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未必可以活成想要的样子

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未必可以活成想要的样子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2057年, 已经是七老八十了,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臃肿老态,生活不能自理。你对上天许了一个愿望:“求求上天,让我在年轻一次吧!”

上天说:“好的。”

于是“biu”的一声,你回到了现在,睁开眼睛,现在是2017年。

你又年轻了一次,这一次,你打算怎么活?

这是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相信很多人应该也有看过类似的假设。

我当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有被触动到,这种把“珍惜当下,为梦想奋斗”口号式的勉励转化为了一种场景化的告诫,同样的意思,给内心带来的冲击却是不一样的。

但,即便是有这样的冲击,能够真正的把当下看做一次重新来过好好努力的又有几个呢?值得反思。

这让我想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我大学就读在一个全国普通的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学习氛围相信很多人也所领会,当时我初入大学,周边的同学们很多人把升入大学看作是中学紧张生活的一次大解放,大家都在忙着远离课业,释放天性。混混沌沌的大一之后,我们在“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号中轻松升入了大二。

就在大二那一年,同班的一个叫阿珠的女生被查出了白血病,这好像一个流动着欢快旋律的唱片突然间卡碟,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把很多人高涨的情绪瞬间叫停。

在第一批救治的款项筹齐后,班里的代表一起去医院看望阿珠,在医院里,她躺着病床上,与往日性格张扬活泼好动的形象判若两人,她面对大家一张张阴云密布的神色故意表现出坚强,表演着看透生死的模样。但是,二十来岁的人,演技的拙略可想而知。

在大家即将离开病房的时候,她还是表现出了对人生很大的落败感,她本以为未来的路还很长,以后好好努力可以成为梦想中的样子,但是……她沉默了好一会,说一定要好好治病,如果病好了,她一定要为了梦想好好努力,争分夺秒,因为永远不知道圆梦和灾难哪一个会先到。

可惜,她在经历骨髓移植之后,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病魔的魔爪。想一下,她如果可以继续活着,面对又一次重新,对于梦想,她肯定会想的更加透彻,对于努力她会拼的更加彻底,因为她清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重生一次的机会,她会让她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尽全力活成想要的样子。

可是,这都是如果,现实中,她没有这样的机会,短暂的一生还是以遗憾告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会有人唏嘘,或许会有人被触动,但是能够改变一个人面对梦想的态度又有多大的概率?

概率很少,因为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这样的故事我们听的太多,甚至发生在身边这样类似的故事,也有太多太多。

因此,一两个悲情的故事,不足以触动奋发向上,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为什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可以把三天描述到那么细致精彩,是因为主人公就是处在难以企及光明的状态下,那种对光明的渴望常人永远无法设身处地去想象;这就像我的大学同学,她面对生死的关口,回顾自己短短的一生,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那种对生的渴望也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人生是一次不可逆的旅程,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法重新获得,虽然时间不可逆,但是很多事情可以重新来过,所以在有退路的时候,有了太多可以缓和的余地,一天的计划没有完成,可以缓缓明天做缓;想要坚持的事情中间有所断档,以后有机会还可以重新捡起。

人不把自己逼上绝境,实在难以逢生,总是认为有退路的人生,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未必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所以,我们从来不缺乏梦想,因为我们很多事情有太多可以重来的机会,我们缺乏的是坚持实现梦想的力量。

当有人谈到梦想被嘲笑时,会立刻义愤填膺。但是,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梦想,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嘲笑别人的梦想,答案就是越多越多的人不相信有人会有持续坚持实现梦想的力量。

如果重来一次,你未必可以活成想要的样子,原因很简单,就是会这样。

最后,希望有人看到我的题目站出来否定我,能够把当下当做一次重来的机会,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未必可以活成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