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生命体验家

一、前言:

以下的对话、以及相关联的内容,是发生于宝传我生命当中,一个标注为2017年4月11日的北京标准时间的事情。

这是发生于一个我常常发言的群当中的事实。为了让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先得到一点概要,我先将大纲列于如下,以下即是…

《二、宝传留言》

《三、赵先生转载文章》

《四、宝传对自己的感言》

好了,大纲列好了,下面就依序开展吧。

=====我是珍视时光的分割線=====

二、宝传留言:

赵先生,您好!

话先说前头,有空再回,没空的话,则可以只放在心中,甚至还可以直接无视。无论您怎样的回应,我都能理解的,放心(宝传后按:正如同《奇特的一生》p125中段所述的权利部分,是一样的)。

好,以下,再换我说我之所以发起这篇文字的动机了。

今天早上,就在您向我申请加您为好友的动作,对此,我倒是有点讶异!?为什么以前没加,但却选在今天加?就是因为这个小小变动上的细节,这便生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便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会触发您来生起今天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呢?

我想,这对我来说,这种研究,这还真的很好玩!

噢,对了!今天在试着了解您的背景时,我到您的微信公开朋友圈逛了逛,看到您所转发的文章,我略读了兩三篇,特別是這篇,让我得到相当大的启发,即《他用56年试验揭示了一条真相,您的大半生命是浪费掉的》这篇。为能得见此篇文章作为索引,使我又深入去找相关的源头,要特别谢谢您,我挖到了宝,要不是您有今天的这个行动,我还没有机会能挖到这个宝呢!所以,再谢一次!谢谢!

以上,希望,我所花的这段时间,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至少,对我自己,必然得是如此的,不然,就浪费了我今天所读到的…来自于柳比歇夫的亲身演示了。刚刚,承蒙您的引荐,我找到一位名叫格拉宁(Даниил Гранин)俄国作者对他的侧写了,我刚读完了这本书《奇特的一生》,真是受益匪浅。因此,还要再再谢您一次。以上,就是属对我的部份。(宝传后按:我从当晚的20:59开始读,22:37读完。在这本书上所花的时间1hr40min,若再加上写的这篇文字,大概是20min,合计是抽出我的生命有2hr还要多一些的时间,但总的,大概不出2.5hr吧!经过这段时间分析,现在,我终于可以确认,我所说的〝受益匪浅〞,这还真的不是泛泛之谈,而是经我真去验证之后,而且是真用了心去速读一本书而总结出来的老实话了!这不,我这不就马上开始学习应用着柳比歇夫的方法了吗?当然,我自己也会微调,调整成适于我自己的方式,总之,我可不再是被填鸭式地全搬照抄而已,我还会转化的,反正,就是要让生命的产值最大化就对了!所以,我敢确信我这两个半小时的投入,绝对不是浪费掉的。同样的,亦如同《奇特的一生》p125结尾所述的一般)

至于对您而言,我也希望能是有助益的。至少,要读完这一段文字,所要耗费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但若要用心品味我的话,甚至是格拉宁先生的书嘛,那就真的是丰俭由人啰!呵呵!

最后,祝您有一个美好愉快的夜晚!

祝好梦!

=====我是珍视时光的分割線=====

三、被赵先生转载于其空间的转载文章:

题目:他用56年试验揭示了一条真相:你的大半生命是浪费掉的

作者:赵熊熊

原创2016-12-05做自己的生活大师

好报每天认真地讲一个故事,

故事中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

总有一个,拨动你的心弦,说不定就此改变你的人生

为什么〝听过这么多终极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过好一生是个〝技术活儿〞(宝传补充:是心灵技术活)

今日坐台故事君:赵熊熊

当今天人们热衷于谈论形而上的〝活着的意义〞的时候,

很少有人研究怎样生活地更好,如何把活着的时间用到极致。

100年前有人用他的一生向人类展示了这个秘密,

这个人叫柳比歇夫,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心得感悟】:生命体验家_第1张图片

他堪称时间管理的鼻祖,

柳比歇夫,一个其貌不扬、体态臃肿、衣着寒碜的家伙,

他无视周围人的看法,特立独行地活着,

在一个远离莫斯科的外省二流学院当着教授,

从事着一个狭隘冷僻领域里的研究工作。

他本来默默无闻这一生,

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着迷,

向他写信求教,

从科学院士、哲学家,到普通教师,甚至囚犯……

可他们绝对不是向他讨教他的研究专业,

——生物问题或是哲学问题。

而是学习怎样生活,如何过好这一生。

他是个狭隘领域里的专家,又是一个博学家,

他的专业是生物学里的某一个分支,

可从宗教、政治,到数理、哲学、音乐……

他样样精通,

还能讲多种外国语言,

他每次与人谈到一个离生物学十万八千里的领域时,

也表现得完全像那个领域里的专家,

知识渊博,富于创见。

有人说,他知识的广度难以丈量,

就像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发表过70多部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

