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

课程:《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

班级: 1723

姓名: 方艺雯

学号:20172314

实验教师:王志强

实验日期:2018年12月3日

必修/选修: 必修

1、实验内容及要求

  • 实验查找与排序-1

    定义一个Searching和Sorting类,并在类中实现linearSearch(教材P162 ),SelectionSort方法(P169),最后完成测试。
    要求不少于10个测试用例,提交测试用例设计情况(正常,异常,边界,正序,逆序),用例数据中要包含自己学号的后四位
    提交运行结果图。

  • 实验查找与排序-2

    重构你的代码
    把Sorting.java Searching.java放入 cn.edu.besti.cs1723.(姓名首字母+四位学号) 包中(例如:cn.edu.besti.cs1723.G2301)
    把测试代码放test包中
    重新编译,运行代码,提交编译,运行的截图(IDEA,命令行两种)

  • 查找与排序-3

    参考http://www.cnblogs.com/maybe2030/p/4715035.html 在Searching中补充查找算法并测试
    提交运行结果截图

  • 查找与排序-4

    补充实现课上讲过的排序方法:希尔排序,堆排序,二叉树排序等(至少3个)
    测试实现的算法(正常,异常,边界)
    提交运行结果截图
    (3分,如果编写多个排序算法,即使其中三个排序程序有瑕疵,也可以酌情得满分)

  • 查找与排序-5

    编写Android程序对各种查找与排序算法进行测试
    提交运行结果截图
    推送代码到码云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3-1

  • 本实验只需要把以前实现过的Sorting和Searching方法运行一下,并用Junit测试正常,异常,边界,正序,逆序是否正确即可。这个实验开始一直搞不清楚异常和边界是如何判定的,那种算异常情况,最后询问同学之后解决了。异常测试是查找数组中没有的目标,所以Junit测试不通过;边界测试是查找数组中是否有边界的元素存在,若Junit测试通过,则边界测试通过。
  • 实验结果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3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4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5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6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7张图片

实验3-2

  • 本实验只需要运行一下Sorting和Searching程序就行。由于虚拟机不能用了,需要重新下,老师说用idea也可以,所以只有idea的测试。
  • 实验结果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8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9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0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1张图片

实验3-3

  • 在提供的网站中有现成的部分查找算法,也有其他算法的精细讲解,然后按照提供思路实现。主要的问题是斐波那契法,之前没有学习过,在查找了相关解释后,理解为:斐波那契法与折半查找法的思路基本一致,但是区别在于斐波那契法需要构建一个数列提供分割点,其分割点的最初设置是mid = low + F[k-1] -1,原因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后一项是前两项之和,这两项对应查找表的左右两部分,这时分割点的方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查找表的长度是F(K)-1,原因是为了格式上的统一,以方便递归或者循环程序的编写。表中的数据是F(k)-1个,使用mid值进行分割又用掉一个,那么剩下F(k)-2个。正好分给两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的个数分别是F(k-1)-1与F(k-2)-1个,格式上与之前是统一的。不然的话,每个子序列的元素个数有可能是F(k-1),F(k-1)-1,F(k-2),F(k-2)-1个,写程序会非常麻烦。”
  • 新增的算法,以下是在网上查找到的详细解释:
    • 斐波那契查找与折半查找很相似,他是根据斐波那契序列的特点对有序表进行分割的。他要求开始表中记录的个数为某个斐波那契数小1,及n=F(k)-1;开始将k值与第F(k-1)位置的记录进行比较(及mid=low+F(k-1)-1),比较结果也分为三种:
      • 相等,mid位置的元素即为所求
      • 大于,low=mid+1,k-=2; (low=mid+1说明待查找的元素在[mid+1,high]范围内,k-=2 说明范围[mid+1,high]内的元素个数为n-(F(k-1))= Fk-1-F(k-1)=Fk-F(k-1)-1=F(k-2)-1个,所以可以递归的应用斐波那契查找。)
      • 小于,high=mid-1,k-=1。(low=mid+1说明待查找的元素在[low,mid-1]范围内,k-=1说明范围[low,mid-1]内的元素个数为F(k-1)-1个,所以可以递归 的应用斐波那契查找。
    • 复杂度分析: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log2n),且其期望复杂度也为O(log2n)。)

    • 代码

     /*定义斐波那契查找法*/
    public static int FibonacciSearch(int[] a, int n, int key)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定义一个斐波那契数组
        int max = 20;
        int[] F = new int[max];
        F[0] = 1;
        F[1] = 1;
        for (int i = 2; i < max; i++) {
            F[i] = F[i - 1] + F[i - 2];
        }
        int k = 0;
        while (n > F[k] - 1)//计算n位于斐波那契数列的位置
            k++;
        int[] temp;//将数组a扩展到F[k]-1的长度
        temp = new int[F[k] - 1];
        for (int x = 0; x < a.length; x++) {
            temp[x] = a[x];
        }
        for (int i = n; i < F[k] - 1; ++i)
            temp[i] = a[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F[k - 1] - 1;
            if (key < temp[mid]) {
                high = mid - 1;
                k -= 1;
            } else if (key > temp[mid]) {
                low = mid + 1;
                k -= 2;
            } else {
                if (mid < n)
                    return mid; //若相等则说明mid即为查找到的位置
                else
                    return n - 1; //若mid>=n则说明是扩展的数值,返回n-1
            }
        }
        return -1;
    }
  • 实验结果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2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3张图片

