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长三角社群领袖峰会暨社群领袖创业营二期课程中孔剑平、季烨、谢晶的分享内容。
分享人介绍
孔剑平
中国社群领袖峰会发起人、中国社群联盟发起人、社群书院发起人、社群领袖创业营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员发起人、社群资本合伙人、丝绸之路组委会主席、《社群经济》、《互联网+》主编。
季烨
社群书院联合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惠量文化创始人、08年奥运火炬手、办公家具独家供应商、曾任世界500强Staples(中国)副总裁、奥运事业部总经理。
谢晶
社群书院联合发起人、青年茶人计划O2O文化社区创始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轮值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社群经济研修班特邀专家,专栏撰稿人。
他们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是能把对的人链接在一起。
一
社群时代
移动互联网环境就是从鱼塘到汪洋大海。
从前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有个鱼塘,它足够大,有足够多的鱼。而移动互联网是不折不扣的持续的海啸,它冲垮了所有鱼塘的堤坝,于是天下就没有鱼塘围堤的概念了。新的时代来临了,拼的是“渔”,你有多少资源我都不care,因为我可以用其他途径获得你的资源。我们说,2015年是社群元年,因为2014年的中国社群领袖峰会定义了“社群”这个词。但“社群”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移动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自组织,它能产生一切可能性。我们每个个体在这个自组织中都是一个未知的生命,所以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高大上,我们就是一群在地上爬的孩子。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掌握了时代的先机,这就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机会。
以前的创业要跨越一座座成本山峰,开店、雇人、备货、营销、请客送礼吃饭,做什么都是成本,还没挣钱就要先赔钱,而现在,我们身处机会的海洋。总有一天,你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最宝贵的是它陪你走过成长的道路。正是那些问题,成为你成长和活下来的原因。
而当下这个新的时代就是社群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自组织,它让很多原有的线性结构都走到了临界点,这就表现为去中心化,也就是原有中心弱化,新的中心出现的一个过程。我更愿意把它表述为“之一化”,每个个体彼此独立,但是都为“之一”。你只有把自己当成“之一”,你的格局才会放得无限大,那么这个时候你的“之一化”就是创业,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想法。要敢于做第一、甘于做之一,充分把自己“之一化”,甚至去品牌化。你的东西越被抄袭,说明你的东西越有价值。
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个体“成群”地崛起。我们不知道哪个人会成为未来的商业大鳄,因为我们都是未知的生命。
二
自组织:社群本质
1定义
自组织的对立面是“他组织”,是由外部指定,可以统一协调的组织形态,而自组织是非线性的、个体独立的、基于个体价值意愿而产生关系的结构,就像一群孩子在一起,孩子有行动能力,但是一个孩子想当中心,是很困难的。
2特性:开放性、非线性、非标度、幂律分布
自组织的特性是具有开放性的,它能够和外部资源随时互动。
非线性,是说自组织是混乱的。自组织中有个概念叫做“耗散性结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性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自组织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熵”(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大自然会由有序变为无序,即熵会不断增加。与之相反,生物会吸收环境中的功,而减少自身的熵,因而变得有序),简单地说就是“混乱”。
在自组织衍化的过程中,“熵”这个值会不断被耗散。自组织从长期和宏观上看,将符合幂律分布。
自组织的价值就是它的非线性、去中心化、失控。“失控”不是说不听话,而是说不可以控,你也控制不了,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是一切的可能性。这种混乱从无秩序变得有秩序,会产生一切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都有可能被实现。在原有的线性结构中,它是固化的,而在自组织状态中,整体的关系将会被重构,形成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形态。
3规律:二八定理、马太效应、幂律分布
