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

从来不读畅销书,是我个人的一个怪癖。大抵是觉得总要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才有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价值。因此,虽然张德芬的身心灵系列图书已经大热了很久,我却从来没有一读的愿望。当然,名气是早早就了解的,曾经在呱呱的读书分享中,也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过,不止一位老师推荐过这本书。惟其如此,更加没有想读的欲望。

在为心理图书室购置图书的时候,在购书清单上添上了这本书的名字,只是觉得,这么有名气的书,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帮助吧。于是买来了,也有很多人借阅,师生都有,如果给2016年的借阅书单做个总结,这本书绝对是除了《意林》、《格言》两本杂志之外,借阅率最高的书。

尽管如此,我仍然没有碰过它。一直到前天整理电脑上的电子书,发现有这一本,点开翻了翻,发现是小说的形式。于是有了一点兴趣,反正是近水楼台,就借了实体书回来。出乎自己的意料,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两遍。


读得快,说明还算吸引人;读了两遍,说明有重读一遍的价值。

首先,喜欢这本书娓娓道来的方式。不强硬,不说教,以老人与若菱之间的答疑解惑的方式,将故事与意义一一展开。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它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哲学类书籍《纸牌的秘密》,虽然没有后者的深刻,但是这种方式,却让人很舒服地进入作者想要给人展开的世界。无论是若菱生活着的世界,还是老人展现给若菱的世界。

其次,喜欢这本书清清淡淡的文笔。没有特别渲染的文字,没有过分夸张的身心灵修炼,只是用最平实不过的文字,将故事徐徐道来。读到若菱那位喜欢在口头上吃豆腐的同事的时候,忍不住会心一笑。无论是笔触所及,还是人物设置,甚至故事情节,这些感觉都太过熟悉,是席绢的味道,是冰激凌的味道。也许是台湾的女作者的共同味道?这一点我就不清楚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中关于心灵成长的内容,反而是最不吸引我的。毕竟,无论是吸引力法则,还是能量的争夺,无论是意识潜意识的理论,还是认知疗法的ABC理论,对我来说,都太过熟悉了。对于作者在书中推荐的书籍,我也大半都读过,居然还有《塞莱斯廷预言》,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哲学类书籍,也算是一个意外的遇见吧。

我想,也许就是因为熟悉这些理论、名词,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抛开探究的思维过程,专心地享受阅读故事的乐趣。所以,错过畅销的时间段来读这本书,果然是一个很棒的决定。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关于老人与若菱之间的互动,我觉得,其实这就是心理咨询的过程。老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一个来访者,老人所做的,更多的是抱持、接纳,为这些来访者们创设一个没有评价,没有批判的环境和氛围。所以若菱每次去小屋都能感受到老人特有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咨询师带来的能量,可以让人宣泄,放松,反思,成长。尤其是在故事的最后,老人以信的形式,结束了与若菱之间的互动,这其实也是长程咨询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结束咨询的工作。如何顺利结束,不让来访者形成依赖,也不给来访者带来二次伤害,这是咨询师的功力所在。老人的信让若菱怅然若失,但随着信笺的飘远,若菱也仿若获得了新生。若菱的咨询就此告一段落。


我读的是增订本,也就是说最后的两章,是作者时隔五年之后,补充上去的内容。老实说,这两章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缘于作者的本人的经历,也缘于作者借由若菱的口表述出来的感悟。

——作者的感悟,用这句话来描述“最终我们要做的,是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很高兴,对于身心灵的修炼,我找到了与作者的共鸣。现在的身心灵活动太多太多,然而,我很少有遇到过身心灵的导师能做到让我们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或者说,在身心灵的活动中,追求光明的结果太多。大多时候确实从身心灵的活动中可以让自己感到喜悦,但是离开了那个场所,离开了那个能量场,回到自己的环境中,往往那种喜悦就随风飘走了。于是身心灵的活动就像是吸食毒品,让人上瘾,却不能真的起到成长的作用。毕竟成长的过程是伴随着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我们回避不了的。

——作者的经历,在写出畅销书之后,自己并没有如自己想象中那般,从此一帆风顺,心灵得到成长,整个人获得新生,离开一直苦苦挣扎的泥沼……这一切都只存在想象之中。没有后来的那些坎坷、让自己痛不欲生的经历,也许就没有了真正的成长。在若菱与小雪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若菱离开老人之后,并没有如她自己感受的那般破茧成蝶,反而经历了出轨,离婚,再婚等各种打击,那种打击并不比之前她所遇到的问题轻。而若菱,就如她自己所说,老人给出的方法,她还没能完全消化、吸收,再到熟练运用,进而化解这些问题。反而要四处寻找身心灵的修炼、找寻宗教、上师来帮助。当然,也如她自己所说,她自己的内心出了问题,是不可能从外在寻找到答案的。答案在自己的心里。

这部分让我感受很深,很多人在追求身心灵的成长的过程中,太过追求结果,然而心灵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灵修行,都是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反复,甚至比最初求助的时候还痛苦,还不如。这并不是心理咨询或心灵成长出现了问题,而是成长带来的阵痛。就如书中所言,“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没有这回事。”“我们的人生,在适当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出现,提供你灵魂需要学习的课题,甚至帮助你完成这个课题。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和成长。”

而成长是缓慢的,又是顿悟的,在不知不觉中,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样子的我了。我是全新的,又是传承的。正因为有了那些经历,我才成为了现在的我。


最后的最后,相信上天,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以及,很喜欢书中提供的那个哲学观点: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没有另外一面。——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力地把自己一元化,希望自己漂亮、健康、勇敢、能干……那么,丑陋、虚弱、胆怯、懒惰要怎么办呢?


——————————————————

【书摘】

身体——联结       情绪——臣服      思想——检视          身份认同——觉察

在灵性成长的旅途中,最终我发现,我们还是要愿意去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 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同时,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靠着一个灵修体系或是方法来壮大自己的小我,失去了内心的柔软度,也拿它们挡住自己的阴暗面,不去看自己的自卑和匮乏,反而增强了“我执”的能量。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但是你要相信,在过去的每一刻,你的父母都已经尽他们所能地在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们所知有限,资源也有限。在诸多限制下,你所得到的已经是他们尽力之后的结果了。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

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

然而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负面情绪。

最终,孩子也和父母的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观察者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不同的人做出的实验结果是会有差异的。

我们的每一个思想都带有一定的能量,偏偏我们的习惯就是胡思乱想。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

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去除掉。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位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人生模式=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不那么用力地做事之后,效果反而更好。

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联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

只要你关注自己的身体,它就会回应你。

我们为自己的意识,带入了更多的觉知。就像我们的眼睛,虽然可以有很广的视野,但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狭窄的范围。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人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所有的情绪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这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就滞留在身体里,像是被笼子锁住一般,卡在身体中。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因为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

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儿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儿一点儿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我们只能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

看到我们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你进而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

如果你去看你的思想时,你会发现你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是当下这一刻的关注。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没有另外一面。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

当我们感觉很不好的时候,我们会一直想要从这个泥沼中挣扎着逃出来。所以我们借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对它,压抑它、否定它、排斥它。而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个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反而更强大。

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都是徒劳无功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