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

作者:混沌指纹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1张图片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主要作品有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等。他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现代最后的建筑大师”,“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01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苏州望族,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贝家故宅。他的童年就是在园林中度过。园林中的假山、石桥、池塘和瀑布是他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他在上海读完中学。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2张图片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教育。

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体系中,获得最顶级的资源。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视野、格局超越常人。曾有人这样评价他:“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02

中国人在千年的生活经验中,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天人合一为大道。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3张图片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建筑要融于自然,自然会反馈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池塘、流水、藤蔓、修竹、奇树都是有生命的东西,点缀在亭台楼阁之间,山型的多变、水的荡漾流动、植被的四季荣枯,都是大自然的信息。为建筑增加了生机与灵性。

同时建筑造型上也追求变化,忌平直呆板。所以中国建筑的亭台楼阁都是飞檐斗拱,能弯曲的地方就不会平直。这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平衡。

但这样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成本高昂。狮子林是贝聿铭的叔叔花80万银元买来的,普通人家根本消费不起。北宋末期的“花石纲”因为消耗巨大,导致民怨沸腾、叛乱四起,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其次建造周期长,比如狮子林后来的整修花了70年。

而且技术要求也非同一般,目前能够完成古典假山叠造的匠人基本找不到了。

03

西方的现代建筑追求风格简洁化、造型几何化、结构模块化、低成本、短周期。这对于普通建筑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公共和文教建筑,也就是贝聿铭主要的承接项目来说,发挥的空间就很有限。既要新奇美观,又要低成本、短周期,这对每一个设计师都是一个考验。

但对于学贯中西的贝老来说,他的作品就是这类问题的最佳解决范例。

04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4张图片

左图是卢浮宫改造前的样子,眼力所见的就是砖头和石块的堆积物,显得厚重、冰冷。右图是改造后的样子,增加了玻璃金字塔和水池喷泉,是不是灵动了很多?玻璃及水的轻盈、透明、多变,化解了石材的厚重、冰冷。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5张图片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6张图片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7张图片

配上灯光水影效果,是不是美轮美奂?贝聿铭用现代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采用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结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引进了水和光这些东方造型元素,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尤其创造性地把光线---这个中国人也控制不好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卢浮宫作为昔日王宫,整体风格严谨、庄重,彰显王权的威严。八百年后,这里成了一个博物馆,一个公共建筑。消减王气、增加建筑的亲和力是贝聿铭设计的切入点。中国园林建筑的经验可供借鉴。

水是贝聿铭后期作品的标配。水是万物之源,人类天生亲水。水的透明、流动、可映射、有亲和力为卢浮宫增加了生机和活力。几何形的水池与金字塔、卢浮宫的造型元素一致统一,而且造价低廉。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8张图片

贝聿铭是用光高手。用光贯穿了他一生的设计。光线充盈我们的空间,它随着天空的变化而改变。只要有合适的介质(比如玻璃),它可以跨越空间。相对于中国园林的其他元素水、假山、植被。它不需要釆购,不需要维护。只要有玻璃这种介质,它就会充满你的目的空间。而它的变化最丰富、最快速。用光是最经济、最有效提高建筑视觉丰富性的手段。

中国园林囿于材料(玻璃)的限制,对光线的运用止于室外。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玻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贝聿铭对玻璃这种材料的理解超出常人。

玻璃金字塔的方案提出后,贝聿铭曾受到了面对面侮辱性的质问,他的翻译含着泪,把那些脏话咽在了肚子里,没有把这些话翻译。但当所有人站在金字塔内,感受着外面卢浮宫广场的天光云色时,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因为即使是最缺乏审美能力的人,都不会拒绝阳光的抚慰,那是人的本能。

05

最后再说一下我最钟爱的苏州博物馆。

慕名参观完苏州博物馆,我发现自己没有看过一件藏品。因为成品时间最短的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艺术精品。别的根本无暇顾及。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9张图片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对中国园林的深刻理解,并且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简化。做到了形似而神盈,气韵生动。

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群,你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它那直线几何体的堆叠来看,这分明一个先锋的、设计感十足的是现代建筑,但它的粉樯黛瓦又充满了江南民居独有的神韵。它模糊了中外,模糊了时空,让观者着迷。

水依然是第一要务。博物馆的造型围绕着中心庭院展开。但这个以园林的设计还是很有难度的。当时苏博的预算3.4亿,并不宽裕。

比起隔壁拙政园的一步一景,虚实相间,林木绝胜的豪华盛景。苏博全盘模仿显然不现实。

我们来看贝聿铭的处理。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_第10张图片

观者走进博物馆不起眼的大门,穿过一个大院,进入博物馆主厅。大厅挑空很高,正对大门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幕墙。

幕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外面是一个硕大的庭院,庭院中心是一个池塘,池塘中有折桥,池塘尽头是一段长长的白墙。墙下用黑色片石堆砌出假山的剪影。墙外是高大的榕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池塘、长桥、假山、白墙、绿树错落有致。真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大厅这样设计,是借鉴了《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效果。通过设计,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主庭院最佳的视觉角度,留下美好的印象。

其实为了节约成本,荷塘没有使用太湖石护岸;折桥不是石制的;用平面的片山石代替了立体的假山;凉亭是钢材玻璃材质;只在特定地点栽植了几棵树。

因为对中国园林的充分理解,苏博园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了每个元素的最大能力,做到了形神具备。

06

上善若水,水无形,但能适应万物;水又有力,滴水穿石。贝聿铭就像水,他的设计是建筑与环境的琴瑟和鸣;贝聿铭像水,他的设计是理念的坚持与自信。

网友评论:上帝是邀请贝先生去设计天堂了吧。贝老,走好!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