那么自组织衍化的规律是什么?自组织的特性是从无序到有序、由粗糙到细腻的自我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由任何外部力量来控制的,而是它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某几个发展最好的强节点,找到这个强节点后,效率会很高。
当某个点增长特别快,就会出现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的成本会呈现摩尔定律(增长率每年翻两番)。有些强节点的爆发,会产生名次与规模的关系。
比如滴滴打车的广告语:“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它强调的就是我已经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我已经成为了强节点。自组织中的第一名,在一段时间内是牢不可破的。到最后形成“二八分布”,20%的强节点控制80%的资源。再发展下去,到最后就是临界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临界点出现后组织就会崩溃,就会重新回到无序的状态。
接下来说说“幂值”。自组织中个体的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a+b)^n,其中a是核心产品价值,b是商业模式,你把a的价值展现给别人、卖给别人,然后n是频次,它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业务自身的频次,比如吃饭的频次比喝茶的频次稳定且高;另一个是不断地主动传播、跟别人沟通的次数。
根据幂律分布:20%的强节点控制80%的关系;第一名的产出或利润是第二名的四倍;甚至赢家通吃。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高频次的n,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足够的“快”与“多”,它缩短了“幂律分布”实现的周期,由乱到治再到乱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加速了颠覆与创新。
三
社群解构
地上爬的小孩是社群,还是整齐划一的军队是社群?他们其实都可以被理解为社群,但我们今天的“社群”应该是指小孩,此刻的“社群”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自组织状态的社群。当下的“社群”,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动词,理解成“移动互联”,而不是“互联网络”。
社群自古以来就存在。从山顶洞人到大杂居小聚居、再到近代的城市化社区,以至我们现在的互联网社群,是非常自然的组织和协同,而不是人为造成的。现在与从前最大的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去我们要办一个会议,可能要提前一两个月通知,现在我们明天开会,今天拉个群就可以。所以移动互联网让社群的组建和沟通变得非常便利,不像过去那么复杂,成本也越来越低,过去发条短信一毛钱,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个G的流量可以发无数条微信。所以移动互联时代是社群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它的底层代码已经改变,这与过去的蒸汽机时代、工业时代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这个社会要求尽早建立你与这个世界的强链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社群在社会学的定义,是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所以在当下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对社群的定义是:围绕圆心的表层简单的去中心化、多节点的强链接。
这个社群是人们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如何让产品找到我们的用户,而我们的用户还都像好朋友一样,彼此交流使用产品的心得和经验?未来的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张会员卡,它可以重新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社群。
“社群的门槛很低,社交的门槛很高,人们通过社群来进行社交,可以降低社交的门槛。”社群的最终状态或者说目的是达成共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个体的社交,这种社交在发生链接、实现短路之后,实现资源的共享,如购买关系、购买行为、供需关系,这也是资源的共享。如果这种链接和短路呈拓补式的生长,我们的社群就会走向社区,社区为社群营造了一种共生的生态。在精神状态的共识会走向真实物质世界的共生。
我们今天处于一个颠覆的时代,凡是与个人为节点的产品,都将被颠覆。每一次颠覆,都更接近本质。而“社群”,更接近人与人关系的本质。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果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就是甲方,服务员是乙方,而现在很多原有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在社群空间里,基本上打破了客人的概念,宾至如归,本店无服务,客人自己去倒水。
