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刺者传奇之鲁国篇(二)

二、他的国:光荣与纷纭并存

1、鲁国之鲁

商朝末年,有一群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吃着小米饭,喝着黄河水。随着人口增多,部落不断扩大,野心也开始膨胀,做起了打到河南推翻商王的梦。有很多天上飞的,地下钻的,海里漂的,种种奇形怪状的神仙们前来帮忙。大家一阵紧忙活,还就真的把立国六百年的商朝给推翻了。最后一代商王叫受,他有一个更加出名的称呼叫作纣王,抱着一堆美玉自焚而死。

这个叙事有点玄,没错,最早的历史就是神话与信史交织的。把那些神仙去掉,基本上就算是信史了。遗憾的是,虽然当时有了文字,但却没有留下准确的纪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周人进入朝歌推翻商朝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在这一年,闹革命的周武王领导当时的西部联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国家政权。

现在,摆在周武王姬发以及他的主要助手周公旦、姜太公等人面前的难题是,周文王、武王爷俩费尽心机,造反这么多年才取得国柄,如何确保这政权健康存在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还是华夏国家的初创时期,国家的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据史家考证,当时“国”这个字的确切含义是国君所居住的城市,后来又由此引申,把国君的整个封地也称为国。与“国”相对的,是“野”这个词。国君直接控制的国之外,有着大量的野,这些野既有开成了阡陌的熟地,也有被其他异民族如戎和狄占据着的荒蛮之地,还可能有数目不详的原始森林,总之都不在国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所谓“国”,与其说是国家的雏形,不如说是定居点更为贴切。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很多星星一样的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人由这些定居点延伸开去,逐渐把土地开发出来,把戎狄等民族排挤到远方。

因此,对于当时具有最高政治智慧的人来说,最好的巩固政权的办法就是分封建国,也就是所谓的封建制:周王室君权神授,代表老天,称为天子,自然要占据天下的中心(即所谓王畿)。周王分封其他人出去占领和开发定居点,拱卫王室,保卫中央政权。这就是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据说,周朝建立之后,自周武王开始,陆续分封了亲属、功臣、前代圣人或政权的后裔等,共计七十二个国,其中同姓的亲属分封了五十三个,占了这些封国的大头。在这些诸侯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公姬旦的鲁国与召公姬奭的燕国。

2、不同凡响

史书上说,周武王在建立西周四年后就死了,由于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姬旦成为实际的掌权者。有人曾考证出周公继位当了周王,但一般史家都认为周公只是摄位执政。不管怎样,当时中央就是由周公姬旦说了算。

周公姬旦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型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总设计师。根据他的天才设计,分封出去的各国被划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除了极个别圣王后裔被封为公爵,大部分诸侯国连侯爵都没捞着,但是鲁国被封为了侯爵,位次超过了大多数封国。

史书上又说,因为周公姬旦主持中央工作,过于繁忙,就派了他的大儿子伯禽到鲁国建国。也有人说鲁国首封国君是伯禽的,而不可能是周公。这是些过细的历史悬案,我们暂且不用过深关注。总之在西周立国之初的分封大潮中,鲁国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一员。

当时西周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陕西省渭水流域,离后来鲁国立国的洙水流域十分遥远。实际上,很多历史学家相信鲁国最初并非是分封在曲阜,而是封在了现在河南省鲁山县一带。从这些地名--鲁山、鲁国,大家可能也会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看看中国地图就能明白,在三千多年以前,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没有航线,由渭水流域一步跨到洙泗之畔的曲阜,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地名随着人走,是人类文明史上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果大家对春秋以前的典籍感兴趣,就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地名,但后面标注的现地名却不太一样,仿佛地理会自己搬家。古人迁徙自由,走到哪儿就以哪儿为家,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才会有“新约克”--纽约,才会有“新奥尔良”,南大洋上才有了新西兰。因此,伯禽分封到鲁山一带建立鲁国,后来根据中央的命令迁徙到曲阜一带,两个地方就都以鲁来命名了。

和许多新生政权一样,刚刚建立的西周迎来了一系列挑战:周公兄弟管叔蔡叔造反、前朝王子武庚叛乱、东方夷人叛乱。新生的周朝中央成了灭火队。为了平叛,周公放下他文治的一面,拿起战刀东征,先后“克殷”、“践奄”,平定了叛乱。但是由于周人自西方起家,对东夷的影响相对较弱,不久之后“淮夷、徐戎、商奄又叛”,于是周公姬旦确定长子伯禽的鲁国东迁,与分封到营丘的姜太公遥相呼应,镇守东方。齐鲁两国就这样陆续来到了山东。

