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1张图片
《谈“心”》系列访谈之八

前言:高端访谈栏目《孟杨访谈录》邀请浙江省的十位著名心内科专家共同参与公益科普项目——《谈“心”》系列访谈,旨在向国内老百姓传达可靠的心内科医学信息,为大众科普正确的诊疗知识。参与《谈“心”》系列访谈的十位专家分别来自浙医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多所国内三甲医院,他们作为国内外顶尖的心内科专家,将为大众分享其专业的医学见解和临床的真实案例。

在行政工作上,他肩负着重要职责;在专业方向上,他不断钻研并取得突出贡献… 他,就是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晓敏。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2张图片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陈晓敏  

作为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心血管内科专家,作为一位曾经的援藏医疗队队长,陈晓敏院长对于这些荣誉和经历的态度很谦逊:“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感谢他们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和荣誉。”

“其实,这些年以来最令我引以为豪的是,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专业。不论我身为科室主任,还是副院长、党委书记,我都记得自己是一名心内科医生。直到现在,我仍然在学习,仍然在一线治病救人。”陈晓敏院长说。


速度即生命,医生的职责就是与时间赛跑


“世界上,没有任何场所的时间比医院抢救室的时间更加宝贵。”心内科专业出身的陈晓敏院长对此深有感触。

“哪怕基础设备再完善,治疗技术再成熟,都还远远不够。”陈晓敏院长认为,在对心梗病人的救治过程中有着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管理。“其实医院本身是一个专业系统,对病人的抢救则是一套围绕着不同医学技术的管理系统:病人的分诊、快速诊断、快速治疗、抢救治疗…等等,这些共同形成的一个管理体系。

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多年的陈晓敏,对于自己科室的医生们要求极为严格。“心梗病人被送到医院后会开通绿色通道,我们的接诊医生需要必须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20分钟内检查好心肌的标志部位,30分钟内导管室医护到位,90分钟内把血管打通并把手术完成。”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3张图片

之所以对流程和环节把控得如此精确,是因为陈晓敏院长深知,有时候决定着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于管理。因为对胸痛或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耽误的时间越长,抢救的希望就越渺茫,多耽误一个小时,成功率就减少10%,所以这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就这样,在陈晓敏院长的带领下,在心内科室医生们24小时待命的坚持下,宁波市第一医院的胸痛中心早已达到国家认证标准,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出现与发展

 

陈晓敏院长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几乎是见证着起搏器进入中国以后的变迁与发展。据他介绍,起搏器进入宁波市一医院的历史已有30多年,最早的传统起搏器不具备兼容磁共振的功能,所以当时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是绝对不能做磁共振检查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以往的患者来说,在植入起搏器和磁共振检查这二者中择其一是非常困难的。磁共振检查有高分辨率、真正三维成像等诸多优势,在影象诊断上有特殊的地位,是CT、X射线所不能替代的。且有些疾病必须要磁共振检查才能检查出来,如肿瘤诊断、神经系统检查、软骨关节病等。

陈晓敏院长表示,65周岁以上人群磁共振检查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植入起搏器的主要年龄段也在在55至80周岁,正好与磁共振检查需求的高峰年龄段重叠。所以对于早期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们而言,如果失去做磁共振检查的机会将大大影响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策略。但对一部分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起搏器是“救命”的。它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恶性室性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4张图片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生物医学和工程医学科技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磁共振兼容起搏器于2008年问世。2010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进入中国。“我们医院安装的第一台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至今约5年,目前已为100多位病人完成安装。且现在的安装比例越来越高,达到80%以上。”陈晓敏院长说。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市场现状


目前,宁波市一医院每年可安装100多台抗磁起搏器,尽管在费用上比非抗磁起搏器要贵一些,但因病患是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磁共振检查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80%的病人都会优先选择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同时,陈晓敏院长表示,随着浙江省招标以后,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价格下调了许多。它已不像从前那样高不可攀,跟传统起搏器的价格相差得并不多。而且,它还纳入了医保报销目录,所以大部分患者均可以承受。“让老百姓能以适合的价格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益处,是有利于全社会的事情。所以医师在跟病人交代时,肯定要告诉他们有这么好的产品。”陈晓敏院长说。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5张图片
陈晓敏院长接受采访中

