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你,我就要成为全校最知名的人。
这是本次赴福建学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从第一站福建师范大学“小葵馆”超市一般的规模,到第二站与福州大学新媒体师生聊天时强烈的共鸣感,再到第三站厦门大学无所不在的咖啡文化……旅途中的每一个落脚点所遇到的人和事、所受教到的每一句话,都扣击着我的灵魂。
第一站 福建师范大学
消防栓、楼梯间小葵版十二星座和各种艺术壁画,几乎团委的每一个角落都融汇着福师大的小葵文化;小葵馆里小到钥匙挂坠,大到两学一做核心宣传册,各式各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产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小葵馆生产不出;五微五阵地、八大部门构成的小葵工作室,三百多人的团队,是新媒体师生近六年的心血……
他们的发展现状,是我们从来不敢想象,也是无法靠近的——每年国家专项拨款和省政府资金支持加起来多达四百五十万,福建省从教育部到各种宣传平台都主动找小葵工作室合作,协助他们生产周边。而我们,除了惊叹和羡慕,实在无法表达其他。
回过头来一想,他们的项目之所以能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能让福建省甚至全国新媒体人提到“小葵”都赞不绝口,是因为他们敢做,敢创新,他们的团队思想和意识都走在新媒体人的前列。
“小葵”的成长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是从最初形象征集到最终拍板,再到“小葵”这个能拉近任何一个年龄层亲切感的萌宠形象诞生,通过一步步规划,一点点系统化,才形成如今大型超市般的规模。
谈到他们的新媒体团队建设,一个300多人的团队,职能各不相同,团队荣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一个像小型公司的规模,但又不同于公司的经营的团队——每个学期都有老生毕业,新生加入,要如何培养团队荣誉感呢?
在他们每年纳新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一系列前期培训,这个培训是对团队管理制度的强调,更是团队荣誉意识的初步形成。
他们会告诉每一位成员,每周都有全国、全省高校公众号WCI排名,这个指数是各个高校官方公众号推文的数量、阅读量、点赞数及图文转化率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每周都会有《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平台对指数排名进行公布,各个学校官微的成绩一目了然——有比较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所运营的公众号的图文质量。
而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成员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就体现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平台发布的文章点赞、转发。
但是新成员,你不告诉他们这些他们是不懂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把这种主动点赞和转发的意识和行为传播给他们,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我还是坚信,只有先建设好团队,才能培养出人才,培养出人才,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内容生产。
第二站 福州大学
这是一所被画进写意画里的大学——见到福州大学的第一眼,被她动人的景色所征服。
云雾缭绕的山峦和粼粼的湖水相映衬作为背景…………不行我写不出了,直接上图吧
像素不好,却也难以掩盖她的端庄典雅。
走进校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布局也是让人赞叹不已,占地面积是好几个农大。
我们是下午刚上课时分过去,在校园中逛了一圈,遇到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写生,想必他们的心境应当是平和又舒畅的。
刚从福师大的小葵馆走出来的我们走进福州大学宣传部的会议室的时候甚是觉得严肃和压抑——双方老师、学生面对面围坐着,对方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还亲自参与会议接待我们,氛围完全是严肃的学术交流。
领导走了以后,福大负责微博的老师一开始还拿着一套我听不很懂的管理学SWOT理论在谈,等到后来负责微信的老师聊到他们学校微信团队的建立过程和工作状况——最初的团队组建是从校报拉人、老师和同学一起摸索着前进、现在的部门构造和品牌栏目,几乎与我们的如出一辙,顿时便拉进了双方的距离。
当包老师说起微信推送出去以后的“黑色五分钟”——“生怕推出以后有错误、领导打电话过来要求删除……总是有各种你想象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真是惊心动魄黑色五分钟。” 言语里难以抑制的激动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纷纷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因为这些感受,只有每一个新媒体人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一个外行人,永远不会明白一个新媒体团队,为什么要围着一篇文章守着自己的手机,一遍一遍打开文章看底部那个数字的变化;不可能感受到,一个新媒体团队几十上百号人会因为等待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从突破一万到突破十万的心情比彩票开奖还要激动和紧张;不可能体会到,一个新媒体团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心思,精心制作的一篇图文推送出去后因为一些无可奈何的原因必须删除时,内心有多么多么多么失落。
这其实也是一种团队荣誉感,更是一种自我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要是回到二十年前,变成现在的你们,我就要成为全校最出名的人”他们微博老师一句话让我目瞪口呆,“因为你们现在掌握着全校推广力度最强,传播力最广的一个大平台,全校师生甚至校内外关注我们学校发展的大人物和小平民都可以看到这里发布的动态。我要是你们,我就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在这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本领,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全校知名的‘网红’。”
老师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从真正成为一个新媒体人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怎样去为这个平台服务,怎样完成一天紧张的任务,却从未想过,我运营着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怎么就不能让校内外师生校友认识我、记住我呢?我怎么就不能利用这个平台为我的人生增添一抹光彩呢?
