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卿小愚
前面写过,我因为发现了技术之外的天空而决意离开华为,当时的目标就是要设法进入金融行业。
但是后来出了一系列的意外,我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只能曲线救国。但我从未放弃“琢磨”,持续的学习,并尽可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我是所在国企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BT、PPP给讲清楚的人,单位里这方面的事情,最终都会归到我手里。
工作越久,我就越能感受到资本这把双刃剑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同杠杆,事半功倍;如同鸦片,易沾难戒。
资本的加持,在于把企业发展的线性增长变成指数级增长,尤其是股权资本。
一次机缘巧合,我们曾经合作过的一家资管公司空缺出一个副总,委托猎头招聘。之前双方的合作中,我是我们这一方的代表,合资公司的方案就是我拟的。当猎头撮合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
整整4年多的等待,金融这个小圈子总算给我开了一个小口。
之前都是空有一身理论,纵有实践的机会,也是小打小闹。这次直接协助总裁分管下属近50家子公司的股权,无疑让我又惊又喜。我知道,我必须倾尽全力,否则,这么小的圈子,丢了口碑,怕是再无机会重入。
但人就是这样,如同我从技术跳出来,看到人性的光辉时,觉得山外有山;当我真正解决了自己的社交困境,如愿染指资本市场的时候,我的热情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也是后话,下一篇再表。
在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我只工作了一年,在成功处理了一件历史股权遗留问题、设计了一个借壳方案、设立了一个新技术公司后,我就离开了,期间动用了一些我在之前工作中积累的资产评估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源。其实,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于我,已经没有太大的难度(想想当年硬啃那些专业律师和会计师所著上千页的企业并购重组书籍,且不知何时才会用到时,真的是蜕了一层皮)。作为管理者,我更多的是去均衡当事各方的利益,雨露均沾了,事情自然就没有多少阻力了。人的问题,远远大于技术的问题;资本的问题,本质是利益的问题。
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伸来了橄榄枝,投资公司相比资产公司,离资本市场更近,我想趁着还未老去,再折腾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我与老板只见了一面,谈了两个小时,就决定加入了。之前其实也有其他猎头找过,不过没有缘分,略过。
这家公司是主投新三板的。当时,新三板在中国火的一塌糊涂,人人都以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来了。今天看来,新三板只是一个试验品,因为新的国家战略中,科创板才是中国的纳斯达克。北交所妄图打造与上海、深圳平起平坐的梦想,终折戟沉沙,唏嘘了一代金融才俊。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国家着力要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个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新三板试水了注册制,普及推广了股改,给主板输送了不少优质弹药,给科创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在上面的弹药中,就有一枚我主投过的公司(还未上市,IPO准备中),刚才特意去翻了一下最新的财报,还不错,业绩仍在高速增长。
在这家私募基金,我之前所有的学习、思考和积累,全部得到了释放。
我主导立项的项目,过公司投决会的通过率是最高的。
我总结的原因有三:一、我的工科背景和技术经历,帮助我更好的把握所投项目的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二、我这些年自学的财务知识,帮助我更好地分析企业过往的业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行业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三、我在国企历练的社交洞见和管理实践,帮助我更好的争取项目公司的认可,同时更好地推动公司内部的上会结果。
这是我自认为我这个野路子,击败一众科班出身的人的秘密武器。
正如乔布斯所说,你之前生活中所有的点滴经历和学习,没有什么会被浪费,它们终会派上用场,就像串珍珠一样,最终变成美丽的项链。乔布斯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去学习了书法,这在多年以后最终成就了Mac OS独一无二的漂亮字体,撩得Windows也不得不东施一把。
小结一下,之后我将带领大家走向最后一篇:创业的故事。
我的理解是:会计报表只是企业的体检报告;资本才是加速企业发展的神兵利器(双刃剑);而金融,则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我的建议是:不设边界,终身学习,你终将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乔布斯老爷子的名言,赠与各位共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整个系列共5篇,已全部完结,完整链接如下:
【第一篇】:我的职场往事 - (一)序言
【第二篇】:我的职场往事 - (二)初出茅庐,技术情深
【第三篇】:我的职场往事 - (三)国企沉浮,体制冷暖
【第四篇】:我的职场往事 - (四)转战资本,如鱼得水
【第五篇】:我的职场往事 - (五)加盟创业,回归初心
如若喜欢,不妨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