他每年要回复数百封各界人士来信,

其中有的回信,长达数十页之多;

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去进行科研考察,

到1955年他搜集了35箱共13000只地蚤标本,

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智力和体力不仅没有衰退,

反而爆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创造力

他活了82岁,

生命最后几年是他创造力的高峰期……

他并不是那种每天16小时扑在工作上牺牲掉生活的人,

他爱听歌剧,

一年之中听戏、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展览会,

有几十次之多,

他酷爱看各种书,

喜欢游泳,经常和妻子一起散步,

他绝不勉强自己熬夜工作,

总是一累了就放下工作休息,

他每天睡眠时间比普通人都多,长达10小时。

他的日子丰富而又闲适,

他甚至称得上这世界上拥有最高级幸福的人,

因为在他那里,过去的每一分钟时间转化成了什么,

他看得清清楚楚,

未来的每一分钟时间,

他也拥有充分的掌控感,

满有把握地去规划,让它结出丰硕的成果……

他并不是什么天才,

也不是体能超强之人,

相反,年轻时,他身体还不是太好,

是什么让他的人生开挂呢?

他的秘密,

就在于他坚持了56年的一项时间统计法。

简而言之,

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

统计和计算。

每天一滴不漏地记录,

做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及地点信息。

并定期写总结,总结每类事情花了多少时间,

每月一小结,每年一大结。

哪里可以优化,时间还可以怎样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分析总结之后,为下一年做出计划。

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方法,

粗略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

甚至枯燥乏味,看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多年来,它却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

他养成了一边做各种事一边记录下时间的习惯……

看到过柳比歇夫文档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

他所有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

包括一生所写的日记论文、信件…

文档记载了柳比歇夫一生的事业与生活,

他这一生的蹉跎曲折与辉煌巅峰,

都可以一天一天甚至一小时一小时地追忆再现。

他的日记从1916年他26岁时便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直到1972年他82岁去世的前几天。

他所经历的战争年代、生病住院、跋涉旅途……

在日记中无一遗漏,

似乎要复制一个柳比歇夫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一切的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

某一天他在某些地方和谁一起干过什么……

他的日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没有文学性,干巴巴地,

却非常清晰地记载了,哪些属于创造核心价值的工作,

他称之为基本科研(或中心工作);

哪些属于不创造核心价值但有必要做的工作,

他称之为第二类工作(或附加工作);

哪些是属于生活中不得不进行的事情,

他称作〝标准活动〞;

他还将投入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纯时间〞和〝毛时间〞,

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长度,只是〝毛时间〞,

要剔除掉其中无效的、效率不高的部分,

剩下的才是〝纯时间〞。

他每天计算出投入〝中心工作〞的〝纯时间〞长度,

如果时长超过5小时,他就非常满足!

他尽量将每天精力最饱满的时段留给这种工作,

并将重要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起来,

以达到个人效率的最大化。

别小看5小时这个数字,你可能觉得你每天很忙碌,

但如果你也像柳比歇夫这样残酷地自我剖析,

也许你会发现,大多数时候,

你真正做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小时,

其余的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

人们总是用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低效。

1937年是柳比歇夫对自己最满意的年份之一,

因为这一年他花在〝中心工作〞上的〝纯时间〞,

达到2000小时以上,

平均每天5个多小时,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

或者说: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像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时间这位贪婪之神,

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

其他人们则经常敌意地对待时间,使得时间更加放荡不羁。

柳比歇夫不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是组织者,

他的职务没有要求他实行时间登记制度;

可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

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

不仅如此,他还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每一天。

他的朋友们都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干。

而他的回答极其笼统含糊:

〝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

为了什么要创造这个方法?

说起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也是源于某个新年开始时的许愿,

那是1916年的1月1日

【心得感悟】:生命体验家_第2张图片

26岁的柳比歇夫在部队里服役,

元旦这天,面对像手中沙子一样难以抓住的时间,

他起誓:

每天对消耗的时间进行记录分析,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自从这次起誓后,

他就一直坚持做时间统计,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

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

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兴许是很快尝到的甜头激励了他继续了下去…

而另一个原因是,

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柳比歇夫,

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

那时,他又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尽管人们嘲笑他〝不切实际〞,

但并不影响他将这当作一辈子的目标

作为一个拥有长期目标要实现的人,

时间统计法之于他,相当于护航者,

保护着他的理想小船向着视野中的远方驶去……

因此有人认为:

数十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至少你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那么,远大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靠谱的么?

