位置读取信息。

三、消息传递通信机制

进程间的数据交换以消息为单位,程序员利用系统的通信原语实现通信。操作系统隐藏了通信的实现细节,简化了通信程序编制的复杂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消息传递通信机制可分为:

直接通信:发送进程直接把消息发送给接收者,并将它挂在接收进程的消息缓冲队列上。接收进程从消息缓冲队列中取得消息。

间接通信:发送进程将消息发送到某种中间实体中(信箱),接收进程从中取得消息。也称信箱通信,在网络中称为电子邮件系统。

1.直接通信的实现

发送或接收消息的进程必须指出消息发给谁或从谁那里接收消息。至少需要提供两条原语:
原语send(P,消息):把一个消息发送给进程P
原语receive(Q,消息):从进程Q接收一个消息

直接通信的实现在操作系统空间设置一组缓冲区。

当发送进程需要发送消息时,执行send系统调用,产生访管中断,进入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为发送进程分配一个空缓冲区,并将所发送的消息从发送进程copy到缓冲区中,然后将该载有消息的缓冲区连接到接收进程的消息链链尾,如此就完成了发送过程。

发送进程返回到用户态继续执行。

在以后某个时刻,当接收进程执行到receive接收原语时,也产生访管中断进入操作系统。

由操作系统将载有消息的缓冲区从消息链中取出,并把消息内容copy到接收进程空间,之后收回缓冲区,如此就完成了消息的接收。

接收进程返回到用户态继续进行。

2.间接通信的实现

Send实现

send(MailBox,M):把信件M送到指定的信箱MailBox中

步骤:

   查找指定信箱MailBox ;

   若信箱未满,则把信件M送入信箱且唤醒“等信件”者;

   若信箱已满置发送信件进程为“等信箱”状态;

Receive实现

receive( MailBox ,X):从指定信箱MailBox中取出一封信,存放到指定的地址X中

步骤:

查找指定信箱MailBox ;

若信箱有信,则取出一封信存于X中且唤醒“等信箱”者;

若信箱无信件则置接收信件进程“等信件”状态;

 

死锁

在一组进程中,每个进程都等待被该组进程中其他进程所占有的资源,从而无限期陷入僵持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死锁。

如果死锁发生,会浪费大量系统资源,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2.产生死锁的原因

竞争资源

进程间推进顺序不当

3.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互斥条件:系统中存在临界资源,进程应互斥地使用这些资源。

占有和等待条件:进程在请求资源得不到满足而等待时,不释放已占有的资源。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占有的资源只能由属主释放,不能强行剥夺。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循环等待链,链中的每一个进程都在等待下一进程所持有的资源。

4.处理死锁的基本方法

(1)死锁防止(deadlock prevention)

通过设置某些限制条件,去破坏死锁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来防止死锁。

`较易实现,广泛使用,但由于所施加的限制往往太严格,可能导致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的降低。

(2)死锁避免

不事先采取限制措施去破坏产生死锁的条件,而是在资源的动态分配过程中,用某种方法去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死锁的发生。

 

只需事先施加较弱的限制条件,可获得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但在实现上有一定难度。在较完善的系统中常用此方法。

(3)检测死锁

事先并不采取任何限制,允许死锁发生,但可通过检测机构及时检测出死锁的发生,并精确确定与死锁有关的进程和资源。

(4)解除死锁

与检测死锁相配套,当检测到发生死锁时,采用一定的方法解除死锁。

实现难度大,但可获得较好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二、死锁防止

设法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

条件1(互斥条件)是由设备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不仅不能改变,还应加以保证。

破坏条件2(占有和等待条件)

采用资源的静态分配策略。

静态分配是指进程必须在执行前一次性地申请在所需的全部资源,若系统有足够资源则完全分配。若分配时只要有一种资源不能满足,则不分配任何资源,而让进程等待。

优点:简单、易于实现且安全。

缺点:资源严重浪费,严重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使进程延迟运行。

破坏条件3(不剥夺条件)