社群,就是回到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四
社群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二进制,用计算机语言思维,思考分析判断问题,表现出的关键词:分与合、快与多、链接与短路。
互联网的方法是基于二进制的行为数据化,何为“基于二进制的行为数据化”?举个例子,我们常说:“活动不拍照,简直是瞎胡闹”。如果我们办了活动,不把照片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那就相当于白干了。因为你的行为价值不够多,你只做了offline(线下)的价值体现,没有做online(线上)的体现。行为的O2O,就是要把你的行为数据化,把你的产品数据化。
而社群思维应该是四个字:快、多、分、合。
首先我们要充分地理解“快”与“多”。这是现在环境的一个结果:速度足够快,信息量和资源足够多。我们所有人行为的诉求都是快与多,移动互联的要求就是快,形成的互联网络结果就是多。
1快
互联网的逻辑是有提供即有反馈。对别人的提供,最及时的“反馈行为”是最好的提供,所以我们强调“快是服务”。
2多
“多”则是建立在信息量和资源足够多的基础上数据化,人的行为规律和社群的运营规律变得有迹可循,带来的效率更高、获利更多。
3分
“分”就是碎片化,我们可以把每一场社群活动都看作是微路演,碎片化会产生链接,链接又会产生机会,这也是大家现在为什么会热衷参加社群的原因,因为有链接就有机会。
4合
“合”是把这些碎片化链接产生的机会通过第三方的短路来实现价值,这就是,分众产生市场,跨界实现价值。
五
社群分类
1人脉型社群
人脉型社群,比如正和岛,它是定位企业家的群体;创业家是围绕创业者社群建立的生态链,有“一刊一营一赛”。正和岛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组织,比如“非创业不传播”、“强基因”、“云海桥”等。在创业者社群中,创业家无疑是做得比较好的,除此之外,还有6628、Girlup;自媒体社群有ZMO、WeMedia,等等;还有一些泛交友社群,比如K友汇。
对于人脉社群社群,百分之90的人脉社群将死亡,因为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圆心。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做社群找不到圆心,是非常容易失败的,尤其是你急于建社群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在移动互联时代,阿里和腾讯的市值非常高,因为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结构扁平、赢家通吃的时代。那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呢?没错,垂直社群。我觉得,社群围绕一个小的产业生态去做,可能会做得更轻松一点、更有机会一点。做得比较好的除了物联网智库,还有一些女性社群,比如辣妈帮、疯蜜等。
其实社群领袖创业营也是细分定位的,我们的定位就是为喜欢社群、未来想做社群的这些人开设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社群与社群之间交流、社群领袖交流与成长的体系。马云搞了个湖畔大学,说要把阿里这么多年失败的经验教给大家,让大家不至于失败。其实我觉得失败是最好的东西。我们这个创业营不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成功,而是要教会大家怎么在失败、困难的时候还有勇气站起来。
今天,我们不在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乎你认识多少节点。未来,得强节点者得天下。幂律分布告诉我们,只有小部分的人才会拥有大部分的资源,只有小部分的社群才会影响大部分的人。
2产品型社群
过去是基于事物的链接,现在是基于关系的链接。大家都知道小米社群,有趣的是,知道的人很多,用的人却不多。如果用社群的理论去分析它,可能会有很多的结论。比如,产品的参与和营销,社群的成员可以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营销和推广中,而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用户。这个过程就要用到三度影响六度人脉。要学会用社群的方式去传播和影响,实现打通共赢的效果。
举个例子,在水果电商中,大家应该都听过“褚橙柳桃潘苹果”,但它们推出以后,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的。在同样有产品的时候,首先要看产品质量,其次看过程中的体验。
产品社群是口碑效应最大化的唯一途径,你有了产品和社群后,口碑效应会导致两个结果,要么越来越差,要么越来越好;另外还有估值最大化。一切不能用来吹牛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
另外,产品型社群要成功,还需要两样东西——情怀和势能。比如罗胖卖月饼,虽然销量并不是特别高,但人家卖的是情怀。还有个例子,褚橙当初是卖不出去的,后来马老太太把“褚时健种的冰糖橙”这个广告打出去,消费者才买账。势能就是过去积累的品牌效应。而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品牌自身也会积累品牌形象。
