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译者序
一、教育哲学的价值:
1、对于教育改革:“帮助更新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生活、确立教育主流价值、形成教育信念。”
2、对于教师:“提供思想来源,开启心智,形成教育智慧。”
3、对于教育研究者:“提供思维利器,引发思想的交锋和观点之间的辩驳,形成经得起检验的教育观念。”
4、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审慎的辨别力和深切的实践关怀,引领和保证教育改革遵循正确的方向。”
☞教育的三个问题:
“我们应该在学校中教什么?”
“为什么教?”
“如何教?”
☞导论
1、人们既需要好的理论,也需要好的实践方法,更需要把二者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努力。
2、传统上,哲学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观。
3、从哲学视角审视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理解学生、课程、管理以及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理念论与教育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将辩证法(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视为工具。
2、现代理念论的发展
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的方法”——一切都可以被怀疑。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
3、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理念论
(1)教育目的
赞同教育应该不仅强调心灵的发展,而且要鼓励学生关注一切事情的恒久价值。
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品格发展。
(2)教育方法
整体式的学习方法,自我教育,经典阅读、研讨会,通过辩证法或沉思。
(3)课程
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师角色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4、阅读反思
(1)应审视我们注重发展的品格是什么?(养成良好的近乎天性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塑造正直、善良、真诚、富有责任和仁爱之心的品德,引领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以服从某种标准的品格训练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的副作用如何避免?(严格遵守普世的社会伦理道德,在探索和创造上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第二章 实在论和教育
1、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1)人是唯一被赋予思考能力的动物,所以,人的目的就是运用这种能力。
(2)一种好的教育能有益于做到“黄金中道”,从而提升灵魂和肉身的和谐与平衡。
(3)亚里士多德认为,遵从中庸之道可以形成正确的个性特征,这将带来社会的合理发展,有助于国家诞生和培养出良好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带给我们的启发:
系统研究自然的必要,用逻辑方法来检验外部世界,通过对特殊性的严格研究得出普遍性的真理,把事物分出层次,强调人性中的理性。
2、宗教上的实在论
托马斯·阿奎那:
☞普遍性的确定来自于对特殊性的研究。
☞所有的教师能做的是努力通过标记、符号和鼓励的方法来激发和指引学习者。(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陪伴、指引和激励)
☞通向灵魂的方法是身体感官,教育必须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学习。(理解: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和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获得感悟和能力)
☞一个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充分个体精神上肉体上的天性的教育,心灵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理解:教育一定要尊重并发展学生的天性,最关键在于触及并影响人的心灵)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孩子的道德品质。(理解:的确,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教育要积极影响家庭教育,汇聚家校合力。)
3、现代实在论的发展
(1)弗兰西斯·培根:创立“归纳法”。人们需要利用有效的调查方法发展知识。(理解:自主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
(2)约翰·洛克:导向“绅士”的教育。所有的思想是通过感觉和反映从经验中获得的。
4、当代实在论
(1)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理念,教育与“生活理念”有关,而理念与学习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方法、理想信念,而过程是来自于生活实践。)
(2)波特兰·罗素:教育能够带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5、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实在论
☞教育目的:实在论者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方面——道德的提高和性格的形成。洛克认为优良的品质优于智力培养。(理解: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而品德的形成来自生活实践。)
☞教育方法:强调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得批判理性。倾向于强调严格的要求和纪律、规则。主张能力、责任感、执行力等方面的教育。(理解:重视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规则)
☞课程:
洛克:强调身体锻炼的教育价值。
夸美纽斯:合适的教育应当建立在这样一种课程之上,它通过训练人的感官,完善人的天性力量。
赫尔巴特:教授的课程应该是相互联系的。
蒙台梭利:教育应当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
总之,实在论教育家提倡的课程倾向于智力和体力,强调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从一开始就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理解:建构课程必须系统思考,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感官训练,注重与生活和客观世界密切联系,注重品格培养,必须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第三章 东方哲学、宗教和教育
☞东方哲学包含四个主要地区(印度、中国、日本和中东)。强调直觉、内心和平、安宁、态度的发展和神秘主义。
1、印度哲学:
强调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
认为知识应该用于提高社会和公共的生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印度教哲学最初反映于《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奥义书》(“秘密传授的知识”)和《史诗》三个基本文本中。
☞印度教——影响并形成法律《正直行为法》(摩奴):婆罗门—社会最上层的僧侣统治集团(由学者、思想者、牧师、教师、以及寻求梵天并过着简单而严谨的生活的人组成)
☞现代印度教
甘地认为:
信仰是可以练习的。
应该通过生活去认识真理,寻求真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言语中、思想上和行为上练习。(瑜伽是一套精神与身体的练习)
人们应该过着充满爱的生活,为他人服务,鼓励人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观点。
(思考1:印度人在硅谷和软件编程上的突出表现,与其哲学和其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存在何关联?与印度人在竞技体育比赛上的成绩有什么关联?
【感悟1】练习沉思,通过生活去认识真理,求得真知,获得关键能力。教育必须与生活联系,与实践联系。只有与生活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才是有利于帮助人们练习寻找真理的课程,才是有价值的课程。
【感悟2】练习信仰,通过生活、沉思、觉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获得充满爱的生活。
【感悟3】印度文明是东方文明,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都主张内心的修行?)