目前市场上的起搏器生产厂家还是非常全面的,除了像三腔、ICD、CRTD等先进复杂型器械是少部分企业的专利产品,大部分的普通单腔、双腔抗核磁产品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大部分公司都有成熟的产品线,且市场供应和售价都是没有问题的。


解除生命威胁,了解安装起搏器的真实意义


一般人都听说过“起搏器”这个名字,但并非每个人都了解这款医疗器械的真正作用,即便是对已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也不一定清楚。在陈晓敏院长从医的三十年中,他见过太多的病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病人症状明显,心跳过缓的情况往往已经严重到拔掉起搏器就立即晕厥。像这样的病人,我是无论如何都要说服他进行起搏器治疗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如果不及时安装起搏器,其生命将受到直接威胁。因此,这类病人通常比较容易沟通,也很乐于接受安装起搏器。”陈晓敏主任说。

但是第二类病人虽症状稍弱,却往往令医生无可奈何。他们的心电图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有时甚至连动态心电图都没有异常提示,需要安装长期监测记录仪才能发现问题。而且,这类病人通常存有侥幸心理,是最不易听取医生建议也是发生猝死风险最高的病人。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6张图片

“第二类心血管病人我遇到过不少,他们往往在我建议安装起搏器时极力拒绝,等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心脏停跳而摔了跤,才鼻青脸肿的到医院来找我安装。”陈晓敏主任举例说,“比如间歇性发作的病人,他们自认为一个月小发病一次是可以接受的频率。殊不知,人的心脏一旦停跳5秒,就会出现‘黑朦’;停跳10秒,人就会摔倒并丧失意识;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人直接就走了。下一次发病时的严重程度,与发病频率并无直接关系。”陈晓敏院长表示,第二类具有潜在风险的病人,只要心脏停跳3秒以上,都倾向于安装起搏器。但这部分病人往往最是纠结,尤其需要提升对自身病情和介入治疗的认知。

还有第三类病人,他们的心动过缓症状并不明显,且不影响正常生活。这类病人只要定期随访,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即可。陈晓敏院长说,这类病人是否需要安装起搏器,要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决定,他一般不会建议安装。


你所不知道的“起搏器佩戴人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不少患者对于起搏器的最大担忧并不是费用问题,而是对植入起搏器后生活的未知。一方面,他们担心手术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他们生怕安装起搏器后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现今,起搏器的植入已是技术上非常成熟的微创手术,且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也已经积累得非常丰富。不仅如此,现在的起搏器即使是最基础的型号也都能覆盖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不做专业的磁共振检查、不去强辐射的水电站、不接近强磁场的工业化设备…就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像打电话、坐飞机、过安检、操作日常的家用电器…等等,都和正常人一样。”陈晓敏主任说。如果安装的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话,患者需要注意的范围就更小了,可以正常去做磁共振检查。

与此同时,随着起搏器技术的进步,起搏频率及其耗电量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令电池的寿命越来越长。大部分起搏器可以达到10年的使用时限,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5年左右。

关于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病患们需要注意在时间间隔上的把握。陈晓敏主任表示,刚装完后的第一年随访频率需要高些,“第一年的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都需要来院随访。依此类推直至一年期满,就可以一年一次了,直到电池耗尽更换为止”。

随访时,医生会帮助患者在电脑的控制器上更新他的起搏器参数,使得患者在后续使用中更加安全。路途较远、无法及时去医院随访的患者可以选择有数据上传功能的型号,医生就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为其进行调节。作为患者,则需要关注自己的起搏器电量情况。陈晓敏主任说:“如果电量充足,则一年一次随访足矣;如果电量只能支撑一年,则要三个月随访一次。”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7张图片

在陈晓敏院长经手过的病人中,有些因为植入后状态较好甚至几年都不来医院随访,即便院方和起搏器品牌再怎么主动联系,都无法使这些“大意”的患者重视起来。对此,陈晓敏院长耐心叮嘱:“虽然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还是要听从主治医生的建议按时随访,细心谨慎一些总是好的。”


执着于“慕名”求医,有必要吗?


