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给得起孩子“爱与自由”之时

我想,正如孙老师书中一阵见血指出的那样,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与自由”之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又何谈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呢? 而我们如果不为人父母,甚至连这一点都意识不到。

我自己就醒悟的很晚,一开始是浑浑噩噩,后来是力不从心,直到我的女儿三岁,入幼儿园。真可谓是“顿悟”,让我心底一直封存的对于“爱与自由”的渴望,对于自我成长的需求,从那一天重新启封。

人就是这样,你激发出他心底的渴望,他便会孜孜不倦地想实现那个愿望,《爱与自由》便是这样一本书。与其说这是一本育儿书,我觉得它更像一本成人的自我教育书,震撼你的是它将那么多我们习以为常、自我安慰的成长缺憾用“情感与爱的联结消失”来展现,娓娓道来,却力量恢弘,看过后你绝不会想再让你的孩子经历一遍你那“缺爱”的童年。

当我们给得起孩子“爱与自由”之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爱不是藏在内心中无法言说的情感,爱是实实在在的联结,用爱化解。

我从来没跟我爸妈说过“我爱你”,真的从来没有,我也从没听我爸对我妈说过这三个字。但我会很自然地对女儿说,“妈妈好爱你”,女儿也会这样对我说。我觉得我们都在表达真情实意,即使她做错事情我批评她时,我也说“你的做法需要这样改正,但妈妈很爱你”。她会反复确认我是不是爱她,而当她得到爱的确认后,她会变得平静。

昨天因为她姥爷没答应她一件事情,她用手去打人,我说“不可以打人,而且这人是我爸爸。”她哇的哭了,嘴里说着“坏妈妈”。我没训斥她,只告诉她我爱我爸爸,就像你爱你的爸爸一样。她不哭了,静静望着我和我父亲,当然也没认错,我猜她大约在理清一种关系——相爱的人不应该互相伤害。

我将继续观察她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下意识反应,而我不想说教。用爱与耐心等等孩子,他们还拥有那么长的童年期呢。

二、孩子给予成人的救赎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埋下了这样那样不完善的种子,当一切都成为定式,我们无法超越自我。只有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可以给予你超凡的勇气去打破僵局,完善自我生命,这便是孩子给予成人的救赎。

好在这一天来的还不算晚。我内心的小孩——那脆弱的没有得到完善发展的自我又有机会发展了。我们虽不再像儿童那样,生命与天地万物自然联结,却可以借由孩子,尽量达到从自我完善走向社会自我的实现。

《爱与自由》让我开启了读懂孩子内心的钥匙,深层来讲,也是因为我其实也时时渴望着读懂自己。我们是如何长成现在这副模样,悦纳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

其实有时你都无需懂什么儿童心理学知识,你只要真心觉得孩子可爱,你就会给她爱。什么是爱呢?抽象来说,是你因为一个人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而爱他。通俗来说,你愿意在孩子玩泥巴浑身是土时不阻止他就是爱他,你在赶时间想训斥他时看他正在观察蚂蚁或一片树叶时转而等待他就是爱他,你在老师找你谈话不冲孩子发脾气就是爱他。

是孩子救赎了你啊,你那僵硬的、毫无直觉的心变得柔软,你感知到一片云彩和一阵风带来的光影变换,你经下过雨后的木桥行走时,会和孩子手挽手,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柔弱的蜗牛,你不再数落爱人的邋遢或不上进而是努力地自我成长。

也许孩子给予你的,就是你这一生的新生。因此,成人啊,不要再扮演上帝了,我们可以为孩子带来的,也许远不及孩子送给我们的。而当你一旦被孩子启动了生命的秘钥——爱,你也会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那就是——给他提供合适的阳光、土壤、和水分,让他成长为他自己。

三、爱、自由与规则

“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这是书里的一句话,但这中自悟的能力,需要几代人的传承。也就是说,从父辈开始,如果在比较幸福的原生家庭长大,三代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即使不专门懂教育和心理,也可以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我们中的多数,还是需要进行教育和心理学的学习的。

那么从爱和自由到规则和秩序要经历什么样的飞跃呢?我觉得这本书珍贵的一点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实质——真爱,你要竭尽所能地给予,然后这就是一个达到你想要的"好孩子"的捷径。别无他法,也无需它物。因为爱、自由就是达到规则与秩序的唯一途径。

无论是"敏感期",还是“蒙氏教育”,其核心都是爱,是欣赏儿童这个精神内核,相信可以发迸发出他生命所需的能量。我们了解孩子的敏感期,不是要拔苗助长,在所谓这个时段就让他干这些事情,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还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不跟风。你爱的是这个孩子,不是爱他会任何一项技能。

我给孩子报了英语班,和美术班。她也很乐意去“玩”,因此我们就是花钱让孩子玩去。你不让她去她不乐意,这不就是兴趣吗? 英语班留作业,她有时做,有时不做,我们也不逼她,因为学前的兴趣班毕竟不是上学,老师绝不会因此批评或叫家长,还是照样笑嘻嘻地上课下课,孩子当然愿意去。那个老外,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觉得他很负责任,因为他主动跟我聊女儿,说她上课互动很好,发音标准。我是在用耐心和金钱等待女儿。我觉得她处于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有时能顺从,有时不能。因为她还没发展出足够控制的能力。

“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秩序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

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事件上说明。有一次我打车带孩子洗澡,又打车回姥姥家。因为害怕着凉,我便在家对面最近的地方要求司机停车,而对面是铁栅栏的隔离带,我想迈过去。女儿得知此意后,便义正言辞的说,“妈妈不可以,这是违反交通规则”。我便没有这样做。你看,上了一年多幼儿园的孩子,她都可以教导成人遵守规则了。她觉得秩序不能被打破。成人远不及孩子,成人侥幸,或是自私。

关于专注,其实我是走了弯路的。以前总是打扰孩子,在她集中精神干一件事时破坏她的全神贯注。其实即使是看电视,也该一心一意,你可以规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孩子,甚至你自己,都只干这一件事。这才形成专注的品质。

而顺从,绝不是威严下的屈服。这一点成人总是弄混。我们往往觉得顺从要么是听话,要么是懦弱。于是我们一方面要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有主见。这是矛盾的。

顺从是内心的接纳和追随,而儿童是绝不会顺从那个逼他的人的。拥有爱与自由的儿童会发展到顺从的高级阶段,——顺从真理。他也许顺从你,或者老师,但那不是因为他怕你,而是因为爱那个人,而他爱的那个人,是他认为可以带给他更多营养的人,那人身上携着真理的颗粒。

四、爱可以保护并发展孩子的好奇心

我自己补充一点,好奇心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最重要品质,而好奇心正是创造力的驱力。

每个孩子生而好奇,就像小猫咪。好奇让人思考并创造。但当生命走向第四五年,有的孩子并不爱思考,他们痴痴呆呆的。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爱不够。

当孩子拥有源源不断到了爱时,她也有了发展的足够动力,他该全心全力去成长他自己了。他当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好奇。这是他在探索生命。

如果爱不够,他整天都在爱与不爱中挣扎,他便会退行到婴儿期,不断用各种匪夷所思的外在行动表示缺爱,索取爱,而不是着力发展智力。

总结

我们都号称爱自己的孩子,是的,那是爱的本能。但童年期爱的动力摄取不足的我们,自己也要汲取营养,不断疗愈自我,成长自我。当你成为不错的自己时,你给予孩子的,就将是真正的爱与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给得起孩子“爱与自由”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