采用剥夺式调度方法。

占有资源的进程,再提出新资源请求时,若有则分配,否则剥夺此进程已占有的所有的资源,并让进城进入等待状态,资源充足后再唤醒它重新申请所需资源。

实现复杂、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破坏条件4(循环等待条件)

资源按序分配:把系统中的所有资源编号,所有分配请求必须以序号上升的次序进行。

例如:系统中有下列设备:输入机(1),打印机(2),穿孔机(3),磁带机(4),磁盘(5)。有一进程要先后使用输入机、磁盘、打印机,则它申请设备时要按输入机、打印机、磁盘的顺序申请。

优点:同前两法相比,其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有较明显的改善。

缺点:进程实际需要资源的顺序不一定与资源的编号一致,因此仍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死锁避免

各种死锁防止方法能够防止死锁发生,但由于所加限制条件太严格,会导致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的降低。

另一种解决死锁问题的方法称为避免死锁。

避免死锁基本思想:把系统状态分为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状态,只要系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即可避免死锁的发生。

1.系统状态

(1)安全状态

如果系统能按某种进程顺序(如P1,P2,…,Pn)为每个进程分配其所需的资源,直至所有进程都能运行完成,此时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进程序列称为安全序列。

(2)不安全状态

若不存在这样一个安全序列称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后,就有可能进而进入死锁状态,反之,只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便可避免进入死锁状态。

同步、通信与死锁_第2张图片

死锁避免实质:

       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资源,但系统在资源分配前先检查此次分配后系统的安全性,若分配后系统仍处于安全状态,则将资源分配给进程,否则不分配,令进程等待。

2.银行家算法

最有代表性的避免死锁算法,由Dijkstra提出。

3.安全性测试算法

四、死锁的检测和解除

以上讨论的各种处理死锁的技术均是事先预防的方法,保证系统不会发生死锁。

死锁的检测和解除技术允许死锁发生,操作系统不断监视系统进展情况,判断死锁是否发生,一旦死锁发生则采取专门的措施,解除死锁并以最小的代价恢复操作系统运行。

1.死锁的检测

(1)进程-资源分配图

用有向图描述系统状态,准确、形象

同步、通信与死锁_第3张图片

(2)死锁检测

    系统状态和资源分配图一一对应,可通过资源分配图检测系统是否发生死锁。

a.如果进程-资源分配图中无环路,则此时系统没有发生死锁。

b.如果进程-资源分配图中有环路,且每个资源类中仅有一个资源,则系统中发生了死锁,此时,环路是系统发生死锁的充要条件,环路中的进程便为死锁进程。

c.如果进程-资源分配图中有环路,且涉及的资源类中有多个资源,则环路的存在只是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未必发生死锁。

进程-资源分配图化简

在进程-资源分配图中找出一个即不阻塞又非独立的进程,消去此进程的所有请求边和分配边,成为孤立结点。重复上述过程,经一系列简化,使所有进程成为孤立结点,则该图是可完全简化的;否则则称该图是不可完全简化的。

死锁定理

系统为死锁状态的充分条件是:当且仅当该状态的进程-资源分配图是不可完全简化的。该充分条件称为死锁定理。

二、死锁的解除

结束所有进程的执行,重新启动操作系统。方法简单,但以前工作全部作废,损失很大。

撤销陷于死锁的所有进程,解除死锁继续运行。

逐个撤销陷于死锁的进程,回收其资源重新分派,直至死锁解除。

剥夺陷于死锁的进程占用的资源,但并不撤销它,直至死锁解除。可仿照撤销陷于死锁进程的条件来选择剥夺资源的进程

根据系统保存的检查点,让所有进程回退,直到足以解除死锁,这种措施要求系统建立保存检查点、回退及重启机制。

当检测到死锁时,如果存在某些未卷入死锁的进程,而随着这些进程执行到结束,有可能释放足够的资源来解除死锁。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