社群书院也是一种产品社群,我们的定位是以书为圆心的社交平台。它虽然不一定盈利,但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带来更多的溢价和投资机会。接下来,我们要搞一个社群产品创新大赛,因为“再小的品牌也有自己的社群”。
3公司型社群
一个公司大了以后,如果没有很好的用社群的结构,是很难有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人出来的。不过好的例子是有的,大家看看uber、韩都衣舍就知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公司的结构必须发生改变,你必须用社群化的理念去改造你的公司。怎么留住优秀的人才,也可以尝试用社群化的结构。总之要让它们去中心化,围绕公司的圆心去发展去尝试,小团队的效率会更高。如果你的公司特别大,可以拿自己的新部门去尝试。
六
社群领袖
1条件
老子和孔子,谁可以称得上社群领袖?是孔子。老子有自己的见解,但他没有求同,可是孔子却带着他的三千弟子到处移动。因为要想当社群领袖,既要立异,又要求同,还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符合这几个条件才可能当上社群领袖。
2社群领袖指数
社群领袖指数=(先天资本+后天机缘)^ n,其中n是勤奋。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人这一生可以做三件事:做学问(靠天分)、做事功(靠机缘)、做道德(做自己),但在这里面,n是最重要的。创业从0到1不可怕,无非就是熟能生巧,想挣钱就需要勤劳致富,如果你笨,就要知道勤能补拙。
社群时代的社群领袖,一定是新时代的强节点,这个强节点是历史的必然,是自组织规定中的必然,是时代赋予每个个体的一个命运。就算没有孙中山,也会有王中山,但是勤奋是最重要的。
3心法
社群是基于人的供求行为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社群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我要表达的,我把产品卖给别人,那就是B2C,这个C是community(社区),第二种人是来交流兴趣爱好的,是C2B,我想找老师。
所以,社群领袖应该有三个心法。
其一,需求创造价值,明确自己没有什么。你在讲自己有什么资源的时候,都在贬低别人的有。我们的需求对别人来说反而是价值,你得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缺什么。
其二,我们服务的是个人,而非管理群体。
其三,保持任何可能性。现在的社群,不要轻易给自己任何标签定义,我们是未知的生命,如果用线性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
七
社群价值
社群的价值在于我们赚了多少钱吗?每年组织一万场活动、成本是零的社群价值可衡量吗?
1社群价值标度
社群价值=精神共识(信用度)/物质消耗(能耗量)=(共性行为*链接人次)^发生频次/运营成本
社群实际上构筑的是一种新的信用体系,信用度高、效率就高,彼此之间不用互相试探,就能相互信任。
社群的精神共识通过长期的、不断的、持续的共性行为来形成,而这种共性行为用活动来表达。今天在社群当中,在移动互联环境当中,我们的共性行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都是发生即传播的,每个你链接到的人产生链接动作的时候,就已经帮你传播出去了。它的价值积累和价值成长曲线,是幂指数函数的上升,所以是a的n次方的概念。
(共性行为*链接人次),发生频次是n次方,是你达成精神共识产生信用度的度量,分母是运营成本,所以当你的运营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时候,你线上或线下的共性行为在随着频次不断递增,你的社群价值是在不断延伸。
2微活动
社群的价值是要以人的共性行为链接来衡量的,我们把今天谈论的能够链接到人之间的共性行为,称作“社群活动”。我们把通过微信、微博以及其它移动互联网的活动运营、发起工具来发起、执行、传播的社群活动,称作“微活动”。因为我们发起的社群活动,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发起的,每一场活动,我们都把它定义为一场有效的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或者“微活动”的定义是不超过15个人。
那么“微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我们把一场活动分成三要素:空间、有谁来、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来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社群成员,也可能并不是,它是你的市场。你分享的内容可能就是你的产品,哪怕我们今天上的是书法课,它也可能是你的产品。所落地的空间是渠道。
3社群活动价值
社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个体彼此独立,在共识的前提下互赢。所有合作的前提是我们可以不合作,进入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按照共识的规则来运营活动实现价值,在线上聚集资源,共享、配置场地、内容、渠道,然后在线下空间里通过运营活动获利,再然后这种运营会细分出一些资源,它会再次返回到线上,实现一个闭环,持续、循环地来运营。
社群活动的价值,是将空间、内容、人等资源,标签化、碎片化,进行微整合,从而持续产生价值的运营体系。发现稳定的聚焦人群,找到市场,这是“社群活动”带来的价值。
