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留意设计模型 | 《Web 界面设计》读后感

多留意设计模型 | 《Web 界面设计》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在我的固有认知里,O’REILLY 的书籍向来都是专业而深奥的,唯有神秘的程序员们才会触碰。所以,当我人生第一次读完一本 O’REILLY 时,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欢喜和得意。

话归正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设计模型。单单「拖放」这个动作,就能在这么些场景中遇上:

  • 把文件拖放到文件夹
  • 调整 To-do 列表顺序
  • 在地图上左右挪动位置
  • 把文件拖到 QQ 对话框发送
  • 在 Excel 中按列复制单元格内容
  • 选择复制文字时拖动鼠标(或滑动手指)

可我们是否刻意思考过,「拖放」这个简单的交互动作,可以分成哪几类?每次操作都包含多少个事件?都涉及到哪些元素?

思考得够深,够全,应该是交互设计中该有的功底。即便是在页面中放一个小小的按钮,因其而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鼠标悬停时、点击时、点击后该按钮呈现什么样子?点击后服务器可能会提供哪些反馈?每一种反馈又需要另一套怎样的体系来支撑?……

设计必定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设计模型的选择使用上就颇有讲究。要讲究,自然离不开对各种设计模型的熟悉掌握和运用。《Web 界面设计》这本书的魅力也就恰恰在此:对于常见设计模型的归纳和对应的最佳实践的总结。

尽管书里所举例子都有些过时了,但它对于一些设计模型(比如编辑、输入、分页、转场等)的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却无可挑剔,让人惊讶于界面交互的纷繁复杂的同时也为之一振:自己还有那么大的学习进步空间!

平时虽也留意一些设计模型库(比如 ui-pattern.com),但不到用时,便绝不会刻意去了解个究竟的。

之前总有大神强调说,要做好产品经理,首先得把 App Store 里的 App 玩个转。

在理。

当自己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时,能不能提出一个像样的解决方案,全靠过往是否有丰富的体验。

你觉得这里怎样做切换比较好?

那个 XX App 的切换做得挺好的,我们可以参考参考。

但问题终究还在:哪怕把所有 App 体验一遍,不做总结归纳的话也仍然极其受限。印象不够深刻的体验,过了就忘了,需要举例说明时便也没了信手拈来的优雅。

所以,阅读《Web 界面设计》这种书就大有裨益:加强和完善碎片化知识。正如《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所说:

在这样的时代里,「阅读」突破了个体的「体验」或者单纯的「试错」的种种局限。「体验」往往只能局限于自己,而「试错」也受限于自己的阅历。然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

这么看来,以后除了多多留心平时那些熟视无睹的设计外,还得多读一读其他 O’REILLY 了。


本文最早在 2016 年 3 月 13 日发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留意设计模型 | 《Web 界面设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