伯禽来到曲阜之后,很快就镇压了敌对分子的挑战,稳稳地立住了脚。有这么争气的儿子,周公姬旦当然老脸上有光,就代表中央格外开恩,大派红包,把商朝遗民中的重要一支“殷民六族”划拔给鲁国,一大批原来归商朝王室所有的国宝重器也被分给鲁国,又在鲁国周围分封了相当数量的小国作为鲁国的附庸,也就是小跟班。周公姬旦去世后,周成王感念他旦叔叔的恩德,特地恩准鲁国可以演奏天子专享的礼乐,以祭祀周公。可以说,整个西周前期的历史,鲁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鲁隐公的祖先们享尽了因周公而带来的光荣。诗经里“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保彼东方,鲁邦是常”,就是这一史实的写照。

3、周宣王瞎折腾

“成康之治”之后,西周王朝由盛而衰,传到周厉王,终于因为乱收税和不让老百姓说话而引发暴动。厉王仓皇出逃,被赶到一个叫彘(就是野猪)的地方,去看着野猪喝西北风。混乱之中,当时的朝廷重臣召公(周初召公奭的后代)把厉王的儿子姬静藏在家里,把自己的儿子推出去让愤怒的群众杀死,保全了厉王的血脉。姬静继位后,开始吸取二百五周厉王的教训,励精图治,使得西周又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这段时间的鲁国一直延续着周初的崇高地位,政治上担任着诸侯的班长,经济上受益于洙泗流域肥沃的土地,文教礼乐都有了发展,一派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周宣王姬静上了年纪之后,也跟他最终死在野猪旁边的老爸一样,开始犯混,居然违反周初以来的礼法传统,干涉起鲁国的国君继位来。鲁国自伯禽之后,逐代相传,第九代国君是鲁武公姬敖。鲁武公九年(公元前816年),按照王室的规定,鲁武公由曲阜西行,去王都稿京朝见周宣王。不过这次朝见有一点与往日不同,鲁武公也许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们早日见见世面,把他的两个儿子--姬括和姬戏带着一起进了京。

姬括是哥哥,姬戏是弟弟,按周礼继承规则,长子姬括是未来的国君继承人,姬戏是懵懂世事的小男孩。小哥俩开心地跟着老爸旅游,来到天下人向往的王都,他俩谁都没想到,两个人的命运就此发生了全逆转。

朝堂上,周宣王对小弟弟姬戏突然产生了莫名的兴趣,对将来要继承国君之位的老大姬括则不屑一顾。查遍能看到的历史书,我们也找不到周宣王这样干的具体原因。不过,联系到宣王年幼时曾经在召公家经历过生死劫难,我们可以推测,或许步入老年的宣王看到姬戏就联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未可知,要知道周宣王与鲁武公爷们是有血缘关系的。本来嘛,喜欢不喜欢只是个人爱好,但作为周朝天子的周宣王喜欢与否就不一样了,他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人选!而且,周宣王完全是用命令的形式把指示下达给老实巴交的鲁武公的。在周宣王的高压之下,鲁武公被迫答应换老二当国君,而把嫡长子姬括的继承人资格给抹掉了。

或许是感觉太窝囊,从王都朝见回到曲阜之后不久,鲁武公就死翘翘了。姬括眼睁睁看着老二姬戏当上了国君,自己变成了臣子,礼法上也变成了小宗。周宣王的这一孟浪举动,给鲁国带来了深重的影响,说是一场灾难也不为过。姬戏就是鲁懿公,他小小年纪当上了国君,却不知道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九年之后,姬括的儿子伯御发动了一部分鲁国人在曲阜造反,杀了鲁懿公,自己继位。这位非典型的鲁国国君,居然在周宣王眼皮子底下干了十一年才被发现(这件事确实有蹊跷之处,很多历史家都提出了疑问,但本文从通说)。周宣王的脾气是老而弥坚,知道实情后立即起兵讨伐姬御。当时宣王自己的军队刚刚在千亩吃了大败仗,被少数民族武装打得夹屁而逃,但对付诸侯还是绰绰有余。最终姬伯御被周朝的中央军打得大败,他人也被杀掉,周宣王指定姬戏的弟弟姬称当国君,这就是鲁孝公,而那位偷偷当了十一年国君的姬御,最后被胡乱定了个废公的谥号,扫进历史。

周宣王干涉鲁嗣君事件,事实上成为了礼崩乐坏的先导。熟悉春秋史的人都会对这四个大字亲切无比,整个春秋就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为礼崩乐坏,西周中央的威信不断丧失,鲁国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骆驼仍然比驴大,一直到鲁孝公姬称的孙子隐公那里,鲁国仍维持大国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刺者传奇之鲁国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