为什么是标签化、碎片化呢?我们发起一个活动,会有一个主题,比如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以“社群领袖创业”为标签的。那我们能够整合到的空间和人,都会带上这个标签。我们在一个科技园里,来的人都是想创业的社群领袖,我们分享的内容都是关于社群价值的干货。一场活动可以整合市场、产品和渠道,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要持续不断地去办。
八
社群商业
1创造商业机会
在供给缺少的年代,做了产品就能拥有用户。可是现在,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做产品的,一种是专门做用户的。你做产品,就得搞营销活动;你做用户,也得把人聚在一起。社群没有商业模式,但是它能给商业模式创造机会。
那么这个机会是怎么实现的呢?如果我们今天一定要把这个世界分成线上和线下的话,线上我们能干什么?人和人能够随时随地地在一起,我们有微信、微博和各种各样的社交工具,在一起以后干嘛呢?首先产生社交价值,在一起开心,这种社交价值就会产生商业价值。
在线上的世界,我们可以做的是资源配置,在一个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供给。线上还有微店、有管理电商的工具,电商未来会越来越像工具,它帮我们管理我们的SKU、进销存体系、CRM,线下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进行互动,然后通过运营、直销完成销售和购买。
2背后商业逻辑
那么,社群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是由某种需求所驱动的,所以我们看到人的行为的时候,就能找到他们的价值,可以发现市场、转化价值。我们今天很多人建立或者加入一个社群,其实都是为了营销。那么我们解析一下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认知、互动和交易。
在没有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认知的成本特别高,当我们有产品的时候,我们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在强势的媒体上投放广告,以便让别人认知我们的产品,比如脑白金;当微博和微信到来的时候,这种碎片化的自媒体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认知变得极其廉价。认知盈余,其实是推动我们社群内容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我们的认知都已经有盈余、不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为时,互动变得更为重要了。
社群的互动性很强,而比社群互动性更强的,是社群的线下活动。我们说“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其实O2O的微活动或者说社群活动,它是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可代入的、持续不断的、能够让你的产品和品牌与你的用户进行互动的场景。可是它的成本并不高,因为活动是要通过社群和互联网平台发布的,发布就会传播,活动是组织给没来的人看的;另一方面,以前我们的广告通过媒体投放出去,我们能知道用户是否喜欢我们的产品吗?很难,我们要请第三方去调研才会知道。而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除了让用户知道你的品牌,你还能更深程度地知道用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交易随时都可以发生。比如我们在线上买一个芒果,线下你参加了一个社群聚会,这在事前就可以操作。社群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持续的、真实的、可信的、设计的解析营销全过程的营销体系。
3社群商业启发
第一个启发,一个个体可以通过线上的资源配置和线下的运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实现价值的起点在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to(面向谁)。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营资源的规则;
第二个启发,它在O2O的社群体系当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它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实现遵循最短路径,能线上到线上的,一定不到线下,能线下见一次面就搞定的,就一定没有直销这个环节,最后它是资源的全转化。所以我们理解的O2O,是资源运营价值转化的最短路径。
第三个启发,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一遍,可以复制这个模式,这样就产生了生态。每一个个体找到自己所能转化、所能实现价值的最大程度和最短路径,是我们要营造的O2O社群生态,所以我理解的O2O是One to One,从一个到另一个。这是O2O在社群的商业模式中应用的比较有理论路线的一点。
4总结
社群背后的商业模式就是两句话:分众产生市场,跨界实现价值。
每一场活动,每一场长期的、主题系列活动,最后会把人沉淀和细分成一个个有共性标签的圈子,然后在圈子和圈子之间进行打通的时候,就会产生商业跨界。这是我们对社群商业模式的理解,也是我们对社群价值的探索。