福大新媒体师生和我们都敞开心扉地交流过后,是相见恨晚的愤慨,分别时的一句“你们既然来到了福建 福州 福大,就要记住这里的福天 福地 福人。我们有缘再相见,虽然我们也不一定会再相见,但也说不定过两天我们就去长沙出差就又见面了。”
百年修得同船渡,离开的时候竟然会很不舍,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却达到了心灵上的互通,一想到将来也许再也不会相见,就忍不住有些矫情。
甚是期待下次相遇,再与君促膝长谈。
第三站 厦门大学
我要是个厦大人,我可能会有点烦学校的这方美景。
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不在上课时间封校,到了中午和下午就定时放两千左右游客进来——于是每天本是最惬意的午后时光,校园里密密麻麻全是人,甚至将学校芙蓉隧道堵得严严实实,大家下课骑车回宿舍都过不去。
但的确,这样的校园美景是值得厦大人骄傲的。
正是因为“厦门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加上全国闻名的校园景观,才让他们学校微博粉丝数多达43万。
我很是欣赏他们的咖啡文化和新媒体组织扁平化管理。
因为校长留洋回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让每个学院和行政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室,他们谈论工作、会客等都是在咖啡厅中,伴着淡淡的咖啡香围坐在桌前讨论我们共同的志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我们老师也笑谈,如果这些咖啡室在农大建设,只怕里面每天都是一股浓郁的粉面早餐味儿。
也许这就是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
他们的新媒体团队是由七位核心成员和几位轮流值班人员组成的,人员设置是我们团队的三分之一不到,却每天都能高质高效地生产内容。
虽说他们人才素质本身就要比我们高很多,但是这种扁平化管理,的确是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能让每个人,充分利用平台,展现自己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团队,人虽然多,但真正能做事的却很少,有人闲置在那里没有安排,归属感下降,对团队没有信心,管理也就越来越难。
上下级职权设置更是将学生组织蒙上一层“官僚气息”,每个人都只想着那一个头衔或是一块牌子,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便越来越少。
如果能重头来过,我真愿意像厦大新媒体这样组建团队,分专题分组。
但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再回到从前十几个人的小组模式不大可能,要做的,就是努力完善并实施组织制度,把不好的因素剔除,培养大家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我希望我们新媒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因为我不止一次说过,来到新媒体这个组织,你是能从一个小白成长成一个拥有实用技能的大神的。
只有当你认真地投入到其中,从一开始入门的学习,到后来变成兴趣,到最后你都能把这项技能作为自己的一项副业来发展时,你才叫做真正有所付出有所收获。
总有人因为一开始做不好受到挫败,草率地就放弃了。
可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的思想和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么高时,又何必急于去追求这一份成绩呢?
我们都还年轻,都还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最佳时期,跌倒几次,摔伤几次,都是必然的过程。
尤其喜欢英语老师第一节课跟我们说的一句——羽翼未丰之时,正是逐梦之际。
旅途趣闻
在前往厦大交流的那个美好早晨,两位老师走在前面,我和小许因为腿比较短落在后头。
走到一个路口时,突然“砰”地一声,回头一位老婆婆摔倒在我们身后。
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这么狗血的剧情也能发生在我身上?!那扶还是不扶?扶还是不扶??
小许和我一样,在原地足足挣扎了近一分钟,最终下定决心过去扶起老人家的时候,老师看我们那么久还没跟上,赶紧过来拦住了我们——先等等,先看要不要叫救护车……老人回答不用了,直到后来人越围越多,我们把她扶到路边的台阶上坐下,就继续赶路了。
事后我深刻地反思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老人倒地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青年大学生身边?我们遇到的只是巧合还是故意?假如那天我们真的是被讹上了,老师没有及时出手阻止会发生什么?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我要如何处理?
第一,也许正是现在新一代青年人品德素质高尚,引起了某些人的投机取巧,他们利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善良心,做一些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
第二,从思想道德出发,在我们无法判断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的时候,也绝不能对倒地老人视而不见,因为也许你无视的,很有可能就是一条再也无法挽回的生命;
第三,再有此类情况发生,我们不能走,但也不能不顾一切就上前去扶了,而是应当采取最理性地措施,在存在其他证人或能保证自己清白的前提下询问清楚当事人的需求——万一人家摔倒了,本不应该动而你扶了反倒对他造成了伤害呢?
出门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我们始终还是要保持一颗热忱善良的心。
因为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呀~
不管是各大高校的师生,还是路上偶遇的陌生人,或是出租车司机,福建一行,我们遇到了一路好人。
在特产店询问店员附近好吃不贵的店时他热情介绍,开始我们还怀疑是他认识的人开的,准备坑一笔,直到吃饱喝足后结账发现真的好吃不贵;下超大的雨在大排档三番两次找老板要塑料袋装随行的纸质行李,他都没有一丝不客气,总是笑脸相迎……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载我们去轮渡港口的的士小哥了。
他是内陆人,在厦门当了几年志愿兵后就留在厦门开的士谋生了。
虽然说话还带着军人的那种生硬的距离,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对不说两个字。
但听到我们不熟悉乘船乘车的情况时,却相当仔细地为我们指路,告诉我们要如何乘船,怎么过去更方便。
我们感激地说着谢谢时,他说了一句——不谢,有缘再相见。
又是这句话,我在心里默念,别说这里的人还真有些情怀。
可是我们再相见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这里的人们一口闽南语,好像显得格外质朴,真诚。
但再联想到长沙的这些角色,我的脑海里占据的只有利益至上、冷漠、暴躁不耐烦这些不太好的词语……
长沙节奏太快了,以至于人与人之间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冷静下来坦诚地交往。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与厦门这座城市和《女儿情》这首曲子的缘分。
来到厦门,在这里经过的地铁口、地下通道、隧道这些有街头艺人存在的地方,我们总能听到一曲《女儿情》。
他们用二胡,用小号,用长笛轻轻地拉进我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下雨的那天,为了好好地感受一次“淋雨一直走”,我们师徒四人穿着一次性塑料雨衣,迎着厦门的斜风细雨,哦不,狂风暴雨,从轮渡港口步行回了酒店。
一路相伴的,还有一首绝美的《女儿情》。
现在只要听到这曲悠扬的旋律,我就能回想到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想到一路上老师们有形中无意间对我们的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想到与两位老师和小许在福建经历的欢声笑语。
谢谢一路上相伴的所有人。
福建,有缘我们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