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在此之后宜宾又发生多次余震,来自中国地震台网官微和宜宾市防震减灾局官网消息显示,6月17日22时至18日7时许,3级以上的地震,长宁县有10次,珙县有6次。其中,4级以上的地震,长宁县有5次,珙县有1次。

       地震后,电网公司、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消防救援队等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连夜展开一线救援。据新闻报道中国通信服务四川省公司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

      宜宾地震,物联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_第1张图片

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科技的运用无疑将为人类在对抗“自然灾害”时增加砝码。传感网络和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让灾害预警越来越提前。

在17日的宜宾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成都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 倒计时预警,其中成都高新区60个。预警相较感受到震感提前了61秒钟,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包括成都、宜宾在内的13个开通了广播电视地震预警的地区发出电视地震预警。

在按照×××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要求制定的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表明了强化信息化支撑的重要性。《规划》要求防震减灾工作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

1.        依托国家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资源,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与集成,提高政府部门抗震救灾应急决策能力;

2.        升级改造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国统一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理和信息服务云平台,形成国家地震数据中心、备份中心和专业数据中心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实现防震减灾信息互联互通;

3.        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便捷化公共服务

那么物联网在地震的预防,地震中处理以及地震善后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

在地震前:

地震往往突发性强,持续时间只有几秒或几十秒,但是其破坏的威力却很大,甚至可以摧毁一座城市,地震还会产生一些例如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等的次生灾害。预测地震是一大世界性难题,这次宜宾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设备、微博等提前61秒向成都发送预警。

宜宾地震,物联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_第2张图片

据了解,这套系统包含地震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四个环节,利用电波传输速度较快于地震波的特点,可在地震发生时抢先几秒甚至几十秒进行信息推送。

地震震中处理:

       目前还做不到提前很久时间进行地震预警,所以震中震后处理成为了人们更加关注的工作。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RFID技术被用于路面上,被困在废墟中的人员可以通过内置RDID功能的手机传达自己的位置求助。另外道路上的RFID标签还可以作为指向标签帮助帮助人们快速找到避难场所;被困人员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向救援队发出生理体征数据,未来在5G的的帮助下也可以实现远程医疗救援。

通过物联网技术、5G、AI等新型技术在远程、远程医疗、数据采集、无人机方面的应用,几乎改变了搜救模式,增加抢救时间。

地震的善后方面

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相关技术,可以实时的监测地震活动,监测房屋结构健康,除了提供地震灾害信息外,还可以提供温度、湿度、雨量、PM2.5等多项自然参数。像中国通信服务、国家电网这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者,会在地震后快速的进行抢险救灾,保障通信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是我们善于利用智慧做到最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安全方面,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