起搏器植入手术虽然有着自己的技术难点,但对于中等城市受过标准化培训的心内科医生来说,并非难事。可大部分患者在就医时,总是习惯性挑选最好的医院,寻找最知名的医生。毕竟从患者自身的角度来说,往身体里装一个电子医疗器械,确是一件涉及生命安全的大事,所以患者们冲着知名医院、医生“慕名”而来的选择可以理解。只是这样集中的“慕名”求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浪费,因为具有高资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主任,往往需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真正的重症病危患者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8张图片
身着手术服的陈晓敏院长  

对此,陈晓敏主任表示,在宁波当地,有些经济实力较好的患者会选择去上海、杭州等一二线城市安装起搏器。其实,这样的普通起搏器植入术在宁波本地医院完成足矣,不仅医疗条件和医生技术都是达到统一标准,且本地就医更有助于后期紧密、细致的随访。所以,无特殊情况时,病患没有必要辗转到其他城市就医。

关于安装起搏器要如何选择医院,陈晓敏院长这样建议:“医院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医院,在医疗设备和技术都达标的情况下,要严格注意卫生条件。卫生条件越好,引发手术并发症的几率就越低,患者的手术体验就越棒。”


如需手术,如何选择适合的心内科医生?


在患者选择主治医生时的“执着”上,陈晓敏院长也深有体会。在他经手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指名找他,并表示只有陈院长亲自操刀才能安心。对此,陈晓敏院坦言:“找我的病人们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社区医院转上来的,有的是老病人介绍的…不论他们通过何种途径找到我,我一定会亲自上阵,哪怕时间再紧张也一定会安排时间出来。另外,如果病房里有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且负责他们的主治医生认为这个手术难度较大,我也会去帮忙解决。”

这么多年来,陈晓敏院长一直将病人的信任视作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他无论政务工作再如何繁忙都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原因。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指名需求,陈晓敏院长不得不一再压缩个人时间,换取更多精力倾注于患者的治疗上。

对于患者们该如何选择主治医生,陈晓敏院长表示:“我们(宁波市一医院)的医院官网有客观公正的专家介绍,会对各类专家门诊进行详细的信息说明,且信息均由医务部门严格把关,对于医生的真实水平和主攻方向介绍都是真实而细致的。且医生们的专业化分类很精细,有的精通于起搏器植入,有的擅长于做电生理,有的专注于做冠脉,都是‘术业有专攻’,患者可以查看医生的介绍,并咨询其手术完成的数量。一般来说,如果一位医生拥有安装每年50多台机器的经验,就可以被称为‘起搏器介入培训导师’了。”

据陈晓敏院长介绍,这些年来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数量已逾千台。“通过以往的手术经验可得,医患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很重要,医生本人的责任心很重要,无菌操作的严格遵守很重要…这些都是衡量一名医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但即便是一名出色的心内科医生,也不代表他可以将手术风险降至为0。”陈晓敏院长说:“医生不是神仙,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在全世界任何一家医院中都无法避免。请大家相信,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一直在努力把意外概率降到最低。”


正确认识起搏器,“对症治疗”不等于“包治百病”


自起搏器进入国内以来,其对生活造成的部分影响往往备受患者关注,关于治疗原理和真实效果的普及却是少之又少。陈晓敏院长在采访中强调:“要正确、公正的宣传起搏器技术,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现有技术,大众还需要更多的宣传,这是对患者真正的帮助。”

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_第9张图片
陈晓敏院长接受采访中


“起搏器是针对心脏某一种单纯问题进行的治疗,如安装起搏器后,对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他未来还是有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或房颤等问题。并非安装了起搏器,就什么心脏问题都没了。”陈晓敏院长说。

同时,他表示,不同的植入性心脏电子器械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症:单腔、双腔起搏器专治心跳过缓;三腔起搏器专治心脏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自动除颤仪专门解决心跳过速的问题。但适应症的疗效明显绝不意味着起搏器这样的植入性心脏电子器械就是万能的,对症治疗不等于包治百病。

最后,陈晓敏院长说:“我在门诊时对病人的诊断都是很坦诚的,若情况严重我就讲重,若情况不严重我就建议随访观察。作为医生,一定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只有在患者具有明确获益时才应建议他安装起搏器;作为患者,则应该正确认识起搏器,这样可以减少门诊时的沟通成本,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医治更多的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晓敏:走近磁共振起搏,将专业进行到底|宁波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