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读书分享

在《孔乙己》中,显示的是一种新型的悲剧,那就是没有悲衰的悲剧和没有欢笑的喜剧。对这篇小说在艺术上这样的追求,鲁迅是特别有心得的。他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接: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廖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鲁迅擅长写人物的死亡,可以说,每一个都不重复。阿Q的死亡,是悲剧性的,但是却以喜剧的方法处理。而祥林嫂的死亡,同样是悲剧性的,鲁迅却创造了悲剧的抒情氛围。在《孤独者》中,魏连殳的死亡,则又是冷峻的,那是含着冷笑的死:冷笑着这世界,也冷笑着自己,那是反抗势利最终胜利的死,但是,又以人格上同流合污为代价,是失败的死,故氛围沉重而严峻。主人公的哭,是挣扎着像受伤的狼的长嚎,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铸剑》中,英雄主义的慷慨赴义,偏偏和暴君合葬,变成了荒诞(解构)。唯独《孔乙己》中的死亡,既不是悲剧的,也不是喜剧的,是没有悲哀的悲剧和没有欢笑的喜剧。它所展示的是:最大的悲剧,就是无论悲喜,都是精神的空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5月30日读书分享)