九
社群活动方法论
1指标:社群活力指数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叫做社群活力指数。一个好的社群,它其实取决于它活动组织的力度、频次和它活动的质量、它能链接到的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来要求我们的社群:它要有活力,它的活力是这样算出来的,就是每一次的活动时长乘以活动频次,除以时间的单位周期,这里和你的活动规模并没有关系,因为每一次活动的发生都是对你社群内部资源的一次激活。
其实活动的传播也是符合幂律的,它也符合马太效应和摩尔定律,我们自己的茶馆单个场地一年运营1000场活动,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会很累,但其实那是因为你没组织过1000场活动,所以你不知道组织1000场活动有多轻松。摩尔定律是什么?你单位成本所能买到的运算能力,在硬件上面,会每两个星期呈幂指数函数被递减。
2成本:置换归零
以前做事一定要有成本,但现在我们可以用零成本的方式来运营。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会随着你活动频次的增加而递减,最后边际成本会几乎为零。所以它的成本在递减,但是它的价值却是呈现马太效应的。我们这个茶馆虽然非常有名,但是它的微博粉丝数量却不大,因为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会拍照发到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是你的公众号,每个人都是你的宣传队,每个人都是你的播种机,在这种环境下,你社群的价值,活动的价值也一样是呈现马太效应的。
我们说,再小的品牌也有自己的社群,我更认可另一句,再小的社群都要有自己的品牌。你的品牌是怎么出来的?是运营出来的。最简单、最不费劲的方式就是组织活动。活动怎么组织?还是那三点,场地空间、内容、渠道。中间为什么会有一个发起人呢?是为了要让活动的成本归零。
场地本身的成本是硬成本,它不以你组织不组织这场活动为转移。说到内容,大家都有自己的产品,产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家也都有想要分享的干货,可是有很多时候是没有机会去分享的。
当这两个资源体有大量的库存和盈余的时候,我们其实在价值上是可以实现置换的,但是两个资源体是不能主动进行置换的。就像滴滴打车,在没有出现这个平台工具之前,我们都知道出租车有空驶的时间,我们有等候的时间是浪费掉的,但是链接不到一起。这个时候我们会出现第三方,也就是活动的发起人。这个活动发起人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来实现内容和场地的置换,然后做到成本归零。
3社群:精准渠道
那么渠道是什么?渠道就是社群啊。这种活动在运营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不断地持续运营这种微活动的发起人,最后成为出色的社群领袖;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社群领袖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运营活动。今天我们体系内的很多组织活动的优秀的发起人,其实都是社群领袖。长期的零成本的活动会带来什么?线上会有微信群,有活动发起人的体系,再往下运转就会成为商业模式生态,线下会有社区节点。空间节点会沉淀圈子,细分市场,最后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
4环节:传播至上
我们都知道,活动组织有四个环节:策划、预告、执行、回顾。这四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如果是长期组织活动,我们就要回到活动的本质。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是线上的传播加线下的分享。传播就是像发微信的举动,分享是传播的结果,有提供即有反馈,传播是一个时空值。所以这里要分享一个秘密,组织活动其实是为了传播。
那么这四个环节,哪个是最易于传播?是回顾。因为回顾可以一直传播。
回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巨大,所以从长期组织活动、活动是为了传播来看,组织活动最重要的是回顾;其次是预告,预告也是被广泛传播的,如果大家运营过微信公众号,也许会发现,在活动预告和普通文章中,活动预告的点击率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个东西和他有关,能够吸引一些人来参加。但很可惜的是,活动预告只能在活动开始之前,活动开始之后就没办法传播了,执行的现场也是可以传播的,但它传播的时间值太有限了,还好空间的传播可以无限,你可以把它转发到很多群,最没有传播性的就是策划。策划是自己人和自己人聊天,它通常的结果是预算不够。策划常常是想来想去,发现了很多你没有的资源,而要有就得花钱。
我们在做社群的时候,自己要分清楚,你是对人感兴趣,还是对事感兴趣?如果我们是一个产品运营人,我们一定是对人感兴趣,我们要让更多人链接到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如果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学习者、研究者,那就是对事儿感兴趣。有意思的是,在任何一场社群活动中,你可能会发现,这两种人同时存在。