万一柳比歇夫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

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岂不是冒险吗?

是的,这是一种冒险。

而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即使最终可能没有达到目标,

但他却体验到了最多的人世间的乐趣。

直到生命晚年,他才意识到,

他年轻时定的目标太大,哪怕穷极一生也难以实现。

但此时他已经创造了普通人难以忘其项背的个人成就,

并成就了一个渊博的自我,和一个极其丰富的人生。

他适时地将目标缩小到一个更小的领域里,

并成为那个领域里的开拓者。

而他年轻时所制定的目标,让他体验到,

最好不是震惊这个世界,

而是如易卜生所说,生活在世界上。

在宏伟目标指引之下开创的局面,

却正是令他人生丰富起来的重要因素,

因为工作越深入,需要研究的面也越宽。

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

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

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好像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他涉及的领域之广逐渐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他也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他利用任何〝时间下脚料〞:

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都用来看书学习外语;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

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

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

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这个方法要求必须洞察时间中一切空白点和缝隙,

并且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

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

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他关于利用缝隙时间的总结,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

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

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到底能创造多少成果呢?

看到柳比歇夫的总结,才知道原来一年有那么大的容量……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

以至于他不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情形,

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避开了纷扰,心神安宁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

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

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

他也进行体育锻炼,游泳、散步…

他意识到,这种种是为得到自由,

为能够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称未能完成目标的自己是个倒霉鬼,

可是时间统计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法,

并且让他明白了如何生活地更好。

他一生做出了比我们多的科学成果,

享受了比我们多的生活乐趣,

原因不是他的才华和天生优越,

而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因为他的时间统计法,

他成为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

他长寿,并且一生基本健康。

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

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

他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吗?

柳比歇夫和家人在一起

柳比歇夫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永远是那个总其成的人。

柳比歇夫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秘密,

他靠了这个秘密得以施展身手,将生命活到了极致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

这里的问题不在寿命长短,

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

一生可以有极其漫长的时间

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

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

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

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而我们往往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

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能大显身手。

我们往往低估那些零碎时间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不曾想过挑战自己的可能性,

一辈子也不曾试着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

活过一生,而不了解自己,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

以柳比歇夫为参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

都在以〝低于自己〞一半甚至不到的效率在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

他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生命,

而是用整个生命去检验自己的能力。

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

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这是一条无尽的自我探索之路,

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将是幸福的人,

因为他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他会变得越来越勇敢,生命也将越来越丰盈……

=====我是珍视时光的分割線=====

四、宝传感言:

一般,我相当少去加其他人为友。这种概率,极少…极少。

相对我的极少极少,别人来加我的嘛,这就相对多了些了。

说实在的,我对于交友的这檔事,我是相当留意的。毕竟,多而泛,不如少而精。

所以,于2017年4月11日加我为友的朋友,我就对他加我为友的动机很是有兴趣了,为了了解这个人,我就去他的微信分享空间看看,从侧面观察,品味着…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后来,在他的空间中被我挖到宝了…也就是《三、赵先生转载文章》的内容,即…《他用56年试验揭示了一条真相:你的大半生命是浪费掉的》这篇文章,然后,我又顺势再深挖,而又挖到之所以能成这篇文章的根本发源,即《奇特的一生》。在我以一小时四十分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这位赵先生,是不是也会像我这样地钻进去呢?估计,没有!因为,他对我的后续,也就仅仅只是寥寥的几个字而已,就止…尬然…而止!

同样是读文,同样是转文,像我现在,我也在转文,但我不光仅仅止于转文而已,我还示现出我的生命力…由我对我所见事物的好奇所迸发出来的行动…而展现出来!而我这行动,这可不能仅从〝单单文章的转传〞上所能见到的!于是,我就因此而把我与其他仅仅只是转传的人给区分了出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正是最好的写照吗?平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是那么地浅白,但这个当下再读来,是不是变得浓厚而又丰富了呢?

嗯!的.确.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经历了与赵先生这样的行事风格,也联想到了与赵先生有着差不多同格调的风格的其他人,这群人貌似很多人,其实,不外是出自于少数几个雷同的习惯性而已,而成为…〝同群人〞。更当我把以上的文章及感触给流泄出来之后,再参酌孔夫子以上的那两句话,在我心中数数沈吟之后,欸,这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哪…

我自己呀,可真得好好地借这个机会来深省、并保持警醒哪!

【心得感悟】:生命体验家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得感悟】:生命体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