2、中国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子:强调伦理,用“礼”来描述道德秩序。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相信培养德性高于仅仅传授知识,注重“君子”品格的培养。
【感悟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 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勇、恕、孝、悌。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道家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强调发展内心生活,从而面对任何困难。
3、东方思想和教育哲学
☞教育目的:
教育承担着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任务,要致力转变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强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强调自我反省、获得智慧、达到顿悟。
第四章 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
☞“实用主义”源自希腊文,原意是“行为,行动”,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帮助我们实现理想目标的哲学,它鼓励我们寻找途径并行动起来。
☞实用主义哲学审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持创新以适应生活世界的日新月异。
☞实用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美国的当代哲学。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的世界观,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和自然人文主义,促进了质疑态度的发展。
☞实用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要素,主要来自于查理·桑德斯·皮尔士、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
一、实用主义世界观的根源
1、归纳法——实用主义哲学特色☞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归纳法——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实用主义哲学家将其拓展到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甚至伦理学。
☞杜威将科学思维过程作为重要的教育方法。杜威所重视的“科学思维”是指:解决生活问题有条理的思维和实验方法,以此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实用主义哲学的主旨——是提高对效果的敏感度,将效果作为思想的最终检验。
2、人类经验——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元素
☞约翰·洛克:把儿童安置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强调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重要性。
☞卢梭:环境在形成人类的经验和思想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先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3、科学与社会
☞查理·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种的自然演变是通过普遍的生存竞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及进化的宇宙观、开放的过程观,形成了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观点:人的教育直接与生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连。
【感悟1】 :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智发展的规律,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为达成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学生身体和心智发展的规律,促进认知和能力的螺旋式发展,这是教育的专业性所在,也是教育的艺术性所在。)
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
查理·桑德斯·皮尔士:
任何真正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在实际经验中检验人们的观念,因为观念本身在经过经验验证之前都只不过是假设而已。
威廉·詹姆斯:
宇宙是开放的、多元的和正在形成中的。
约翰·杜威:使实用主义哲学系统化。
真正的思想来自于“问题情境”。只有在处理真实生活问题的时候,创造性才智才能够得到发展。
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儿童个体性和社会能力的机构,并通过民主的生活方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道德的发展:道德品质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继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获得,也可以通过从生活和反思性探索来学习道德。
审美的发展:只要通过教育发展人们的创造才能,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并享受审美体验。
艺术不属于少数人,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审美体验是最高形式的人类经验。
教育是一种艺术。好的教育有助于身心统一、和谐发展,将思维和行动统一起来。
【感悟2】教育教学要从真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不只是解答练习题和考试题),学生的创造性才智才能得到发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感悟3】课程应该来自于生活实践,用之于生活实践。拓展性课程要从关注过去的实践(知识和规律的发现过程)、关注现在的实践(生活实践、前沿探索)和未来的社会和生活需求出发。
【感悟4】学校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开展有序的自主的有益的社团活动,以达成学生个体性和社会能力的形成。
【感悟5】杜威的教育哲学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获得(实践感悟),通过继承优良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认同),通过生活和反思性探索获得(反思)。揭示了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途径方法决定了教育的实效性。从课程和教学的角度理解,德育课程应该是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系列活动,是挖掘并传承存在于各学科的文化内涵的学科教育,是适时引领的探究和反思活动。
【感悟6】美蕴含在创造中,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艺术与创造密切联系。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的教育),探索建构学校的STEAM课程,为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新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家强调:社会变化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获取,特别是通过教育、公共对话以及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实验性解决途径。
如果认真地接纳实用主义哲学,那么,课程中传统的科目和较新的科目——历史、语言、科学、数学和文化差异,应该让学生在当前的环境下进行探索,教师应该逐渐发展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
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实用主义
☞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生长是能力的拓展”(杜威,《民主与教育》)
教育有两个基本方面: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兴趣、动机和他们生长的环境。
☞教育方法
(1)注重教育儿童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在实践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3)倾向于广博的教育,而不是科目更为分化的教育。
恰当的教育方法是试验性的、灵活的、开放性的,朝向个体思考能力和理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发展。
☞课程
反对将知识分门别类。提倡把“问题中心式学习”作为最合适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开始于一个核心提问或问题,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感悟7】是跨学科融合课程?是基于实际问题(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的课程?是基于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
☞教师角色
训练≠教育
教育的过程只有在增进理解和提升理智的行为时才算圆满。帮助儿童思考并理智地行动,是教育区别于训练之处。
学习活动是用来传递思想和帮助学生发展理解力和技能的,教育环境是让学生实施和检验理解力和技能的场所。需要精心布置教学环境。
教师应激发儿童按照天性进行学习,捕捉并利用已经存在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向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而不是训练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监工”。
教师的主要职责: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的成长。学科内容、教和学的资源是这种环境的重要部分。(杜威)
【感悟8】抓训练,必须配之以思想和情感的引导,使学生理解认同入心,从而愿意接受训练要求,化为行动,养成习惯。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陪伴者,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通过课程和教学、学习资源收集、重组和分享),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者,是学生行动的激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