接下来说一下刚才提到的四个环节:
首先是策划,我们认为如果策划有一定重要性的话,那就要以长期的立足来策划,比如我们要策划一百场活动。很多人都问我,第一场活动要怎么组织?我的建议是,当大家不知道应该怎么组织活动的时候,你不妨发起一场活动,问问大家我们应该怎么组织活动。好的活动是有目的,无策划,目的重要,策划不重要,如果你奔着一百场活动去,那么第一场活动办得怎么样其实并没那么重要。
在预告的过程中,有这样四个要素:报名、收费、导流、广告。如果你在预告的过程中帮别人传播、帮别人导流,这是一种资源,这是一种价值,这是一种运营。它是可以帮你置换到你所需要的资源的。所以我们在活动预告中,要把能放进去的logo都放进去;其次,活动链接要注意细节,要有模板,在长期的活动中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板,这是幂律的效应。如果你传播的次数足够多,那么这个模板中的要素就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心里。另外要注意,转发活动链接,链接的是情感,转发一个什么样的链接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社交行为,它代表我对对方的价值判断和我自己的价值取向。还有,预约不靠谱,不要寄希望于活动预约上,你的活动预告就是进行传播的。
说到执行,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样的执行算是好的执行呢?我们说,服务的本质是管理,管理人的行为和客户的预期。核心的体验上我们要管理的是用户的预期。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好的活动?人多就是好,人少无所谓,一切为拍照,桌椅要摆得巧,让晚来的人没有座位。活动一定会不断迭代升级,有缺陷有问题没关系,做了就是最好的,因为做了就会有传播,做了就会有价值,活动没有完美的,再好都是应该的。我们还认为,一场成功的活动,是在这场活动中挖掘出了下场活动的发起人和内容。
最后说下回顾。其实大家都知道,组织活动并不难,坚持写回顾很难,再传播、沉淀图文、越回顾越进步,我们还可以用活动回顾活动。历史上著名的文章都是回顾,《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是回顾。愿不愿意写回顾,可以验证一个社群领袖的初心。青年茶人计划有10000篇回顾,其实每个社群领袖都有这样的能力。
人是移动的互联网,行为是链接,价值被短路。我们关注人在社群当中的行为,就是你有没有发起、参加活动,有行为就是链接,链接之后就是价值的短路。社群活动是促成管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它是人行为属性标签的短路计算体系。行为属性标签的背后是发现市场,在短路计算的过程,就是转化价值。
5身法:频次为王
最后分享几个比较颠覆的概念:第一,场次比人次重要。来多少人不重要,办了几场活动才是重要的;第二,高质量活动影响场次。所以我们办活动要从比较轻松的开始,从抛砖引玉开始,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一个社群领袖,你要为别人搭建舞台;第三,策划是活动杀手。“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孔子是最移动互联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发起,我们不用发愁没有内容和发起人,所以不用担心策划的问题。
当然,活动是做出来的。如果你办了很多活动后收获到的是很多问题,没关系,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解决问题,如果你今天解决的问题比昨天高级,那就证明你在进步。
案例:青年茶人计划
它是在2014年1月份发起的,2014年一年做了10000场线下活动,其社群精神是在一起。因为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最好的社交标签,所以说“茶会让我们在一起”。
这种活动的运营,实际上就是以茶会友。那么谁来“以茶会友”呢?谁都可以。社群里的任何一个成员可以成为活动的发起人,所以Who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茶会友,“茶”是媒介、是标签、是共性属性,是最后分众沉淀的人群;“会”是什么?是形式、是社交、是发出链接、是短路“友”是什么?友是目的,是最终要建立强链接、强节点去结交的那个人。所以核心就是“以茶会友”,因为在一起拥有一切可能,所以在一起可能拥有一切。
那么这样一个社区是怎么运营的呢?它是完全符合社群精神的。在社群当中,谁以茶会友并不重要,你可以有场地,也可以没有;你可以是茶馆或者会所的老板,也可以只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但你们之间彼此独立。社区在线上搞社群运营,每天做群管、群分享,线下做活动运营,每天做活动,一场一场地做,沉淀下来,就是线下的圈子。可是今天我们可能是书法的圈子,变现的却是珠宝、是瓷器。商业跨界本身就是社群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每个小区都有下象棋的老头,如果身后有个“车马炮理发室”,这就是社群的商业模式。当然还可以有“车马炮”餐厅、“车马炮”皮鞋,但不能卖“车马炮”象棋。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喝茶的群体卖不出去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