实验3-4

  • 实现希尔排序,堆排序,二叉树排序,然后编写测试类测试正常,异常,边界,希尔排序和堆排序有写博客分析过,而二叉树排序是以前没有学习过的,但也较好理解。

  • 希尔排序基本思想:假设序列中有n个元素,首先选择一个间隔gap,将全部的序列分为gap个子序列,然后分别在子序列内部进行简单插入排序,得到一个新的主序列;而后缩小gap,再得到子序列,对子序列进行简单插入排序,又再次得到新的主序列,直到gap=1为止。在算法中,排序前期,由于gap值比较大,插入排序的元素个数少,排序快,到了排序后期,由于前面的排序导致序列已经基本有序,插入排序对于有序的序列效率很高。
//希尔排序
    public static > void shellSort(T[] data) {
        if (data == null || data.length <= 1) {
            return;
        }
        int gap = data.length / 2;
        while (gap >= 1) {
            for (int a = 0; a < data.length; a++) {
                for (int b = a; b < data.length - gap; b = b + gap) {
                    if (data[b].compareTo(data[b + gap]) > 0) {
                        T temple = data[b];
                        data[b] = data[b + gap];
                        data[b + gap] = temple;
                    }
                }
            }
            gap = gap / 2;
        }
        String result = "";
        for (int i = 0; i < data.length; i++) {
            result += data[i] + " ";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堆排序基本思想:把待排序的元素按照大小在二叉树位置上排列,排序好的元素要满足:父节点的元素要大于等于其子节点;这个过程叫做堆化过程,如果根节点存放的是最大的数,则叫做大根堆;如果是最小的数,自然就叫做小根堆了。根据这个特性(大根堆根最大,小根堆根最小),就可以把根节点拿出来,然后再堆化下,再把根节点拿出来,,,,循环到最后一个节点,就排序好了。整个排序主要核心就是堆化过程,堆化过程一般是用父节点和他的孩子节点进行比较,取最大的孩子节点和其进行交换;但是要注意这应该是个逆序的,先排序好子树的顺序,然后再一步步往上,到排序根节点上。然后又相反(因为根节点也可能是很小的)的,从根节点往子树上排序。最后才能把所有元素排序好。
 //堆排序
    public static > void heapSort(T[] data) {
        ArrayHeap temp = new ArrayHeap();
        for (int i = 0; i < data.length; i++)
            temp.addElement(data[i]);
        int num = 0;
        while (!(temp.isEmpty())) {
            data[num] = temp.removeMin();
            num++;
        }
    }
  • 二叉树排序基本思想:使用第一个元素作为根节点,如果之后的元素比第一个小,则放到左子树,否则放到右子树,之后按中序遍历。
    //二叉树排序
    public static > void binarytreeSort(T[] data) {
        AVLTree tree = new AVLTree();
        for (int i = 0; i < data.length; i++) {
            tree.addElement(data[i]);
        }
        tree.printTree2();
    }
  • 实验结果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4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5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6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7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8张图片

实验3-5

  • 由于这两个算法牵扯到好多类,差不多移到AS上几十个类,然后对方法进行测试,添加查找和排序两个按钮,并有一个显示框显示用不同方法的结果。
  • 实验结果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19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0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1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2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3张图片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 问题一:在编写测试类时,测试用的数组定义int型的就显示:需要Integer类型,找到int类型。
  • 问题一解决:我本来以为这两种类型是差不多的,虽然一直不知道这两个的具体区别然后上网查找了二者区别,参考彻底让你明白 Integer 类和 int 基本数据类型的区别,其基本API为: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4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5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6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7张图片
    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_第28张图片

  • 二者区别
    • 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int则是java的一种基本数据类型
    • Integer变量必须实例化后才能使用,而int变量不需要
    • Integer实际是对象的引用,当new一个Integer时,实际上是生成一个指针指向此对象;而int则是直接存储数据值
    • Integer的默认值是null,int的默认值是0

所以我把数组定义类型统一为Integer类型就可以了。

其他

这次实验的实验五记得是比较麻烦的一个,主要牵扯的类太多,经常出现错误要从很多之前的类里排查,会比较麻烦。但在修改过程中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这次实验主要是关于排序和查找。也学会了更多的算法,温习了Junit的使用。

参考

  • 彻底让你明白 Integer 类和 int 基本数据类型的区别
  • [Data Structure & Algorithm] 七大查找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2314 2018-2019-1《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查找与排序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