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系列 | 01:可得性偏差

一.[ What]这是什么?

因为受记忆力或知识的限制,我们在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倾向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

这会导致那些显而易见、容易记起、更形象生动的信息所占比重过大,而忽略其它可能更有价值的信息。

1973年,美国学者 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首次对可得性偏差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命名。


二.[ Why]为何要学?

可得性偏差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决策:如果支持某个判断的例证更容易获得,我们的直觉推断和经验往往会据此下结论。

但我们忽略了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导致判断和决策出现偏差。因此,意识到这种认知偏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


三.[How]怎么应用?

1. 接受信息时:选择性接收观点,明确实际发生概率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而刻意选择报道一些案例,使得原本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情每天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导致我们对这类事件发生概率评估过高。

比如,每天在新闻上看到各种创业成功故事,我们会有种错觉:“创业是容易的,成功是触手可及的,我稍稍努力就可以的。”但我们不会意识到,海量的没被报道过的失败企业才是常态。

2. 人际交往时:保持警惕意识,缓解心理失衡

亲密关系:你觉得,谁的付出更多?

在一项实验中,夫妻双方被问到同一个问题:用百分比表示,你为保持家里的整洁做了多大贡献。

结果是,他们的自我评估贡献率合计超过了100%——夫妻二人对自己的努力的记忆要更生动(比如前天早上倒垃圾的画面和气味),而且回忆自己劳动要比回忆对方更容易,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判断。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付出很多的时候,不妨想想,这是不是你的“可得性偏差”呢?

团队工作:你觉得,谁的贡献最大?

许多团队成员感觉,他们做的事超出了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且他人并不感激自己的贡献,这往往是“可得性偏差”引起的。

如果你是管理者,那么就需要用事实和数据,让员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贡献在团队中处于何种位置。

谷歌的OKR管理方式(一种目标管理方法),其中的成功关键就是:公司从上到下,每个人的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对全员都是透明的。

3. 判断与决策时:利用问题清单进行检验

我们常需要基于信息,做出各种判断和决策,为了避免“可得性偏差”,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辅助思考:

——做出这个判断,我的依据是什么?

——我能想到的这些例证,是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更容易提取?

——这些例证是否全面涵盖了问题?还有哪些因素需要被纳入?

——是否有全面分析此问题的框架?哪里可以找到客观的统计数据?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模型系列 | 01:可得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